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737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1834篇
海洋学   306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14篇
自然地理   26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9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88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7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1篇
  1930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51.
内蒙古维拉斯托-拜仁达坝斑岩-热液脉状成矿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维拉斯托锡-钨-铷矿床是内蒙古克什克腾北部区新发现的一处大型斑岩型锡-钨-铷多金属矿床。矿床主要产出于锡林浩特杂岩和石炭纪石英闪长岩中,与石英斑岩体的侵位具有成因联系。该斑岩型矿床与之前发现的维拉斯托和拜仁达坝脉状矿床组成了一个由高温向中低温逐渐演化、过渡的斑岩-热液脉状锡-钨-铷-铜-锌-铅-银成矿体系。该成矿体系中成矿作用主要由四个阶段组成,即:(1)早期钠-钙-锶蚀变阶段锡-钨-铷矿化,(2)中期云英岩化阶段锡-钨矿化,(3)后期硅化、绢英岩化阶段铜-锌-铅-银矿化,以及(4)晚期无矿化阶段。钠-钙-锶蚀变阶段蚀变矿物主要为钠长石和天河石,伴随浸染状锡石、铁闪锌矿和黑钨矿化,含少量的毒砂和砷铋矿;云英岩化蚀变矿物主要为石英和棕色白云母,含少量的萤石,以锡石、黝铜矿和黑钨矿化为主,含少量的毒砂、黄铁矿、黄铜矿、铁闪锌矿、辉钼矿等;硅化-绢云母化蚀变矿物主要由石英、绿色绢云母、萤石组成,晚期蚀变叠加了明显的高岭土化、伊利石化和绿泥石化,该阶段形成大量的块状硫化物,以黄铁矿、毒砂、磁黄铁矿、铁闪锌矿、黄铜矿、方铅矿和含银黝铜矿为主。成矿体系内金属矿物组合和蚀变矿物组合显示成矿热液具有低氧逸度、低硫逸度和偏酸性的特征。成矿体系具有明显的蚀变分带和元素分带。蚀变分带主要体现为深部石英斑岩体中的钠-钙-锶蚀变带,近岩体的云英岩化蚀变带,以及远离岩体的硅化、绢云母化蚀变带。元素分带主要体现为近源(岩体)为锡-钨-铷矿化,铜、锌、铅和银矿化则依次向外产出。从元素分带的特征显示成矿物质从持续向外流动的热液中顺序卸载可能是这种分带性形成的根本原因,这种分带特征也是成矿热液运移方向的直接指示。该成矿体系内强烈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显示岩浆阶段的分异是成矿物质积聚的原因。元素的分带特征显示,热液阶段的分异则是成矿物质卸载的原因。维拉斯托斑岩型锡-钨-铷多金属矿床的发现为该地区大量脉状铅-锌-银矿床指出了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52.
通过分析2018–2019年粤西阳江沿岸流海域多站点周年观测水文气象实测资料,发现2019年春季和夏季阳江沿岸流海域存在激流现象。研究结果表明:(1)2019年5月5日凌晨6时,观测站点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4.7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27.6 cm/s。2019年8月1日凌晨4时至5时,阳江沙扒海域2 m水深处流速达到161.8 cm/s,9 m水深处流速达到156.6 cm/s。(2)粤西沿岸流阳江20~30 m水深海域春夏季突发性强流具有典型的激流特征。激流在涨急时刻发生在海洋表层,持续2~4 h。(3)在西南风与东北风转换期间,粤西沿岸海域容易形成海水幅聚带,近岸海域海平面上升,外海海域海平面下降,强劲的自岸向外水平压强梯度力导致近岸海水加强向西运动,从而产生激流。  相似文献   
953.
古恒宇  沈体雁 《地理学报》2022,77(10):2457-2473
高技能人才迁移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议题,也是影响地区创新产出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针对人才迁移数据中蕴含的零膨胀和网络自相关特性,本文将特征向量空间滤波(ESF)技术和“两阶段”Hurdle模型结合,构建空间Hurdle引力模型,结合2000—2015年中国省际高技能人才迁移面板数据,研究人才迁移的时空演化格局和驱动机制。研究结论显示:① 2000—2015年人才迁移的跨省迁移比例先升后降;人才迁移表征出集聚格局,维系了其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随时间推移,人才迁移格局呈现分散趋势,人才空间分布集聚性下降;人才迁移和空间分布均呈现出持续显著的网络与空间自相关性特征。② 引力因素(人口规模、空间距离)、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工资、科教投入)、自然舒适度(平均温差、空气质量)、城市舒适度(医疗及教育公共服务、城市绿化)以及其他因素(社会网络、生活成本、人口密度)共同驱动了跨世纪以来中国省际人才迁移过程。③ 人才迁移可被看作一个“两阶段”过程,影响其迁移概率和迁移规模的因素呈现一定差异。④ 经济增速、科教投入、自然舒适度和基础公共服务对人才迁移的影响随时间增强,而工资和城市绿化的影响随时间减弱。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地区人才治理及实现地区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954.
