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77篇
  免费   648篇
  国内免费   428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489篇
地质学   2677篇
海洋学   484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59篇
自然地理   52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4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164篇
  2013年   123篇
  2012年   180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90篇
  2009年   191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160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5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37篇
  1998年   121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138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29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52年   4篇
  1948年   5篇
  1945年   5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941.
安徽省第四纪岩石地层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据《国际地层指南》(1979)和《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2001,修订版),总结多年的研究成果,按照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安徽省第四纪地层序列,并结合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研究,试与最新的国际地层表(2004)和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2)对比。安徽省第四纪地层主要发育于淮北平原、江淮波状平原和沿江丘陵平原。平原与山麓、河谷与波状平原、河谷与垅状平原,分别平行地发育两套地层,其沉积环境不同,在剖面上相互交错;而且绝大部分岩石地层单位是穿时的  相似文献   
942.
壶穴差异风化或风蚀作用成因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过去十年来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地貌的文章,而关于壶穴成因的争论也通过各种媒介报道出来。笔者等建议壶穴仅仅用于表示快速旋转水流在基岩表面形成的近圆筒形的凹坑,以口小肚大底平为典型形态特征,而冰川融水冲蚀形成的壶穴则叫做冰川壶穴。近年来,有些研究者将中国东部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与差异风化和风蚀作用联系起来。笔者等分析了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的特点,明确指出: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并非壶穴形成的原因,唯一可能的成因是快速的河水或冰川融水的旋转水流。因此,在中国南方河床上发现的壶穴既可能是河流流水形成的,也可能是第四纪山谷冰川融水造成的;而中国北方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只能是曾经覆盖其上的第四纪冰帽在冰川退缩期之冰川融水形成的。所以,花岗岩山脊上的壶穴为冰川壶穴(即冰臼),可以看作第四纪冰帽的标志。根据中国东部壶穴的分布特征推断:中国东部之北方在第四纪末次冰盛期至少曾经存在着许多冰帽甚至大陆冰川,而其南部边缘至少已经达到山东蒙山以南。  相似文献   
943.
柴达木盆地西部发育了第四纪冰川冰水与湖泊沉积,其重要特点是在黄褐色的钙质砂砾和含砾钙质泥岩中发育了大量的大型冰川刨耕变形层理及相关的杆状、板状和冰凌铸模构造,大型变形层理单个层系的最大厚度可达两米;其形态非常复杂,其中的管状、鞘状变形层理及杆状、板状构造更具特点;冰水沉积的岩性也非常复杂,既有粘土岩,又有含砾粘土岩,钙泥质砂砾岩,还有砾岩;其中有种粘土砾很有特点。 孢粉分析表明,其形成时代为第四纪,极有可能为更新世,与中国西部的第四纪冰期形成时代相同,但具体期次尚不能确定。柴西第四纪冰川与冰水沉积证据充分,对于研究中国第四纪冰期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古气候、古地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44.
青藏高原南部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GPR测厚及冰川体积估算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2007年春季对青藏高原南部的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进行了探地雷达(GPR)的冰川测厚工作, 获取了该冰川中轴线的厚度数据. 基于羊八井古仁河口冰川的测量结果, 对古仁河口冰川的体积进行了初步估算. 结果表明: 冰川的体积为0.0447 km3, 并结合雷达图像分析了冰下地形和冰川槽谷形态;冰川槽谷呈V字形状, 纵剖面由末端向上出现阶梯状起伏.  相似文献   
945.
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峰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7年7、 8月的部分无线电探空资料和风温廓线仪资料, 分析了珠峰地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 结果表明: 珠峰地区夏季边界层高度日变化较大, 气温日变化明显. 下午和傍晚可能因为冰川风的存在, 多为偏南风, 风力相对较大. 珠峰地区风速时空变化较大, 特别是下午, 在上空大约1 800 m到2 300 m处风速多为随高度增大, 再往上又减小, 而且此处多为偏西风和偏东风. 这可能与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有关, 受地形和冰川影响相对小得多.  相似文献   
946.
游客人体释放热量对玉龙雪山冰川退化是否有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龙雪山(27°10′~27°10′N,100°09′~100°20′E),位于横断山南端,主峰海拔5 596 m,是中国最南的一座雪山,也是欧亚大陆距赤道最近的海洋型冰川区.  相似文献   
947.
1958-2005年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老虎沟12号冰川是祁连山最大的冰川, 面积为21.9 km2, 为极大陆型冷性复式山谷冰川. 该冰川监测开始于1958年, 1962年监测被迫终止;其后于20世纪70-80年代有过短期考察, 2005年恢复全面观测. 基于野外GPS观测, 两期1∶50 000地形图和两期1∶10 000地形图及Landsat ETM 遥感影像, 分析了过去近50 a来多时间段冰川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 结果表明: 1957-1976年间冰川退缩约100 m, 平均退缩速率5 m·5a-1, 此后冰川归于平稳态; 1985-2005年间冰川退缩140.12 m, 退缩速率较之前(1957-1976年)提高了40.2%. 结合玉门镇气象资料分析认为, 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老虎沟12号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 冰川在持续高温情景下的气候响应要敏感于低温情景.  相似文献   
948.
樊祺诚  隋建立  赵勇伟  孙谦  李霓  杜星星 《岩石学报》2008,24(11):2563-2568
大兴安岭中部的绰尔河-哈拉河地区分布有近30座第四纪火山,初步分为更新世火山和全新世火山两期。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尖晶石橄榄岩和石榴石橄榄岩捕虏体,石榴石橄榄岩的类型主要是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根据绰尔河新鲜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P-T平衡条件估计(1164℃,2.36GPa),其形成深度约76km。这与中国东部其它地方四相共存的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类似,区别于五相共存的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形成条件(〈70km),证实它们是来自尖晶石二辉橄榄岩与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相转变带之下深度超过70km的石榴石橄榄岩稳定区。  相似文献   
949.
冰湖的界定与分类体系——面向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晓军  刘时银  韩磊  孙美平 《地理学报》2017,72(7):1173-1183
冰川湖泊(简称冰湖)不仅是高山区重要的水资源,而且是许多冰川灾害的孕育者和发源地,在冰冻圈科学、气候变化和山地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系统讨论了现有冰湖定义及存在的问题,从冰湖编目和冰湖灾害研究视角提出冰湖的定义,指出现有冰湖研究主要是基于“以现代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源或在冰碛垄洼地内积水形成的天然水体”这一冰湖定义的。同时,从冰湖形成机理、地貌形态和空间分布位置将冰湖划分为冰川侵蚀湖(冰斗湖、冰川槽谷湖和其他冰川侵蚀湖)、冰碛阻塞湖(终碛阻塞湖、侧碛阻塞湖、冰碛垄热融湖)、冰川阻塞湖(冰川前进阻塞湖和其他冰川阻塞湖)、冰面湖、冰下(内)湖和其他冰川湖6大类及8个亚类,并给出各冰湖类型相应的遥感判识指标和定量指标,以期建立具有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冰湖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950.
选择了一些典型活断层地质剖面,对经受了构造变动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进行了定向原状样品采集.通过室内样品固结、显微薄片制作和显微构造现象观察,从显微域里找到了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变形的一些特点,并进行了分类.第四纪松散沉积物的变形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破裂变形,主要表现为平行滑动条带、平直滑动界面、碎屑颗粒的破碎等;另一种是流动变形,主要表现为:流动构造、碎砾旋转、粘土矿物的拖曳滑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