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1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49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153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397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19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31.
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孝波  景立平  肖文海 《地震学刊》2010,(6):644-649,654
采用有限差分方法,通过算例研究了大型河谷场地地震动特性分析中的人工边界的选取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人工边界的选取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散射场地震反应分析输入边界的地震动输入方法,认为在进行有限差分动力计算时,模型两侧施加自由场边界的模拟效果要优于两侧施加粘性边界的模拟效果;同时,对FLAC计算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对2个地形差异较大的河谷场地,采用线性和非线性摩尔-库仑模型进行了地震反应对比分析,研究了河谷场地地震动幅值和频谱特性随地形变化的规律。模拟数据表明,河谷场地谷底处地震动基本无放大作用,地势凸起处放大作用则较为明显;当考虑土体非线性时,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放大作用逐渐减小;谱分析结果表明,地势凸起处受高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而地势平坦的谷底则受低频地震动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32.
圆弧状多层沉积谷地在平面SV波入射下的动力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郁山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6):1547-1555
利用波函数的Fourier-Bessel级数展开法,推导出了含任意多个圆弧状沉积层的谷地在平面SV波入射下稳态动力响应的解析解,并分析了该级数形式的解析解随着截断项数的收敛问题.其结果表明,该级数解能够在一个非常宽的频带范围内收敛;通过在简化条件下与现有其他解析解的比较,验证了该解析解的正确性;并利用该解析解,以稳态地面运动的位移幅值和相位差为基本参数,在一个较宽的频带范围内讨论了谷地中沉积介质的成层性对地面运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对于多层谷地而言,当入射波频率较高时,散射波之间的干涉显著并且出现了能量聚焦现象.  相似文献   
933.
The Nyírség is the second largest alluvial fan in Hungary covered by fixed sand dunes. The primary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morphology of dunes in the region and classify them based on their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The other major aim is to select those dunes which were exposed to significant anthropogenic impact, and to determine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fferences in the intensity of human activity. The following dune types were separated: valley‐marginal, transitional valley‐marginal, transitional parabolic, filled, partially and unfilled parabolic dunes. After defining different dune types and their parameters, certain dun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exposure to significant anthropogenic impact. Definite connection was demonstrated between the intensity of human environmental impact and the rate of erosion on fixed sand dunes. The erosion of sand dunes was most intensive in Medieval times, most likely due to concent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nd use.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34.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response of a site to a seismic solicitation depends on local topographical and geo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Many aspects of seismic site effect still need to be studied in more detail and they can be incorporated in the seismic norms after quantifi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ontribute to establishment of a simple method to include complex site effects in a building code. Horizontal ground movements in various points of two-dimensional (2D) irregular configurations subjected to synthetic SV waves of vertical incidence are calculated. The parametric studies are achieved by means of HYBRID program combining finite elements in the near field and boundary elements in the far field (FEM/BEM). The results are shown in the form of pseudo-acceleration response spectra. For the empty valleys, we can classify the spectral response according to a unique geometric criterion: the “surface/angle” ratio, where surface is the area of the valley opening, and angle denotes the angle between the slope and horizontal line in the above corner.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2D effect on the spectral response of filled valleys, the response of alluvial basi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response of one-dimensional columns of soil. Finally, an offset criterion is proposed to choose a relevant computation method for the spectral acceleration at the surface of alluvial basins.  相似文献   
935.
天水城市扩张的时空特征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修芳  牛叔文  冯骁  王文蝶 《地理研究》2013,32(12):2312-2323
以不同时期的天水市地形图和TM遥感影像为基础,提取城市建设用地信息。并利用年均扩展指数(AGI)分析各时期城市空间扩展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天水城市用地由小范围到大范围、AGI 强度由低到高再趋缓。1996 年前,城区人口密度一直下降,此后又开始上升,与AGI 的变化相对应。受“两山夹一川”的地形限制,天水经历了由二点向多点分散扩展、内部填充与沿河谷延伸的空间演变过程。形成了南北窄、东西长的带状格局,不同于平原型城市以同心圆外扩模式。不同时期城市扩张的动因不同,初期是人口和工商业迁入,中期是行政力量和市场机制,近期是人口、经济的增长带来的社会需求。为了适应重点开发的需要,天水需要走出河谷、开发新区,提升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936.
????????????LIDAR??????????????????????????????????????????????????????????????????????????????????????????????????????????????????????????С?????????????и????ü????????????????????????????????????С?  相似文献   
937.
