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25篇
  免费   1859篇
  国内免费   4333篇
测绘学   171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93篇
地质学   15617篇
海洋学   9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66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374篇
  2022年   341篇
  2021年   393篇
  2020年   332篇
  2019年   402篇
  2018年   307篇
  2017年   359篇
  2016年   479篇
  2015年   534篇
  2014年   828篇
  2013年   631篇
  2012年   761篇
  2011年   817篇
  2010年   662篇
  2009年   512篇
  2008年   471篇
  2007年   486篇
  2006年   470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489篇
  2002年   501篇
  2001年   564篇
  2000年   512篇
  1999年   538篇
  1998年   613篇
  1997年   485篇
  1996年   503篇
  1995年   489篇
  1994年   400篇
  1993年   325篇
  1992年   477篇
  1991年   452篇
  1990年   350篇
  1989年   261篇
  1988年   47篇
  1987年   4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962.
963.
燕山地区金,银成矿期与成矿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燕山地区金、银矿主要分布于十个金、银矿化集中区内.这些金银矿化集中区受中生代构造-岩浆带所控制,大部分金、银矿床与中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有成因联系.区内主要金、银矿化类型有:岩浆热液硫化合物石英脉型、火山-次火山岩型金、银矿化与蚀变岩型、斑岩型、古砾岩型金矿化.据矿石混合铅多阶段模式、蚀变矿物的K-Ar法与Rb-Sr等时线法等直接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结合地质推断法.确定了区内主要金、银矿形成于燕山期,少数几个金矿形成于吕梁期与海西—印支期;太古宙—早元古代、中元古代早期存在微弱金、银矿化,没有形成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964.
中国大型铜矿床类型、成矿环境与成矿集中区的潜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王之田  秦克章 《矿床地质》1991,10(2):119-130
本文通过对我国31个大型以上及56个中型铜矿床的综合调研并与国外对比得出如下结论:①中国陆壳是在几个古板块基础上增生起来的,大型铜矿成矿作用在空间上向板块边缘推移,在时间上越来越新。大型铜矿床多出现在地台边缘、增生褶皱带边缘和陆内断裂拗陷带边缘;②大型铜矿可分六大成矿期,以中生代最重要,次为新生代、中元古代;③我国地跨世界三大构造域,板块构造丰富多样,地壳运动频繁而又比较强烈。因此,就形成大型铜矿床的环境而言,内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比外生成分较多的矿床类型可能更为有利。大型铜矿床可分六大类型,斑岩型最有潜力,CuNi型有希望;④中国地台仅占陆壳面积约三分之一,固化较晚,且不稳定,不具备形成国外某些特大型-超大型铜矿的环境;⑤划分出16个成矿集中区、远景区,并指出其成矿环境,类型和潜力。  相似文献   
965.
966.
侯增谦 《矿床地质》1991,10(4):313-324
川西呷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是典型的黑矿型Zn-Pb-Cu-Ag矿床,其形成于与岛弧裂陷相伴的“双峰式”火山活动末期,产于岛弧裂谷带内的酸性火山岩系中。矿床由下部网脉状矿和上部块状矿组成,具“双层结构”金属分带和蚀变分带特征,矿体与喷气岩-喷气沉积岩密切伴生。成矿作用可分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均形成特定的矿物共生组合。本文在已往研究基础上,拟就成矿流体的化学成分和热演变历史,探讨矿床金属分带、蚀变分带机理和成矿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967.
968.
969.
970.
多纳拉萨依—卡拉先格尔斑岩铜,金成矿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铁庚  于学元 《地质地球化学》1991,(2):71-72,F003,F0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