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1.
西藏樟木扎美拉山危岩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美拉山崩塌位于西藏自治区聂拉木县樟木镇及樟木镇滑坡北侧的基岩陡壁上,对樟木镇的停车场、加油站、居民住宅和中尼公路行人与车辆的安全一直是严重威胁。在对扎美拉山崩塌进行详细现场勘察的基础上,查明了该崩塌危岩体的基本特征和分布范围。依据危岩体岩性及已有的崩塌现状,并考虑坡面不利结构面及岩体松动、破坏情况,综合分析得出该崩塌危岩体的主要变形破坏模式有坠落式、倾倒式、滑移式三种。通过对单个危岩体和岩堆进行稳定性计算,结合崩塌危岩体的运动堆积特征分析,最终提出了采用主、被动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对扎美拉山的崩塌危岩体灾害进行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92.
土壤侵蚀中的片蚀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制约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危害极大,片蚀是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的第一阶段,又是土壤坡面水蚀过程中分布面积最大且最为复杂和独特的侵蚀类型.研究片蚀过程和机理对于深入揭示坡面水蚀机制,建立区域水蚀模型具有重要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现有的片蚀研究现状,包括片蚀动力学过程与机理,雨滴动能、降雨强度、坡度、植被覆盖、土壤类型和地表粗糙度对片蚀的影响,坡面片蚀分离、搬运及其限制性过程,基于不同影响因子的坡面片蚀预测模型等,虽然学者从各个角度定性定量地研究了片蚀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但是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区域限制性,因此可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具有广泛应用性的片蚀预测模型.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3.
鉴于保护地调查评价历史与目标,国家公园地质考察评价基准是地质学关于地球的“时间、空间、演化”知识的发现路径,既识别国家公园候选地的国家符合性地质事件,又识别国家公园自然性、独特性、优美性、多样性、整体性的地质机制,提供国家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与自然景观保育管理的地质学支撑。浙江丽水百山祖国家公园符合性的地质事件是公园发现的4.0~4.2 Ga冥古宙陆核物质的锆石晶体、中生代岛弧陆盆火山酸性火山岩系列和从流纹岩山岭到花岗岩—变质岩谷底的“峰—岭—丘—谷(盆)”的亚热带滨海山地地貌结构,地貌结构发育演化是百山祖公园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性流域水源地、独特山水景观的形成基础。保护百山祖公园地貌结构和过程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是确保其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演化和生态服务产品持续供给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
为了正确、高效地完成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势必要求沉积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具多样性和先进性,并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者着重阐述了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旨在为沉积岩石学研究者系统介绍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室内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其他实验方法。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薄片鉴定、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微区矿物识别和元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谱分析。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元素地球化学、风化强度的量化、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测年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分析、镜质体分析、气相色谱分析和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非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此外,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还包括磁性矿物学、物理和数值模拟、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大数据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是促进沉积岩石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5.
北非地区为世界上油气富集地区之一,区内油气分布表现出极大的不均匀性,以往研究对这一油气差异性富集控制因素的探讨较为薄弱。本研究重点从中生代期间发育的多个区域沉积中心的演化和形成机制的角度,探讨这一科学问题。对已有的基础地质和油气勘探资料的综合再分析表明,北非地区冈瓦纳大陆北缘发育维德迈尔—佩拉杰、苏尔特、东地中海三个彼此孤立存在的中生代沉积中心,这些沉积中心在空间上处于阿拉拉隆起、苏尔特隆起、黎凡特隆起三个海西运动中形成的NE向古隆起之上,具有“古隆起塌陷反转”的形成机理;沉积中心均靠近新特提斯洋边缘,总体呈现受海西运动形成的古隆起和新特提斯洋开启背景下的伸展作用联合控制。三个中生代沉积中心为中生代优质烃源岩发育区和油气富集区;受海西期塑造的古构造、海西构造剥蚀对砂岩储层的控制以及中生代烃源岩发育等有利因素所控,这些塌陷形成的中生代沉积中心及围区成为最为重要的油气富集区带。中生代盆地的这一形成过程为该区油气差异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6.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37.77°N,101.26°E)发生6.9级地震,此次地震极震区为距震中4 km的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附近(Ⅸ度区,面积约157 km2)。调查结果显示,在极震区大西沟至硫磺沟区域,道路、桥梁及房屋破坏较严重。沿区域内长约22 km的托来山-冷龙岭断裂带附近,道路形成多处裂缝与挤压鼓包,桥梁整体倾斜移位,房屋不同程度破坏。对极震区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及周边道路、房屋进行实地调查与震害分析,提出灾后重建及震害防御意见:对于灾区房屋建筑,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详细调查及安全鉴定;建议定期对房屋建筑进行隐患排查及加固;对于兰新高铁硫磺沟大桥,建议原地修建,加设减隔震装置、连梁及柔性限位装置。  相似文献   
97.
利用天津市武清区2009—2016年最大风速资料,基于风灾强度评估模型对武清区日光温室风灾进行风险评估,分析风灾风险空间变化特征。基于风灾时间分布特征参数,分析风灾集中度和集中期。利用2013—2016年日光温室风灾灾情数据,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武清区日光温室仅出现轻度及中度风灾,所占比例分别为94.55%、5.45%。经验证,武清区日光温室风灾发生时间特征及空间风险区划结果准确。日光温室风灾集中程度具有分化性,中度风灾发生重心较轻度的集中。日光温室风灾重点防御时间为春季。风灾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中部、东部风灾风险指数较大,北部风灾风险指数较小,因此,北部可作为日光温室推广发展重点规划区域。  相似文献   
98.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99.
2016年6—7月,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了自1998年以来最严重的强降水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2479站逐月及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16年梅雨期间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欧亚大陆对流层上层斜压波包活动的关系,并诊断了两者之间的信息流向。结果表明,梅雨期间的高频斜压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频散效应。波动起源于黑海,沿西北—东南方向于3—4 d后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斜压波包为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能量。波作用通量矢量的分布表明,梅雨期间逐日均有来自西风带上游的扰动能量向长江中下游流域传播。而梅雨期间降水与斜压波包的信息流关系表明,二者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因此,3—4 d并源于黑海附近的斜压波包活动是2016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异常降水的成因。这些结果为深刻认识长江中下游地区强降水事件发生的成因和有效预测提供了线索。   相似文献   
100.
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土地沙漠化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所研究的黄土高原北部风沙区生态环境脆弱,加上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土地沙漠化问题日益严重。沙漠化土地已经以不同的等级类型不连续地散布在整个黄土高原的北部边缘,并有进一步由北向南推进的趋势。其中地表沙性物质基础和干旱多风的动力条件是其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起决定作用;人为因素是外在条件,加速沙漠化的发展。黄土高原北部土地沙漠化的危害,在本区域的表现十分突出。不仅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有严重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该地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形成及扩展,会使黄河流域土地沙漠化进一步向南推进,对整个黄土高原甚至我国整个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有直接影响。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土地沙漠化问题,不仅是当地经济振兴的严重障碍,而且威胁着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其土地沙漠化势头就成为了一个迫在眉睫,并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搜集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土地沙漠化的现状进行了总结,探讨了形成机理,并进一步分析了沙漠化的危害,最后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