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7篇
  免费   763篇
  国内免费   1491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69篇
地质学   3800篇
海洋学   15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19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42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75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188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36篇
  1997年   114篇
  1996年   131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78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971.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972.
东准噶尔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军  聂风军  刘勇 《中国地质》2010,37(4):1151-1161
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位于古亚洲洋成矿域准噶尔—南蒙古成矿带北塔山—琼河坝铜、镍、金、铁成矿区,是东噶尔琼河坝矿集区有新突破的斑岩铜钼矿床之一。笔者从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方面入手,分析认为含矿斑岩主要为一套中晚志留世的中酸性岩石,围岩为中-上奥陶统荒草坡群(O2-3hcq),是早古生代的斑岩铜矿,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晚古生代斑岩铜矿床。成矿期次主要分为黄铁矿-石英、黄铜矿-黄铁矿-石英和碳酸岩-石英3个阶段。矿石含70%多黄铁矿,15%的黄铜矿,还有少量磁铁矿和辉钼矿。次生矿物有孔雀石、褐铁矿和蓝铜矿。矿石中矿物组合显示中-低温特征。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蒙西铜钼矿床的岩石属高铝高钠钙碱性花岗斑岩,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Hf相对亏损。(Yb+Nb)-Rb和Y-Nb判别图解表明岩石形成于火山弧。(R1-R2)构造图解表明为同碰撞期花岗岩,由此可以初步确认该地区主要侵入岩形成于同碰撞壳源参与的火山弧构造环境。所以蒙西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构造属性为同碰撞期大陆岛弧,说明了东准噶尔为早古生代存在构造-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973.
平山湖矿区第四系、第三系地层属于遇水不稳定地层,钻探施工时,地层造浆严重、孔径扩大率高,造成钻探事故频发、施工效率低。采用以聚合物为主要添加剂的不分散低固相钻井液体系在该矿区进行了应用试验,有效地抑制了粘土造浆及泥页岩水化膨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74.
吴根耀 《古地理学报》2005,7(3):405-416
造山带古地理学在盆地构造--古地理重建中的若干思考的核心,是以活动论的构造观指导盆地分析。本文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现存的一个盆地,可能只是地史期间大盆地的残余(或残留)部分;或是原来彼此分开和独立的几个盆地内的沉积记录组成的沉积物拼盘。一个盆地内现存的次级构造单元可能由年轻的造山运动形成;另一种可能性则是原来的次级单元已被后来的构造-热事件模糊或遮蔽了。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隆起(包括次级隆起)的时起时伏十分常见;相应地,盆地间的时分时合也十分常见。在泛大陆旋回与大盆地发育间有着内在联系,即:大盆地发育受邻侧的洋盆演化和造山过程制约,故“盆”“山”间的耦合分析是正确认识盆地动态演化的钥匙。体现在构造--古地理重建中,造山带古地理学倡导原地的古地理重建与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相结合且以后者为主。非原地的古地理重建可通过定量的(如基于古地磁资料的重建)和定性的两条途径实现。文章讨论了定性重建中的5个要点:1)时间上,要结合“反序”的研究,2)空间上,要结合“反转构造”的研究,3)强调构造复位在古地理重建中的意义,4)盆地建造阶段中的改造事件所起的承前启后作用,和5)盆地动力学与造山动力学的结合研究。  相似文献   
975.
哀牢山造山带构造演化及其两侧盆地耦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哀牢山造山带的崛起和盆地耦合,对东西两侧沉降盆地的构造-沉积性质起关键性作用。转换构造性质不仅形成了逆冲推覆与走滑剪切联合作用的构造共生组合,形成两类不同性质的沉积盆地。  相似文献   
976.
通过对若尔盖嫩哇火山岩产出层位、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火山活动构造环境、火山岩形成年代的讨论,认为嫩哇火山岩受玛曲-然安大断裂之次级断层控制,属于造山带末期滞后的火山喷发构造环境,喷发时代属于早侏罗世,并厘定为下侏罗统郎木寺组。  相似文献   
977.
