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98篇
  免费   2081篇
  国内免费   2150篇
测绘学   1143篇
大气科学   8847篇
地球物理   1510篇
地质学   1320篇
海洋学   1159篇
天文学   103篇
综合类   412篇
自然地理   53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93篇
  2022年   295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51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57篇
  2016年   255篇
  2015年   319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392篇
  2012年   452篇
  2011年   466篇
  2010年   494篇
  2009年   518篇
  2008年   506篇
  2007年   576篇
  2006年   610篇
  2005年   677篇
  2004年   573篇
  2003年   610篇
  2002年   534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576篇
  1999年   542篇
  1998年   492篇
  1997年   528篇
  1996年   529篇
  1995年   491篇
  1994年   402篇
  1993年   291篇
  1992年   325篇
  1991年   237篇
  1990年   319篇
  1989年   17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5篇
  1936年   2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根据短期天气预报质量检验办法,对2015年3月—2015年5月T639,EC细网格、WRF-RUC,WRF确定性预报(En WRF)及不同集合百分位、上海区域模式(BCSH)以及T639-MOS在山东省陆地120站和沿海12个精细海区的降水、日最大风速以及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进行检验,分析了不同数值模式产品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2.
三种非线性回归逐时气温预报比较订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ECMWF和T639的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数值预报场构造预报因子,基于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构造函数的非线性方法,预报地面逐时气温。试验结果显示,在单个方法预报误差较大时,3种方法的偏差订正集成方法更利于减小误差,通过偏差订正,3种非线性方法预报效果良好,平均绝对误差减小了0.5 ℃。在近1年独立样本的预报检验中,集成方法、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构造函数预报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5 ℃、1.7 ℃、1.8 ℃和1.4 ℃,总体上构造函数预报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93.
利用2010~2014年巴中区域自动站资料、高空实况资料、地面实况资料以及雷达资料,分析了巴中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20mm)的年际、月际、主要发生时间段和落区、强度特征以及短时强降水和海拔高度关系。研究并总结了巴中发生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概念模型、物理量预警指标、雷达预警指标,为今后预警巴中短时强降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北京“7.21”特大暴雨不同集合预报方案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俊  杜钧  刘羽 《气象学报》2015,73(1):50-71
采用6套扰动方案(初值、多物理、3组随机物理和初值与随机物理的混合)对2012年7月21日(“7.21”)北京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集合降水预报试验,检验了不同方案的集合平均预报、集合区间预报和概率预报较控制预报改进的相对程度,分析了它们对该过程时空不确定性的预报能力、不同扰动方法的离散度贡献以及不同尺度扰动对预报误差的贡献等。结果表明:(1)所有集合方案特别是初值扰动、多物理和混合扰动的集合预报相对控制预报在暴雨强度和位置上都有较显著的改进,并为用户决策提供了包括预报不确定性在内的更多预报信息。(2)3组随机物理产生的集合预报离散度很相似, 都远小于初值扰动和多物理方案产生的离散度, 并且主要集中在强降水中心附近, 因此在初值扰动的基础上加入随机扰动,可以提高强降水中心的离散度, 但对强降水中心以外的地区作用甚微;尺度分析进一步表明随机物理产生的离散度贡献主要集中在较小尺度上(<320 km),在更小的尺度上(<160 km)它甚至可以与初值和多物理扰动的贡献相当,而初值扰动和多物理过程的贡献可以比随机物理过程多延伸400—500 km直到较大的尺度(如>1000 km), 其中多物理过程在较小尺度上(<100 km)可比初值扰动贡献更大, 并且能部分消除预报系统偏差。(3) 所有集合扰动方案所产生的离散度尺度谱都与实际预报误差尺度谱分布一致, 即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减小,但在幅度上都小于预报误差(离散度不够大),并且这种差异随着空间尺度的减小而加速增大,在小尺度上相差甚大。  相似文献   
95.
