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利用NCEP/NCAR 2000,2002和2005年7-8月的再分析资料,对伴有热带低压向北活动的在河套地区打转的3个高原低涡个例,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对流层中层风场与涡度收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热带低压活动可影响持续高原涡的环境风场,环境风场改变了持续高原涡的风场结构,使低涡风场成非对称结构;持续高原涡在河套地区打转活动所伴的正涡度的维持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取决于总涡度变率正值的发生与发展的各贡献项;处在低槽与横向、纵向不同分布的切变环境场中的低涡对涡区正总涡度变率贡献机制是不同的,在低槽与横向切变环境场中活动的低涡的维持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是与辐合流场维持及发展对正涡度变率的贡献密切相关,在纵向切变环境场中活动的低涡的维持与发展的动力机制与环境场中低涡东、西两旁分别为偏南、北气流造成的水平绝对涡度平流输送项对正涡度变率的贡献密切相关;在切变环境场这一较弱的天气系统中的低涡是移向正总涡度变率中心区的。  相似文献   
92.
郁淑华  高文良  彭骏 《气象学报》2022,80(6):864-877
利用1998—2018年NCEP/NCAR 全球最终分析数据、大气观测资料、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采用合成方法分析了准平直长路径和多折向路径东移高原低涡的环境场特征,探讨了低涡折向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 准平直长路径低涡、多折向路径低涡长时间活动的共同环境场特征是有明显影响低涡活动的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位于高原低涡东南方,高原低涡以北上空伴有东、西段急流;低涡有正涡度平流输入,高原低涡上空为辐散区,高空高位涡下传到低涡。同时,二者环境场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多折向路径低涡伴有较强的热带低压活动,是在副高、西风带天气系统、热带低压相互作用的环流背景下,高原涡东移受阻而折向; 准平直长路径低涡是在西风带天气系统为主导的环流背景下向东移动;准平直长路径低涡受冷空气、西南气流与高空锋区的影响比多折向路径低涡强,造成了准平直长路径低涡的正涡度平流、位涡、斜压性、高空辐散比多折向路径低涡强。多折向路径低涡折向的主导因素是环境场条件使低涡在减弱、东移受阻的情况下高空高位涡中心在低涡西部上空,高位涡下传使低涡加强的强正位涡异常区出现在低涡西部,低涡移向低涡加强的区域。   相似文献   
93.
长江上游致洪暴雨预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淑华 《四川气象》1996,16(4):19-23
致洪暴雨是一门新的应用学科,通过对1960年以来造成宜昌大洪峰流量的暴雨过程的强度、持续时间及与前期降水关系的研究,确定了长江上游致洪暴雨标准,增进了对长江上游致洪暴雨成因的认识;研制出了可供业务使用的分析预报系统。  相似文献   
94.
数值预报是提高日常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最有效手段和技术,本系统能帮助预报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所关心的天气系统确立正确的预报思路。  相似文献   
95.
水汽图像在高原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郁淑华  何光碧 《高原气象》2003,22(Z1):75-82
通过对1998年8月4~5日那曲低涡和7月18~20日高原切变线活动的卫星水汽图像以及这次高原低涡形成前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的数值试验的分析,分析指出(1)水汽图像上水汽涡旋比天气图上高原低涡形成反映提前,且水汽涡旋对高原低涡活动有指示意义.(2)水汽图像上切变线水汽带比天气图上高原切变线形成反映提前,且切变线水汽带的变化对高原切变线活动有指示意义.在切变线水汽带范围变宽时,高原切变线稳定;切变线水汽带减弱时,高原切变线东南移.(3)水汽图像上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水汽输送会影响低值天气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水汽灰度梯度大值区的变化可预示强降水中心区的变化.(4)数值试验表明利用水汽图像改进高原以南洋面上空对流层中上部湿度,可对数值预报有较大的改进.在高原地区天气预报中应重视水汽图像的应用.  相似文献   
96.
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气象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淑华 《高原气象》2003,22(10):83-89
通过对1991—2001年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气象条件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认识,为泥石流滑坡预警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1)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主要发生在6~8月,以7月份为最多,多发区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其次是四川盆地中、东部;岷江下游、沱江上中游是无泥石流滑坡区;在5~8月,有逐月从四川盆地东南部向西北推进到盆地西北部的趋势。(2)四川盆地泥石流、滑坡的气象成因是四川盆地多暴雨,为多发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条件;四川盆地西北、西南部在大暴雨情况下,盆地西南、中东部在大雨、暴雨情况下发生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大;在不同地质、地貌条件下,不同等级降水诱发泥石流滑坡的可能性还与前期的降水情况有关。反映了强降水对诱发泥石流滑坡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7.
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12  
郁淑华 《气象》2002,28(8):30-33
通过对2001年9月18-20日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西、北部大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出几点认识:(1)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暴雨与前期雨日、暴雨强度及地质、地貌有关,此类暴雨预报应以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区域为妥。(2)这次华西秋季大暴雨过程中前、后期500hPa影响系统不同,这是一般暴雨所少见的。(3)大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气旋性涡旋、流场辐合加强、水汽通量增加、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并伴有高层较强辐散的情况下。(4)Q矢量辐合带对暴雨有指示意义,尤其是在天气影响系统不明显的情况下,进行Q矢量分析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98.
气候变化是人类当今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之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 ,它也是我们最伟大的成就之一———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物质财富生产———的直接后果。我们现在知道 ,人类的工农业活动产生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 ,这些气体改变了大气吸收太阳能的方式 ,因此就有可能破坏气候的微妙平衡 ,由此导出的是灾难性结果 :在 1 0 0年之内 ,地球平均温度增加了 3℃ ,海平面上升使岛屿和海岸淹没 ,暴雨及干旱加剧 ,粮食减产 ,社会不稳定等等。联合国环境计划署 (UNEP)与世界气象组织 (WMO)、国际科学协会理事会以及其它国际组织密切合作 ,努力推进对气候变化成因及其影响和可能后果的有效对策研究 ,大量研究成果已发表 ,但其中大多数较深水平学术报告还不为非专业人员所理解。为此 ,UNEP在瑞士政府、卢森堡政府以及日内瓦市府的支持下 ,建立了气候变化信息协会 (IUCC) ,以帮助气候变化研究成果的转化 ,使社会各级政策决策者们能一道享用这些成果 ,下面就是IUCC的这些工作之一。这些成果简介由著名专家执笔 ,包括气候专家最新的观测事实和最近气候会议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
本文通过对海图数据的分析,说明了利用GIS技术的GeoDatabase空间数据模型存储电子海图数据的优越性,描述了制作并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电子海图数据的方案和设计流程,给出了一套制作并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和管理电子海图的事实方案。  相似文献   
10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历史天气图,在分析1998-2015年移出高原后持续活动2天以上的高原低涡(简称持续高原涡)活动情况基础上,分析了在河套地区打转的持续高原涡的对流层中层高度场特征,并且利用WRF3.5.1模式,对2002年7月1-5日在河套地区打转的久治涡活动的环境场进行了模拟与台风或热带低压强度增强、减弱的数值试验。结果发现,在中国大陆以东、140°E以西洋面上台风或热带低压向北活动,会造成持续高原涡在河套地区打转的异常路径;其环流背景,主要是台风或热带低压向北活动,使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会使蒙古高压与副高之间的切变环境场或青海高压和副高与蒙古东部高压打通的高压之间的切变环境场持续,从而使持续高原涡处在相对较弱的切变环境场中东移受阻;数值试验表明,热带低压强度变化,会影响副高位置,从而会影响低涡打转活动的切变环境场,造成低涡打转位置与次数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