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4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45篇
地质学   389篇
海洋学   4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21.
雄村矿集区位于西藏冈底斯铜矿带南缘,是目前该带发现的唯一一个与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集区。近年来,相继在该矿集区发现了1、2、3号矿体。为了全面厘定矿集区的岩浆作用与成矿的关系和深化对新特提斯洋壳早期俯冲作用相关的斑岩型矿床成矿作用的认识。本文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对雄村矿集区新发现的3号矿体含矿斑岩开展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3号矿体含矿斑岩形成于早侏罗世(176. 9±1. 4Ma)。结合以往研究结果表明,雄村矿集区存在两期矿化作用,早期矿化事件发生在约172Ma,与早侏罗世(181~175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2、3号矿体;晚期成矿作用发生在161. 5Ma,与中侏罗世(167~161Ma)石英闪长斑岩相关,形成了1号矿体。雄村矿集区含矿岩体显示出高的εNd(t)( 4. 5)值类似于马里亚纳大洋岛弧岩浆岩,结合雄村矿集区侏罗纪砂岩的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含矿岩体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相关的大洋岛弧环境而非陆缘弧环境。Sr-Nd-Pb-Hf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岩体起源于亏损地幔的部分熔融,且源区同时受到了俯冲洋壳释放的流体和俯冲沉积物熔体的交代。拉萨地体南缘具有强亏损Nd-Hf同位素组成(εHf(t) 10、εNd(t) 4. 5)的侏罗纪斑岩体有利于形成斑岩型铜金矿化,寻找与新特提斯洋壳俯冲相关的斑岩型矿床的重点区域应该是侏罗纪岩体被同期火山岩覆盖的区域。  相似文献   
922.
正这些年来似乎地球变小了,人的寿命变长了,90寻常,80刚迈入老年人之列。一些同事和学生为庆祝叶大年院士八十华诞及从事科研六十载在岩石学报出版一期论文专辑,邀请我作序,这才惊奇叶大年院士已近杖朝之年,我和他交往甚密,经常见面就觉不出有什么变化,也就觉不出他的年龄增长。叶大年老师和我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我称他老师是名正言顺的。最早见到他是在河南许昌地区的野外  相似文献   
923.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记录不仅可以描述地震的特征,还可以得到地球的内部影像。然而,全球固定地震台阵多分布于陆地,深海中很少。这就限制了地下图像的分辨率,并使得具有重要地质和构造意义地区(如大洋中脊、青藏高原等)的实地测量资料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924.
《国土资源》2012,(8):19-21
北京时间6月30日15时整,随着蛟龙号成功回收至母船"向阳红09"的甲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7000米级海试任务圆满完成。这是个十分吸引眼球的消息。因为到这个时刻止,从2002年开始研制的蛟龙号,终于结束了10年的研制和海试的漫漫长路;更因为从这个时刻始,蛟龙号将步入试验性应用阶段,中国拥有了载人下  相似文献   
925.
《海洋与海岸带开发》2012,(8):F0002-F0002,1
7月16日上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海试队圆满完成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乘坐“向阳红09”船返抵山东省青岛市。国家海洋局、青岛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在青岛市奥帆中心码头共同为海试队举行了欢迎仪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专门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蛟龙”号研制人员、海试队员和海试保障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926.
利用Surfer软件强大的土方量计算功能,及其Scripter模块的编程功能,结合大洋水深图(GEBCO)的水深数据,实现了全自动估算多波束全覆盖测量野外工作量的方法,旨在为相关测量单位进行工作量估算时提供参考与帮助。最后通过对多个工区的历史测量数据进行验证,采用本方法获得的工作量与实际工作量的平均误差为4%左右,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27.
近年来, 一种新的海底扩张模式引起了广大科学家的重视.它与一般的岩浆型洋中脊扩张不同, 属于一种非岩浆或贫岩浆的海底扩张方式, 扩张作用主要通过拆离断层的滑移来实现.拆离断层使下盘的深部洋壳或上地幔岩石出露到海底, 形成了大洋核杂岩, 通常表面呈现龟背似的波瓦状穹隆, 或称巨型窗棱构造.从拆离断层、大洋核杂岩等基本概念入手, 综述这种新型海底扩张模式的特征, 总结归纳大洋核杂岩的分布状况及识别手段, 探讨其地质意义以及对海底热液活动、成矿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928.
海底硫化物矿体的三维展布是当前大洋调查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陆地上电磁方法一直是解决矿产资源三维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201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调查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瞬变电磁设备,并于2011年6月在中国大洋第22航次第5航段中的大西洋中脊“贝利珠”热液区( 13.2°S、14.4°W)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我国首批海底热液区的瞬变电磁资料。本文对这批资料进行初步分析,阐述一种新的海底硫化物探测方法及其试用结果,得到的视电阻率断面与热液区的实际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从2条测线的实测结果来看,设备的探测深度达到海底面以下50~100 m。在本次试用过程中,较好验证了自主研发的深海瞬变电磁设备、获得的数据以及探测深度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29.
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富、蚌壳蕨科Coniopteris和Eboracia出现以及南方型分子较多等为特征。该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反映研究区红旗组主体的沉积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上部沉积可能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气候敏感植物,特别是南方型分子的出现,指示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气候较热或短期有一定程度的偏干旱;其气温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更高,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过1次升温气候事件。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早侏罗世晚期可划分出黑龙江东部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南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和西藏—滇西热带干旱气候区共5个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与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的界线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偏北4°~8°(纬度),亦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了升温事件。此升温事件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图阿尔期升温事件相当,其很可能是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OAE)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响应。  相似文献   
930.
沉积记录与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耦合和变化组成的复杂巨系统。白垩纪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典范,在地球表层各圈层发生了众多重大地质事件。晚白垩世巨大的地幔热异常引起海底扩张速度变快,导致大量海底高原和海山的形成;同时,冈瓦纳大陆裂解,南北大西洋贯通,新的大洋水道形成,可能造成大洋环流格局的大变化。洋壳体积的增加可能使白垩纪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00~300 m,大规模海侵也在晚白垩世中期达到最大范围。在这个过程中,火山作用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和火山气体的反馈作用造成的大量陆地营养物质的流入共同促使大洋水体富营养化和普遍缺氧,造成“大洋缺氧事件”。CO2浓度的升高(为现今的4~10倍)是火山排气作用的直接结果,其“温室效应”也被认为可能是促成白垩纪大气和海水高温的重要原因(高于现在10 ℃)。大洋红层(CORB)是最新提出并被广泛接受的白垩纪重要地质事件,被定义为一套分布在从外陆棚到CCD面之下深水盆地的,在富氧、低生产力和贫营养条件下较低速沉积形成的品红-红色-棕色的细粒远洋沉积物。这些发生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重大地质事件以能量循环的方式(具体表现为C、S、P、H、O等元素循环)相互耦合和变化共同支撑着地球表层系统的运转。但是科学界对这些重大地质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所引起的全球变化性质还没有形成一致意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陆相沉积记录的研究。陆相白垩系的广泛发育和“松辽盆地白垩系科学钻探”工程的顺利实施共同构成了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研究上的地域和材料优势,结合中国在白垩纪地球表层系统重大地质事件研究中已经形成的学术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将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