湖北银洞沟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湖北银洞沟矿床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较为典型的大型银矿床。文中系统总结了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初步提出了矿床的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银洞沟矿床产于秦岭造山带东南部武当群变质火山岩中,矿体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矿石类型主要为石英脉型和少量蚀变岩型,围岩蚀变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铁白云石、白云母、钠长石、绿泥石、黄铁矿等,成矿流体特征为低盐度、低密度、富含CO2±CH4±N2的水溶液,矿床上部为低品位银金矿体,中部为高品位银金矿体和少量铅锌矿体,深部银品位降低,金品位增高,同时出现较厚大铅锌矿体。其地质特征与典型的造山型矿床一致,表明其为一造山型银矿床,矿床矿化分带符合造山型矿床成矿模式——地壳连续模型,因此应该充分重视寻找矿山深部金、铅、锌、铜、钼等接替资源。  相似文献   
978.
河南新县大银尖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银尖钼矿床是大别钼多金属成矿带近期取得较大勘查进展的一个重要矿床,成因上与燕山晚期大银尖二长花岗岩有关。通过对主成矿期矿化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和显微测温,将捕获的流体包裹体分为4类,富液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富气相的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水溶液包裹体和含CO2的三相水溶液包裹体。数据分析显示,均一温度的峰值分别出现于280~320℃和200~220℃,盐度的峰值处于5.11%~9.98%(NaCleq)低盐度区间和36.06%~42.78%(NaCleq)的高盐度区间。密度为0.91~1.10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的组分以水蒸汽为主,伴有少量的CO2和微量N2。H和O同位素具有典型的氧同位素漂移特征,指示岩浆热液和大气降水混合作用的发生。研究结果表明,大银尖钼矿床总体上属中高温浅成热液矿床,流体混合作用可能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979.
大别—苏鲁造山带在构造上位于扬子板块北东缘,该造山带主体由花岗质片麻岩所占据,其间尚分布有少量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的榴辉岩,二者原岩的时代均为新元古代,原岩的岩性分别为酸性和基性火成岩。本文在对这些原岩岩石组合及其地球化学特征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它们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的岩浆岩组合十分相似,主要表现在:(1)二地岩浆岩类型均以酸性岩占绝对优势,基性岩所占比例很小(仅约5%),它们均构成以酸性岩占主体的双峰式岩石组合;(2)二地的酸性岩在成因类型上均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但部分岩石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其中少数岩体发育碱性铁镁矿物,属典型的过碱性A型花岗岩,它们均与I型花岗岩构成I-A型复合岩体,且二地的A型花岗岩均可进一步归为后造山背景下产出的PA型或A2型花岗岩类;(3)二地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组成明显相似,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均表现出显著的Nb,Ta负异常,在相关的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上,均主要投影于火山弧或大陆玄武岩区域。鉴于对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构造背景已有较成熟的认识,即普遍认为它们形成于因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诱发的弧后伸展引张环境,因此,大别—苏鲁造山带变质岩原岩组合与闽浙沿海晚中生代岩浆岩组合所表现出的高度相似性,无疑指示扬子板块北东缘在新元古时期应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后伸展引张背景。  相似文献   
980.
大兴安岭西南坡晚古生代中、晚期未变质的岩浆岩广泛分布,它们的侵位时间虽不尽相同,但都晚于中亚-蒙古造山区(带)东部峰期造山的时间,且大多与主缝合带拼合后的拉张构造环境有关,岩石性质也多具有偏碱性或双峰式的特点。本文测定了内蒙古东南部二连浩特-贺根山缝合带与索伦山-西拉木伦缝合带之间的维拉斯托石英闪长岩和闪长岩、拜仁达坝花岗闪长岩以及道伦达坝英安质晶屑凝灰岩的SHRIMP锆石U-Pb年龄,它们分别为310±2、311±2、319±3和300±5Ma,时代均为晚石炭世。这些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比(峰期造山形成的)锡林郭勒杂岩的变质年龄(337±6Ma)晚约20~40Ma,未受到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其属于晚造山/后造山的岩浆岩。认为西伯利亚板块与华北板块之间主缝合带的闭合时间应在晚石炭世前,主缝合带的位置应在二连浩特-贺根山一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