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5篇
  免费   238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243篇
地球物理   288篇
地质学   705篇
海洋学   16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14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92.
93.
松嫩平原东部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5.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5个气候模式在3种典型浓度路径(RCPs)下的预估结果驱动SWAT水文模型,预估了21世纪气候变化对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季节分配以及极端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预估的长江上游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21世纪末较当前(1986—2005年)升高1.5~5.5℃,降水总体呈增加趋势,在21世纪30年代后高于当前气候平均值,21世纪末相对于当前增加5%~15%。流域内气候变化存在明显空间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幅度均大于流域平均值。预估的长江上游年径流量及各月平均径流均有增加趋势,在21世纪30年代后高于当前多年平均值,21世纪中期增加4%~8%,21世纪末增加10%~15%。预估的径流年内分布的均匀性有所增加,但年际变化明显增大,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预估的各子流域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差异,金沙江和岷沱江流域年径流量、年际变化和年内分布变化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表现为低敏感;嘉陵江流域、乌江流域和长江上游干流径流增加幅度大,同时极端丰枯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增加显著,是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96.
地表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是物质垂直向上运移,即处于深部的油气物质在一定的温度、压力作用下,通过渗滤作用、扩散作用或别的方式,到达地表,引起地表介质(土壤、岩石、水、气体及生物等)中的有机物、无机物、放射性的量的变化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场的变化,通过检测这种变化来寻找油气藏的勘查地球化学学科分支。油气化探本质上是一种以研究物质(化学)成分的变化来达到找油目的直接方法。自30年代德国的G.劳伯梅耶和苏联的B.A.索柯洛夫开创地表烃测量以来,油气化探已进行了五十余年,经历了发展与停滞的反复过程,究其原因,除受到国际政治经济影响外,亦与油气物质运移机理及分布模式复杂多样、其异常与复杂的油气地质条件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对于油气物质异常的形成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结合地质、物探、化探的众多因素,综合考虑亦不失为提高勘探成功率的方法之一。而目前引入的化探指标众多,各参数与油气藏的关系复杂。对于异常的解释、评价、筛选及预测油气前景带来了困难。本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参数综合指标MPV_1,试图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在普查工作的同时,围绕一些钻井以放射状分布采集了一些样品并选用多参数指标,以达到改进预测的成功率,两项工作均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与本文有关的廊固地区油气普查工作成果,请查阅《廊固普查报告》,这里不再详述。  相似文献   
97.
在美国采用地球化学方法勘探油气已有30年了,已经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壤中吸附烃抽提技术以及其测量分析都已得到了发展提高。实验表明,在首次测量后数年重新采样,异常可以重现;另一方面,随着油田的开采,烃异常逐渐变弱,最后趋于消失。尽管与大型油气藏相联系的晕圈(halo)这种基本异常模式继续被发现,亦已认识到其他类型的烃分布模式。烃测量技术有助于评价穹隆构造翼部的含油性,在获得适当的资料后,可以在构造顶部布钻。如例案所述,烃测量后指出在刺穿型穹隆构造的翼部有一油气藏分布。  相似文献   
98.
本文介绍了测边网坐标方位角和纵横坐标条件式系数的一种简便方法。文中详尽地推导了上述条件式系数计算的实用公式,并总结了系数计算规则,规律性极强,便于电算。  相似文献   
99.
海南抱板金矿田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研究(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0.
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基础上,如何深化气象财务改革,以适应事业结构调整,加快气象事业发展,这是摆在气象财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急待研究的新课题.1.气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1.1 资金分配上统得过死,包的过多,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1.2 新型的气象事业结构体制已经起步,但新型的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