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7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99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2 毫秒
91.
牡丹江-鸡西花岗岩类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牡丹江-鸡西一带有许多花岗岩类出露,其中具代表性的为柴河、石场、光复屯、岗子沟岩体等。过去人们一直将其认作元古代花岗岩体。作者采用单颗粒锆石逐层蒸发-沉积测年法,对区内包括上述岩体在内的花岗岩、花岗斑岩、混合岩及花岗质脉体,分别选其中锆石,进行年龄测定。结果表明:区内花岗岩类的侵位及混合岩化作用主要发生于290-250Ma的华力西造山阶段,部分花岗岩可能形成于488-409Ma的加里东期,而不形成于元古代;同时根据花岗岩和混合岩中获得的2871±8Ma和1134±14Ma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认为八面通杂岩两侧均存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  相似文献   
92.
北祁连山西段北大河岩群碎屑锆石SHRIMPU-Pb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云母石英片岩中碎屑锆石的成因矿物学研究及SHRIMP 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表明,北大河岩群变质沉积岩的蚀源区存在1400~3035Ma构造热事件,除了年龄为约2457Ma的变质事件外,主要表现为岩浆事件,其中以1800Ma左右的岩浆事件最为强烈,1400~1700Ma事件次之,中-新太古代的岩浆事件也比较明显;北大河岩群可能遭受过863Ma左右的变质作用影响,其沉积岩的沉积作用发生于1400Ma(最小的碎屑锆石年龄)至863Ma(变质年龄)之间,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古元古代;根据46%的碎屑锆石为1800Ma左右这一事实,最起码可以肯定北大河岩群的沉积年龄新于1800Ma;北大河岩群的蚀源区存在中-新太古代的古老陆壳。同时,北大河岩群碎屑锆石年龄资料也为朱龙关群蛇绿岩的形成时代提供了有力的制约:朱龙关群蛇绿岩很可能形成于早古生代,而非中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93.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地质学报》2003,77(4):533-539
通过隐藏在锆石微区矿物包体激光拉曼的系统鉴定和阴极发光图像特征的详细研究,配合相应的锆石微区SHRIMP U-Pb定年测试,发现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带中确实存在非超高压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该类岩石中的锆石晶体自核部到边部所保存的矿物包体以不含超高压矿物为特征,相应的阴极发光图像具有典型岩浆结晶锆石的核部和幔部,以及变质的再生边的特点。其中岩浆结晶锆石微区记录的~(238)U-~(206)Pb年龄为404~748Ma,表明原岩中部分锆石可能经历了Pb丢失,也不排除后期热事件因素的影响,原岩的形成年龄应大于748 Ma;而锆石的再生边所记录的~(238)U-~(206)Pb。年龄为204~214 Ma,与研究区经历超高压变质的副片麻岩和花岗质片麻岩锆石微区所记录的苏鲁地体快速折返过程中角闪岩相退变质年龄(~(238)U-~(206)Pb年龄的平均值为211±4 Ma,刘福来等,2003a)十分相似。上述特征表明,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带中的部分花岗质片麻岩在超高压变质事件之前就已经形成,但并未“参与”深俯冲—超高压的变质演化过程,而是在苏鲁地体快速折返的角闪岩相退变质过程中与超高压岩片“拼贴”在一起。该项成果不仅为正确识别非超高压变质岩石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而且对进一步深入探讨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非超高压岩片的“拼贴”机制有着重  相似文献   
94.
通过对四川冕宁沙坝地区出露的康定杂岩中基性、中性、酸性岩的岩石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锆石的阴极发光结构观察与SHRIMP(灵敏高分辨离子探针)U-Pb年代学多方面的系统研究, 确定杂岩体中锆石具岩浆成因特征. 锆石主体结晶于721~773 Ma; 杂岩体中含有古元古代早期到晚期的陆壳残留锆石, 所测最老年龄为2468 Ma, 可能代表扬子陆块的基底. 岩石结晶后在古生代、中生代的变质改造事件中形成锆石的增生边及新生颗粒. 岩石均具Nb, Ta和 HREE亏损, 为钙碱性系列的岩石组合, 可能形成于岛弧或底侵环境.  相似文献   
95.