论河南“75.8”特大暴雨的研究:回顾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15,73(3):411-424
“75.8”河南特大暴雨的发生已经过去40年了,它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场暴雨在1975年8月5—7日3 d之内在河南南部的局部地区降下了1605 mm的总雨量,1、3、6、12 h雨量均破中国降水的历史记录。由于水库垮坝,洪水夺走了该区约2万6千人的生命,经济损失巨大。在这40年间,中国的暴雨研究和预报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的气象和水文部门从这场空前强烈的大暴雨和大洪水事件中吸取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多年来,以这场超级大暴雨洪水为借鉴,不断促进和鼓励中国气象学家向暴雨研究和预报发展的更高目标前进。有感于此,回顾和评述了当年老一辈科学家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所进行的这次大暴雨的研究活动,以及所获得的卓越科学成果。即使从今天来看,其中不少成果也具有创新性的意义,在中国暴雨研究的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甚至里程碑式的地位。文中重点对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评述,包括:(1)“75.8”特大暴雨的雨情和极值;(2)“75.8”特大暴雨发生的原因;(3)“75.8”特大暴雨的动力诊断;(4)暴雨中尺度分析;(5)地形对暴雨的增幅作用。希望以此纪念河南“75.8”特大暴雨发生40周年,并表达对参与此次研究活动的老一辈科学家深深的怀念和敬意。  相似文献   
96.
赵晓琳 《气象》2015,41(2):247-253
对2014年9—11月T639、ECMWF(文中简称EC)及日本(文中简称JP)数值模式的中期预报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3个模式对亚洲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及850 hPa温度转折性变化具有较好的中期预报性能,但对北方的温度预报偏差明显大于南方。对于副热带高压脊线的位置,T639和EC模式都有较好的预报能力,EC模式比T639模式偏差小。EC模式对于1416号台风凤凰的路径及强度预报效果与零场接近,T639和JP模式预报与实况相差较大。T639和EC模式对有利雾霾发生的静稳天气形势均有较好的中期预报能力,但对驱散雾霾的冷空气,EC模式预报与零场更加一致。  相似文献   
97.
李海  周进  闫庆庆  陈春希 《测绘通报》2021,(12):115-119
本文结合全国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过程质量控制、质量复核工作,以及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自身、与地表覆盖分类数据成果、与外业调查核查数据、与专题资料的一致性要求,通过分析检查中发现的质量问题,提出了地理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为国情要素数据成果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技术参考,为质检工作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98.
张兰兰  吴启明  申朝永  刘芳  陈砚国 《测绘通报》2021,(12):120-123,129
本文以赫章县为例,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地形地貌、土地资源、交通条件等方面构建地理空间要素评价指标。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等方法,从空间的视角科学分析地理空间要素对贫困化空间分布的影响,揭示了贫困程度与资源环境的空间分布规律,为实现因地制宜、精准脱贫,以及巩固脱贫摘帽成果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9.
梁宇  陈会仙  石磊  吴佳桐 《北京测绘》2021,35(8):991-996
为有效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地理信息安全,防止"问题地图"的产生,结合公开地图表示的各类注意事项和常见错误,以地图学的视角将公开地图的表示要点进行分类解析.首先,根据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将公开地图表示要点分类,并且解析各地理要素的常见表现形式以及在公开地图中的表示要点;之后,针对减少"问题地图"的发生频率、提升地图技术审查工作效率,提出完善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等建议.本文有助于在公开地图中正确表示国家版图,减少"问题地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0.
陈超  丁婷  杨锦 《地理空间信息》2021,19(7):85-87,122
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电线塔的提取与更新入库.首先将遥感影像分为训练区域与校正区域,结合本底矢量数据,在训练区域分别获得目标与非目标样本影像块,并以此训练卷积神经网络;再利用卷积神经网络在校正区域提取电线塔;然后通过与本底数据的叠置分析,获得电线塔的增量数据;最后根据不同的类型对增量数据进行更新入库.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检测率和误检率分别为0.758和0.375,可作为电线塔快速更新的有效手段,也可为其余重要要素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