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8篇
  免费   163篇
  国内免费   297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761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971.
介绍一个产生玄武岩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秒 《华北地质》2006,29(2):150-154
地幔柱存在的一个主要证据是大规模高熔玄武岩省的出现,而且多认为玄武岩的来源依赖于地幔柱从下地幔输送。Michele Lustrino研究了造山时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的拆沉和拆离作用,提出了产生玄武岩的一个新模型。该模型认为即使地幔柱不存在,拆沉到地幔的下地壳物质再循环同样可以解释小规模的板内(大洋岛弧和大陆内部)火山岩和大洋、大陆溢流玄武岩及洋中脊玄武岩的生成及其常见的几种地球化学特征。在陆-陆碰撞过程中,下地壳中的变质反应生成石榴石,导致岩石的密度增大,致使过厚岩石圈底部(下地壳和岩石圈地幔)和上地壳分离并沉入上地幔。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富SiO2的熔体,和上涌的软流圈地幔(充填在下沉的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的空间)发生变质交代反应,导致具有强烈的地壳特点的富含斜方辉石层的形成。这个变质交代地幔体可以在拆沉后保持不变长达几个百万年。这种源的部分熔体可以保有下地壳的明显特征,产生类似富集地幔1型玄武岩浆作用。因此,该模型是提供了玄武岩浆来源的一个新选择。  相似文献   
972.
含离子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沉速公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长江为例分析了河流中的水化学特性,得出河流中影响粘性泥沙沉速的主要是Ca2+。阳离子影响泥沙沉速的主要原因是粘性沙的絮凝。对泥沙絮凝沉降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推导出絮凝沉速与离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且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以Ca2+浓度为参数时经验关系式中的系数值。用实测的沉速对絮凝沉速公式进行了初步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张瑞瑾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很大,而絮凝沉速公式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973.
西昆仑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宽频带地震探测和航磁异常研究结果表明,西昆仑构造带的南部(亦即青藏板块)的岩石圈向塔里木盆地下部俯冲,西昆仑的蛇绿岩带是闭合于加里东造山时期的古特提斯洋的残迹;青藏板块在向塔里木盆地俯冲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北部坚硬、古老的塔里木地体的强力阻挡,使得向北俯冲的岩石圈产生裂解,发生拆沉;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的同时,南部青藏板块岩石圈的回弹及软流层的浮力作用导致上部地壳发生引张断陷,深部熔岩上涌造成了碱质型熔岩沿断陷裂隙喷溢,同时也形成了构造带两侧反逆冲构造格局;西昆仑中央断裂是青藏高原的“第四缝合带”,北昆仑构造带仅仅是由于在青藏板块岩石圈发生拆沉作用时,西昆仑构造带中地壳浅部物质逆冲于塔里木前陆之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974.
俞平  郑驰 《上海国土资源》2006,(1):55-57,64
在地层比较特殊的地段,往往由于经验及对地质情况认识不深而出现沉桩困难、桩头开裂等现象。文章针对浅埋硬土层采用小截面短桩情况,应用静力触探测试指标计算沉桩阻力,结合考虑桩身强度的方法进行沉桩分析,并统计了不同锤型入持力层不同深度的实际锤击数,为以后类似工程的选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5.
本刊按引用文献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连续编码,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引用格式举例:"花岗岩成矿问题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不少进展[1,23-27]。""高山和金振民[1]最早将"拆沉作用"的概念引入国内。""原始地幔数据引自文献[26]。"  相似文献   
976.
为了在求解双排全长桩和后排沉埋-前排全长桩中前桩后侧坡体推力的同时也可得到其分布模式,以便更合理确定前排桩受力特征,针对双排桩加固的基岩-覆盖层式滑坡,采用斜条分法将排间滑体分割成若干斜向平行滑面的土条;对所形成的在不同深度位置的4类典型土条,根据静力平衡条件,推导了其作用于前桩受荷段后侧的推力计算公式,进而可确定出前排桩受荷段后侧坡体推力分布模式及其合力。实例分析表明,本文方法所确定的前桩后侧坡体推力呈不规则抛物线形分布,其峰值点接近于滑面;后排桩沉埋模式时前桩后侧坡体推力比后排桩全长模式时的值小8.6%~10.6%;本文方法比传递系数法的计算值偏大10.6%~13.4%,且相对更接近于FLAC3D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977.
