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178篇
大气科学   22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宋玉成,黄荣辉TheDynamicalEffectsofDivergentWindontheIntraseasonalvariabintyoftheEastAsianCirculation¥SongYuchengandHuangRonghui(Ins...  相似文献   
92.
黄荣辉  李荣凤 《大气科学》1981,5(3):300-309
本文用经验正交展开的方法分别展开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区的无线电探空得到的温度和风场的垂直廓线。指出在中高纬地区用6个参数就可以描述气温垂直分布特征,而在低纬度地区则需用7—8个参数才行。而对于风场,则中高纬和低纬均必须用9个参数才能描述风场的垂直分布特征。从此统计特征可以看出,为了较准确反映大气的斜压性,最少得用6层,若用实测风场来算初始风场,最好用9层模式,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反映风场的垂直结构。  相似文献   
93.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85,9(3):243-250
本文应用一个包括Rayleigh摩擦、Newton冷却与水平涡旋热力扩散准地转34层球坐标模式来研究夏季西藏高原与落基山脉地形强迫对于夏季北半球定常行星波形成的作用. 计算结果表明:夏季北半球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的振幅与位相分布与冬季的分布是很不一样的,夏季地形强迫所产生的定常行星波主要集中在亚热带的对流层,并且可以发现纬向波数k=1与k=2的振幅在高纬度存在着第二峰值.计算结果还表明了夏季西藏高原与落基山对于夏季定常行星波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This study associates tropical cyclone (TC)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WNP) with the equatorial wave transition from an interannual viewpoint, revealing that the tropical cyclogenesis mean location may be modulated by a longitudinal shift in the transition of Mixed Rossby-gravity (MRG) waves to off-equatorial tropical depression (TD) disturbances from year to year. To a large extent, the wave transition is attributable to the monsoon trough in response to the thermal state of the warm pool (WP) over the WNP. During the cold state years in the WP, the basic flow confluence region associated with the monsoon trough penetrates eastward, leading to an eastward shift in the location of the wave transition. Such an environment, in which wave accumulation and energy conversion occur, is favorable for tropical cyclogenesis; as a result, the averaged cyclogenesis location moves eastward. The condition is reserved during the warm years in the WP, resulting in the prominent westward-retreating mean TC formation. Citation: Chen, G. H., and R. H. Huang, 2008: Role of equatorial wave transitions in tropical cyclogenesis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Atmos. Oceanic Sci. Lett., 1, 64-68  相似文献   
95.
通过对1948~2015年不同El Ni?o事件下西北太平洋季风槽变化和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生成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El Ni?o型事件对季风槽及其对TC的可能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较东太平洋增暖(eastern Pacific warming,EPW)年,中太平洋增暖(central Pacific warming,CPW)年季风槽偏弱,位置相对偏西、偏北。在CPW年,中(西和东)太平洋海温增暖(降低)引起了从中到西太平洋热带地区的西风异常和中太平洋地区上升运动及对流活动加强,使得季风槽加强东伸,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偏弱、偏北,季风槽向北推进;而在EPW年,赤道东(西)太平洋海温增暖(降低)使得赤道地区西风异常显著加强东扩,异常Walker环流的上升支东移至东太平洋,季风活动加强,副高偏强、偏南,这使得季风槽较CPW年相比更强、更偏东。利于TC生成的大尺度环境因子随季风槽强度和位置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在CPW年,低层气旋性涡度、高层辐散、高的中层相对湿度以及低垂直风切变区随着季风槽向北移动;而在EPW年,这些因子随季风槽向南、向东偏移。这些大尺度环境因子的变化使得西北太平洋TC生成的位置在CPW年比EPW年更加偏北、偏西。  相似文献   
96.
西北干旱区是欧亚大陆夏季感热输送的高值区,此区域感热输送对东亚季风气候系统的变异有重要影响。然而,再分析资料的感热通量在此区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该地区感热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的认识。本文基于敦煌戈壁站2001~2014年夏季的观测数据,评估了NCEP/NCAR、NCEP/DOE、ERA-Interim和JRA-55这4套再分析产品的感热通量。敦煌戈壁站的感热通量是根据敦煌戈壁站常规观测数据和Y08方案计算得到,代表敦煌戈壁站的实际感热。结果显示,戈壁站夏季感热多年平均约为85.7 W m-2,但受局地降水的影响存在较大的波动;再分析资料的感热通量之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与观测相比,ERA-Interim的感热通量在大小和变化上好于其他再分析资料,在没有局地性降水的影响时比较接近观测。进一步分析了再分析感热与观测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再分析资料中的地表风速和地气温差与粗糙度设置和热力参数化方案相关联。各再分析资料均不同程度地低估了敦煌戈壁站的地气温差(观测值约6.5°C),这主要是由于再分析系统中对戈壁下垫面的粗糙度设置偏高以及热力参数化方案不太适用于戈壁下垫面造成的。相对而言,ERA-Interim的参数化方案在戈壁下垫面优于其他再分析产品的参数化方案,使得ERA-Interim的地气温差相对其他再分析资料更接近实际观测,感热通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7.
张强  王胜  黄荣辉 《干旱气象》2011,(2):133-136
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是气候系统的重要环节,对大气和气候有明显影响.本文在总结以往研究过程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在4个方面的独特性,分析了这些独特性对天气过程和气候特征的6个方面影响.并且,讨论了陆面过程和大气边界层科学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4个重要问题,对如何继续发展做了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98.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9,他引:24  
研究1959-2003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与暖池热状况的联系。结果发现暖池次表层海温与生成的台风个数具有显著相关,当暖池处于热状态时,台风偏少,生成热带风暴的位置偏向于靠近大陆的西北侧,且以西行路径为主,因此对我国的影响较为频繁。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东南侧的台风较为频繁,西北向移动至日本东南侧易于发生东北的转向。另外,对暖池冷暖状态年的环流合成发现,海表温度不是影响热带气旋年际数量异常的主要因子,而是由大气环流所引发的动力因素起决定作用。当暖池暖状态时,季风槽东端位置偏西北,对应于低层涡度和高层散度为正距平。引发中层垂直上升运动异常。有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侧海域生成。此时500hPa风场以东风距平为主,且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西风和东风垂直切变距平。而暖池处于冷状态时,东亚季风槽东扩,使得西北太平洋东南侧产生有利于气旋生成的环流背景,同时东亚大槽加强,中层西南风易引导热带气旋东北转向,西北太平洋南北侧分别为东风和西风垂直切变距平。  相似文献   
99.
我国东西部地区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60~2006年我国地温、气温逐日4个时次[02:00(北京时间,下同)、08:00、14:00和20:00]的台站观测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我国东南部地区各季地气温差偏低,在夏季和冬季表现尤为明显。我国西北地区春季和夏季地气温差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低,低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地气温差则大部分年份明显偏高。我国西北地区秋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而冬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趋势与春夏季相反,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大部分年份偏高,高于平均值,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偏低。另外,发现地温和气温对我国东南、西北地区各季地气温差的年代际变化在各季所起的贡献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100.
利用我国气象观测站1951~2000年降水、气温资料以及黄河上游有关水文测站1960~2003年的径流资料,分析了黄河上游和源区气候的年代际变化及其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黄河上游径流变化对华北水资源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上游和源区降水从20世纪90年代有所减少,气温明显上升,导致了黄河源区和上游径流量锐减。黄河上游径流的减少是90年代黄河下游流量锐减、黄河断流天数增多的重要原因,并表明了黄河上游来水量的多少是影响华北地区水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