东天山晚古生代以来大地构造与矿产勘查   总被引:85,自引:8,他引:85  
大地构造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地球科学中的纯基础性理论研究,实际上它与矿产勘查工作关系也很密切,其结论可为资源评价特别是含矿潜力的确定,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近年研究东天山地区构造格架取得的新资料和新认识,对该区部分矿产的含矿潜力及找矿方向提出了初步建议。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构造滑脱与岩浆起源深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较确切地研究岩石圈内部构造滑脱面在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时间和部位是当前大地构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大量收集中国东部燕山期(205~135Ma)和四川期(135~52Ma)岩浆起源深度资料来判断岩石圈内部和底部是否存在局部的构造滑脱界面,是否发生层圈相互作用,是否发生部分的解耦现象,是一种可行的研究方法。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石圈板块的构造滑脱、圈层的解耦作用及相互作用主要集中在中地壳、莫霍面与区域性主干断层的交线附近,而岩石圈板块的底面却并不存在大幅度的滑移。中国东部燕山期和四川期岩浆活动比较发育的地区基本上都位于大兴安岭—山西西部—武陵山—十万大山一线以东地区,而在此线以西地区岩浆活动相当微弱。笔者认为,在侏罗—白垩纪时期,该线以西缺少岩浆活动的地区可能就是当时的大陆型岩石圈,而该线以东岩浆活动剧烈的地区可能就属于海陆过渡型岩石圈。中国东部岩石圈的转型和"变薄",不太可能是深部地幔羽、去根作用、深部地幔热物质上涌或大陆伸展作用的结果,也不太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97.
山东沂水太古宙蔡峪和大山岩体SHRIMP锆石年代学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本文首次报道了山东沂水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锆石 SHRIMP 测年结果。结果显示,蔡峪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 2562±14 Ma(12个点的~(207)Pb/~(206)Pb 年龄平均值,95%置信度误差,下同),MSWD=4.5;大山岩体的侵位(或结晶)年龄为 2545±10 Ma(10个点),MSWD=6.1。两个岩体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有所差别,但都属于该区同一岩体群,时代为新太古代。蔡峪岩体和大山岩体变质年龄分别为 2518±13 Ma和 2508±5Ma,它们曾分别遭受过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对应的是太古宙末期一次重要的变质构造事件。两个岩体中均含有数量不等、时代不同的古老残余锆石,其中在蔡峪岩体中获得 2.64~2.69 Ga、2.70 Ga、2.82 Ga、2.93 Ga和 3.07 Ga 5 组年龄,在大山岩体的残留锆石中获得 2.63~2.67 Ga和 2.82 Ga两组年龄。2.93 Ga和 3.07 Ga古老残余锆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本区确有中太古亩地体的存在,这对探讨本区太古宙地壳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8.
吕梁地区18亿年的后造山花岗岩:同位素年代和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对吕梁地区的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进行了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锆石SHRIMP的U -Pb同位素年龄分析。结果表明 ,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和云中山花岗岩在Y +Nb对Rb和Y对Nb图解中均位于板内花岗岩区 ,在花岗岩的R1-R2图解上 ,芦芽山含辉石石英二长岩位于后碰撞隆升 (post collisionuplift)花岗岩区 ,云中山花岗岩位于晚造山 (lateorogenic)花岗岩区 ,它们都属于后造山花岗岩。芦芽山辉石石英二长岩的锆石SHRIMPU -Pb年龄为 1794±13Ma ,云中山花岗岩的年龄为 180 1± 11Ma。 18亿年后造山花岗岩的确定 ,为确定古元古代末造山运动结束的时间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99.
铜陵矿集区侵入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深部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选取铜陵矿集区5个典型的中生代侵入岩体——沙滩脚石英二长斑岩、冬瓜山辉石二长岩、新桥二长岩、凤凰山花岗闪长岩、小铜官山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系统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给出了(151.8±2.6)~(142.8±1.8)Ma的年龄值,对该区侵入岩的形成时代提供了精确约束,表明晚侏罗世末是该区岩浆活动的高峰期.岩浆侵入的总体顺序为石英二长(斑)岩→二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闪长岩→辉石二长闪长岩→辉长辉绿岩.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具不同的结晶年龄可能说明了铜陵地区侵入岩经历了深部岩浆的演化过程.这种岩浆的演化过程和该区当时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提出了研究区深部构造和岩浆演化的动力学模型:T3末期,扬子与华北块体完成拼合,铜陵地区进入新的挤压造山运动期,即进入了太平洋动力学体系.J2-J3期间,随着Izanagi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该区受到的北西向挤压作用,形成北东向褶皱,并导致地壳增厚.在地壳下部形成高密度的榴辉岩相岩石,造成深部岩石圈地幔及下地壳拆沉,诱使热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减压熔融产生的玄武质岩浆发生底侵作用,并引起下地壳受热熔融产生花岗质岩浆.这些岩浆经过不同的作用过程最终沿深大断裂上侵(J3-K1).测年结果表明该区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拆沉作用至少在晚侏罗世中晚期就已经开始,并造成岩石圈的急剧减薄,中上地壳发生强烈的伸展作用,形成盖层间、基底与盖层问、中下地壳等大量的滑脱构造,构成了岩石圈构造分层或拆离作用.老的岩浆成因继承核(747~823Ma范围内的3个一致年龄)的存在支持铜陵地区在新元古代存在明显的岩浆作用,同时说明中生代侵入岩的形成有较多的新元古代火成岩源岩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