吴兴荣  夏炎 《探矿工程》2021,48(S1):125-129
王洼103-1号水文地质钻孔施工过程中出现沉砂卡钻,在处理卡钻事故过程中又使套铣筒也被卡在钻孔内,强力起拔套铣筒,造成断裂,且断口不平整、倾斜靠边,形成了极其复杂的孔内事故。事故原因是泥浆中含沙量过大所致。另外处理钻铤卡钻时下入的表层套管直径偏小,也给后期处理事故造成了很大困难。根据孔内事故特点,制定了先起拔表层套管,更换大直径表套,再套反套铣筒、钻铤的处理方案。为此专门设计制作了起拔表层套管钻进的主动钻进钻杆、钻头;设计加工了加长套铣筒、扶正事故套铣筒的扶正工具等,及时成功处理好了本次超复杂卡钻事故。本文详细论述了钻孔事故的处理过程及措施,总结了事故教训和处理经验,对于处理类似卡钻事故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8.
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的三叠纪-侏罗纪中酸性花岗岩,如塔公岩体,为晚三叠世的碰撞造山以及燕山期的构造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区域地质调查填图表明,塔公岩体为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石主体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准铝质-过铝质过渡系列,稀土配分曲线显示其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有壳源岩浆特征,稀土-微量元素投点结果表明花岗岩形成于造山时期后碰撞阶段.对塔公花岗岩体采集的4件同位素样品的年龄数据质量较高,为214±1 Ma、214±1 Ma、215±1 Ma、216±1 Ma;该组年龄可以作为限制印支晚期扬子、华北和昌都板块之间碰撞时限的证据.基于塔公花岗岩类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年代学特征,结合区域研究资料,认为松潘-甘孜造山带东缘类似塔公岩体的晚三叠世花岗岩类形成于昌都、扬子和华北地块后碰撞阶段的岩石圈拆沉作用.   相似文献   
979.
续海金  王国庆  舒坦  刘德民 《地球科学》2021,46(5):1657-1676
北京西山地区广泛发育SE-NW向近乎同时期的逆冲推覆构造和伸展构造,为理解华北克拉通东部构造演化至关重要,而其构造组合特征、变形时代、形成机制和构造动力学背景却没有明确的认识.精细的野外构造研究表明北京西山的南观地区,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变质核杂岩的构造组合,形成一种新的构造组合型式:“楔沉式”.“楔沉式”构造组合型式的特征:(1)产状相近的一套逆冲断层和正断层,共同构成上窄下宽的楔状褶皱-断层构造;(2)楔状体斜向向下楔入;(3)中间为比较新的地层(倒转向斜),两侧为老的地层.通过对卷入逆冲推覆构造呈“布丁状”透镜体产出的花岗岩脉和闪长玢岩脉进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其形成年龄分别为141±2 Ma和139±2 Ma.结合前人对侵入逆冲推覆构造的(南窖)石英二长岩岩枝的形成时代(128~136 Ma),认为南观逆冲推覆构造的形成时代为140~130 Ma,稍早于、或与房山变质核杂岩的形成时代近乎同时.逆冲推覆方向为320°~335°,与变质核杂岩代表的伸展构造的最大拉伸方向(SE-NW向)近乎一致.因此,北京西山地区(乃至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逆冲构造-岩浆活动-伸展构造,这种独特的构造组合型式是构造体制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体现,也是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构造体现,其形成机制可能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980.
铜山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南端,南侧紧邻北秦岭构造带,对其开展锆石定年和岩石成因研究,有助于丰富华北克拉通南缘燕山期深部构造演化的认识。铜山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47.0±4.3)~(144.1±4.4)Ma(n=5)和(133.0±3.9)~(127.4±3.6)Ma(n=21),形成了双峰式单颗粒锆石年龄谱,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45.5±4.5)Ma和(130.6±1.8)Ma,其中前者暗示铜山岩体周缘存在约145 Ma的隐伏岩浆活动,后者代表了铜山岩体的形成时代。铜山岩体样品具有富硅、碱和贫钙、镁的特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了明显的Rb、Th、Zr及Hf的异常峰和Sr、P、Ti的异常谷。稀土总量介于43.07×10-6~173.14×10-6之间,(La/Yb)N值为1.97~19.58,稀土配分模式具有右倾、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和负Eu异常(δEu值介于0.33~0.73之间)的特征。其(La/Yb)N-w(LaN)投点显示了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部分熔融作用控制了铜山岩体的成分变异。铜山岩体形成于约40 km的正常厚度地壳内,部分熔融源区位于角闪岩相,源区残余相主要矿物为角闪石和斜长石。早白垩世桐柏山三合店—鸡公山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导致深部流体快速释放,注入到未完全固结岩浆/流体库(已晶出约145 Ma的锆石),混合活化之后上侵固结形成具有双峰式锆石年龄谱的铜山岩体。铜山岩体是对桐柏山三合店—鸡公山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近同时的岩浆响应,与之相关的岩浆效应没有局限在桐柏—大别造山带内,在北秦岭构造带和华北克拉通南缘均有显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