英国皇家地理学会作为国际著名的地理学术团体与研究机构,始终致力于地理科学研究、地理野外考察、地理学科普及推广以及地理课程教学等活动。本文系统引介了英国皇家地理学会官方网站“学校教学资源”栏目,例析“基于IPCC报告的全球气候变化教学”的内容与特点,探讨其对我国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55.
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观念”作为核心观点,并提出地理空间观念教育是地理新课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领域。地理空间思维是地理空间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会区位分析是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市主要工业部门的区位条件变化为例,落实地理空间思维能力与地理实践力的培育。  相似文献   
956.
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黄土力学性质相比,包气带黄土力学性质具有不同的表征参数和测试方法,其对黄土斜坡渗流场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容忽视.以甘肃黑方台地区黄土为例,分别采用张力计和轴平移技术量测了黄土的部分区段土-水特征曲线,依据Gardner、Van Genuchten和Fredlund and Xing 3种经验公式对轴平移测试数据进行拟合,获取了完整的土-水特征曲线.基于GDS多功能三轴仪,通过控制基质吸力的三轴剪切试验,获取了考虑基质吸力的黄土强度参数.结果显示:张力计和轴平移技术量测的部分区段土-水特征曲线具有相近的曲线形态,但张力计曲线位于轴平移技术曲线的上方;当基质吸力由100kPa减小至20kPa时,黄土内摩擦角减小约1°,粘聚力下降近22kPa;拟合所得的黑方台地区黄土的基质吸力摩擦角为15.6°.试验为进行黑方台黄土斜坡的非饱和渗流和稳定性分析提供了参数.  相似文献   
957.
辽吉下二台群,呼兰群中昌图动物群的发现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效良  陈从云 《地质学报》1992,66(2):182-192,T003
  相似文献   
958.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热压力增大是南海诸岛珊瑚礁面临的最主要威胁,基于热压力对珊瑚礁白化的评估有利于对其保护和管理。周热度(Degree Heating Week , DHW)可以衡量热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代表过去连续12周珊瑚礁区海表温度(SST)正异常的累积。本文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珊瑚礁监测计划(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Coral Reef Watch, NOAA-CRW)海表温度数据集,逐像元对35个年最大周热度数值进行K-means聚类分析,将南海诸岛珊瑚礁区分为6个区域:南沙–1、南沙–2、南沙–3、东沙、西沙和中沙珊瑚礁区。分析南海诸岛珊瑚礁区1985–2019年热压力时空变化及其与El Ni?o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为0~12.9℃?周,纬度上由高到低呈现减小变化规律。(2)线性拟合法分析1985–2019年的年最大DHW,显示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强度呈现上升趋势,为0.013~0.174℃?周/a,南海诸岛珊瑚礁区最大DHW出现在1998年、2010年、2014年。(3)年最大DHW可能造成93.9%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白化的风险,19.6%的珊瑚礁发生超过一次死亡的风险。(4)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的月均DHW和ONI交叉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存在多时段8~32个月共振周期的时频特征和时滞相关性,证实南海诸岛珊瑚礁热压力随着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而显著增大;时滞相关分析表明,ONI与南海诸岛珊瑚礁区热压力呈正相关关系,后者滞后于前者7~9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959.
重力梯度卫星GOCE通过搭载静电式重力梯度仪,将全球静态重力场恢复至200阶以上。目前GOCE卫星已结束寿命,亟须发展下一代更高分辨率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来完善200~360阶的全球静态重力场模型。原子干涉型的重力梯度测量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可获得较长的干涉时间,因此具有很高的星载测量精度,是下一代卫星重力梯度测量的候选技术之一。本文针对未来更高分辨率全球重力场测量的科学需求,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原子干涉重力梯度测量方案,其梯度测量噪声可低至0.85mE/Hz1/2。文中对不同类型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方案进行了重力场反演精度的对比评估,仿真结果表明,相比于现有静电式卫星重力梯度测量,原子干涉型的卫星重力梯度测量有望将重力场的恢复阶数提升至252~290阶,对应的累积大地水准面误差7~8cm,累积重力异常误差3×10-5 m/s2。  相似文献   
960.
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时空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优化配置是各地区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工作的核心问题。根据科技资源的内涵与结构,利用1999-2011年中国31个省市区科技资源的基础数据,在构建区域科技资源配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科学评价各地区的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并利用基尼系数与锡尔指数研究了各地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差异;然后进一步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直观的反映各个省区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的空间集聚特征、集聚类型和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虽然近年来我国区域科技资源整体配置能力都有了较大提升,但是其区域分布的空间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另外,中国科技资源配置能力的空间差异与区域发展的内部差异、区间差异有很大的关系,东部地区的地带内差异是构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