为保证油气勘探取得成效,本文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LG7井区为例,探讨油水界面的分析识别方法。轮古7井区位于轮古西部,岩溶储层主要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泥晶、亮晶砂屑灰岩,灰岩原生孔隙较低,平均孔隙度仅为1.2 %,但岩溶构造缝洞相当发育,平均孔隙度可达3.4 %,且裂缝和溶蚀孔洞相互沟通,形成了以缝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集体。通过钻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比,并结合古岩溶地貌分析,认为控制岩溶残丘发育的岩溶沟谷底基本可以指示岩溶残丘的油水界面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完钻井生产情况,对油水界面之上的有利岩溶残丘油气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井产能与油水界面埋深关系密切,残丘厚度>90 m的Ⅰ类区,其分布面积为13.86 km2,油气资源量为693×104 t;残丘厚度50~90 m的Ⅱ类区,面积为27.13 km2,资源量为1085×104 t;残丘厚度<50 m的Ⅲ类区,面积为20.21 km2,资源量为404×104 t。   相似文献   
938.
元谋干热河谷强侵蚀区陷穴发育特征与演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谋干热河谷潜蚀地貌发育,是造成当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陷穴属于潜蚀地貌的一种,因此有必要了解陷穴特征及演化过程。2009―2013年,通过多次现场测定陷穴形态特征、陷穴发育地地形地貌、周边植被特征等,并对土壤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元谋陷穴主要发育于元谋组地层,土壤具有易崩解性、湿陷性等特征;2)陷穴主要分布于冲沟中上游沟底及支冲沟沟头部位;3)元谋陷穴形态规模总体不大,早期多呈近圆形,中晚期多为椭圆形,直至消失后成为沟中之沟;4)陷穴一般呈单个和串珠状分布,较少出现集群现象;5)演化过程遵循一般事物的发展规律,分为萌芽期、年轻期、成熟期、消亡期4个阶段;6)陷穴发育过程与冲沟、土桥、淘洞等地貌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9.
螺髻山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确切存在第四纪古冰川遗迹的典型山地之一,该区冰川地貌演化对于研究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螺髻山东坡清水沟保存两套古冰川槽谷,分别为上槽谷和下槽谷,其中下槽谷保存完整,而上槽谷在3450~3600 m的阴坡部分出现缺失。采用野外地貌调查与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冰川槽谷地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沟槽谷的抛物线模型中,|A|值在1.3101~15.2064 之间变动,B 值变化于0.9695~3.2965 之间,且随着海拔由高到低,都存在着先变小后变大的规律,A、B值同时反映出在海拔3450~3600 m处冰川槽谷的演化不符合常态。分析认为岩性差异和河流溯源侵蚀是影响上槽谷形态的主要原因。对保存在清水沟上下槽谷内的高、低侧碛进行ESR年代测定,结果显示:高侧碛形成于58-84 ka BP左右的末次冰期早期,对应深海氧同位素4 阶段(MIS4);低侧碛形成于13-17 ka BP,属于于全球末次冰盛期晚期的产物。两次冰川作用分别塑造出两套冰川槽谷,即在末次冰期早期冰川作用形成上槽谷,末次冰期晚期形成下槽谷。  相似文献   
940.
典型岩溶槽谷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地球化学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利用2012年4月—2013年3月的水化学数据研究了重庆老龙洞地下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地球化学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水化学阳离子分别以Ca2+、Mg2+和Ca2+、Na+为主,阴离子以HCO3-、SO42-为主;表层岩溶泉雨季Mg2+/ Ca2+摩尔比和地下河雨季Na+/ Ca2+摩尔比旱季大于雨季,表层岩溶泉和地下河雨季 HCO3-/SO42- 摩尔比分别为3.428~6.524、3.122~5.966,旱季HCO3-/SO42-摩尔比分别为5.693~8.664、3.428~6.524,表现出低SO42-、高HCO3-的特征,主要受农业活动影响的表层岩溶泉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依次为HCO3-> SO42->Ca2+> NO3-> Mg2+> Na+> K+>Cl-,而受农业活动、工业活动、城镇建设活动等多种因子共同影响下的地下河主量元素地球化学敏感性有所变化,依次为HCO3->Na+> Ca2+> K+> Cl-> Mg2+> NO3-> SO42-,随着人类影响的加剧,离子敏感指数将会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