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1986年我们建议把统计物理学中相态突变前刻发生的现象(即临界现象)用于地震预报(国际地震动态,1986年8期)。该文讨论了涨落加剧和长程关联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1988年我们进一步引入临界慢化等临界指标並在灾害预测研究中加以应用(灾害学,1988年2期)。本文试图就临界慢化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92.
根据某些作者的研究,我国境内的地壳承受着来自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因之我国大范围地壳内存在着强大的水平应力场。但另一方面地壳下方上地幔中物质的重力分异和热膨胀等也给上覆地壳施加垂直向的力。这两种力在地壳中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我国地壳内的地震活动性。本文拟从这个观点讨论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以及某些地震预报问题。但所述的很多论点尚属初步探讨,极不成熟,希望引起学术争论。  相似文献   
93.
从震源孕育模式讨论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前言 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是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它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掌握,所以具有比较普遍的意义。但是地下水变化的原因却很复杂,所以有必要搞清地下水变化的特征与地震的关系,即哪些有关,哪些无关。对这个问题,除了对水文地质条件、旱涝、气压变化、涨河、灌溉、人工用水以及潮汐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外,还必须将地下水的变化与震源孕育的模式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本文主要是根据文献[3]中所介绍的一种震源孕育模式,结合具体的地震实例来探讨大震前地下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4.
关于1987年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的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年来对中国海域地震烈度区划问题进行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1987年编制的《中国海域及其相邻海域地震烈度区划图》进行了补充和修定.提出了补充和修定的依据,并给出了新的海域区划图  相似文献   
95.
用我们在1990年提出的带头地震,即异年倍九法来讨论1998年1月10日张北尚义6.2级地震的发震日期,以供今后在临震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96.
副高的地气耦合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是季风气候,每年西太平洋副高要北移和南退。在它的边缘上降大雨,有时会致洪。本指出这种副高压在地面上时,在其边缘上地层会产生引张环。此环内地下水铁于逸出,可迭加在绕副高边缘运移的水汽中,如有北方冷空气南下相遇,则增加降雨强度。另外,引张环中还有温室气体逸出,可使低层大气增温,这有助于副高边缘区降大雨致洪。这就是副高的地-气耦合效应。如果引张环和外侧有地震活动,则地下活动相对剧烈,副高的地-气耦合效应加强,同时也有利于副高向地震活动区移动。  相似文献   
97.
郭增建 《地质论评》1964,22(6):469-470
地震资料是阐明现代地质构造运动的依据之一,近年来它愈来愈引起我国地质学家的重视。但是在某些文章中,对于地震资料的引用,却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在这方面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着法,向有关专家请教。 (一)黄汲清先生在他1962年所写的题为“从多旋迴构造运动观点初步探讨地壳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8.
在地震短临预报中,按其实施的程序来说,必须经过前兆收集、分析判断作出地震预报决策,下达预报意见和进行防震等步骤,因之客观上必须要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这个时间以五天到十天为最好。我国预报系统规定一周会商一次震情,是符合这个时间要求的。但是在这样的时间段内有无类似时间尺度的预报线索呢?这是个值得大力研究的问题,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大。 1977年以来,我们曾发现某些前兆(包括前震)有倍九天的时间韵律,并提出用调制模  相似文献   
99.
特殊地震这个名称是当人们对某些地震特征还缺乏认识时所称呼的,下面简单列举两个例子,以期从中索取地震予报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0.
正当举国上下向“四化”进军的时候,也正当我国的地震科学飞跃发展的时候,我国地震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地震学家李善邦先生与世长辞了。终年七十九岁。李善邦先生把自己的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我国的地震科学事业。在旧社会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他在鹫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