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8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26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175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361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3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8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是页岩气富集高产的关键因素。页岩储层相对于其他类储层,其塑性相对较强,非构造裂缝比较发育。构造裂缝除了高角度的张性裂缝以外,还发育有较多近水平的层理缝和低角度构造滑脱缝等。针对页岩储集层的特点和裂缝发育特征,从地质成因的角度,明确了页岩储层构造应力场模拟数值模拟与裂缝分布预测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建立模拟地区目的层的精确地质模型、力学模型和计算模型。利用页岩的单轴和三轴压缩变形试验和声发射古、今地应力测试结果进行应力场数值模拟,获得研究区构造应力场分布,将应力场模拟果与实际地质资料对比分析,进一步检验校正已建立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针对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张裂缝和剪裂缝的特殊性,分别采用格里菲斯、库伦摩尔破裂准则计算页岩储层张破裂率、剪破裂率,依据张裂缝与剪裂缝所占的比例关系,求取页岩储层的综合破裂率,据此分别定量表征页岩储层中张裂缝、剪裂缝和构造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并在全面考虑影响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综合破裂率、脆性矿物含量、有机碳含量多种主控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页岩“裂缝发育系数”作为最终判别指标,综合定量表征页岩储层裂缝的发育程度和预测裂缝的分布,页岩裂缝发育系数越大,裂缝发育程度则越高。该方法在我国渝东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裂缝分布预测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此不仅为页岩气甜点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而且模拟成果对页岩气水平井和压裂改造方案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62.
以重庆綦江、南川和涪陵地区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部页岩样品为例,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TOC测试、RO测试、高压压汞和低温氮吸附等手段,对研究区龙马溪组下部页岩储集层的矿物成分、有机组分、孔隙特征及成岩作用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龙马溪组页岩成岩作用类型主要包括机械压实作用、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破裂作用及矿物转化等,演化阶段介于晚成岩作用与极低级变质作用之间;成岩作用对页岩储集层的孔渗特征、孔隙成因类型、非均质性和形貌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对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进行了匹配,认为机械/化学压实作用、溶蚀作用及过程中的有机生烃、矿物转化对孔隙发育影响最为显著,并将储集层成岩作用划分为溶蚀作用等建设性成岩作用与压实作用等破坏性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963.
东北地区资源环境配置关系与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北地区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业务工作体系构建,应当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在东北亚地区、东北地区和东北重要地区3个层面的宏观目标和重大需求.其工作体系结构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图文数据更新系统”、“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水文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和“公益性地质工作成果的社会化服务”4个方面的学科工作系统,是公益性地质工作业务推进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964.
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在东北地区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进国家气候中心业务化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_NCC,通过操作系统调试、模拟区域确定、模式分辨率调整等本地化工作,初步建立了针对东北地区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并应用该模式以夏季为例,对东北地区的气候进行了15 a(1991—2005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对环流的特征和东北地区地面气温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对气温模拟存在系统性的暖偏差,对降水模拟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965.
By using,summer temperature data in 26 stations from 1951 to 2003,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mmer temperature in Northeast China (NET)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climate wanni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rming in summer was 0.15~C/10a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the global, Northern Hemisphere or Northeast Asia scale in the recent 50 years. The responses of NET to global warming were shown in 3 aspects mainly. Firstly, it became warm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increased in summer; secondly, the temperature variability increased, which displayed the increase of climatic instability; thirdly, the disaster of low temperature decreased and high temperature damage increased obviously, but the disaster of low temperature still existed in some areas under global warming background, which would be worthy of notice further.  相似文献   
966.
东北地区高精度GPS定位试验初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67.
东北地区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东北地区99个测站1960~2000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突变分析、旋转EOF等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区域夏季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呈减少趋势,并存在14年和2~4年的变化周期。东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可分为5种空间分布类型:东北西南部型、东北东南部型,东北东北部型、东北西北部型、东北中部型。东北东南部地区夏季降水减少趋势最明显,东北西南部降水的增加趋势最明显。各区域降水的变化周期有所区别,东北东北部存在16~18年的变化周期,其它地区存在10~14年的变化周期,各区域降水突变的时间主要在60年代和80年代。  相似文献   
968.
黑龙江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国家科技部启动了基础性工作专项资金项目“气象资料共享系统建设” , 该项目主要目的是实现气象资料的共享.“东北地区低温数据库和共享网站建设”为该项目第 6课题“区域专题气象资料分布式共享示范”的第 5专题,主要建设内容为:建立东北地区低温气象资料数据集,并通过网站平台提供东北地区低温及相关气象数据资料,为科学研究、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大型工程服务提供基础性的数据.本文将以“东北地区低温气象资料共享服务系统”,探讨黑龙江省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969.
东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简要综述了近30余年来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的重力资料反演、大地电磁测深、深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等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研究及其在该区取得的地壳上地幔结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70.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