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26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629篇
地球物理   122篇
地质学   97篇
海洋学   69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针对2018年4月3-5日东北冷空气回流到京津冀地区造成复杂相态降水过程典型华北回流天气个例,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地面资料,详细分析了冷空气路径、形态、对降水范围及相态的影响等。分析表明:回流冷空气对京津冀地区的影响,可分为4个阶段,即低层冷舌侵入、沿山堆积扩散、增强维持、变性消散阶段。在低层冷舌侵入阶段,冷空气以冷舌形式经东北、渤海侵入京津冀地区,冷舌在不同高度位置不同;冷舌在垂直方向位于干、湿过渡区,降水粒子经冷舌下方干区蒸发,造成阴天无降水天气。在沿山堆积扩散阶段,低层冷空气遇太行山堆积并向南北以扇形形式扩散,较高层次冷空气西边界扩散至太行山山区;燕山南部、太行山东部存在深厚湿层,且温度较低,出现降雪;距离山脉较近的平原地区出现雨夹雪或雪;距离山脉较远的平原地区无降水。在增强维持阶段,冷空气强度达到最强,范围达到最大;深厚湿层从太行山、燕山向平原扩展,降水范围扩大,降水相态主要取决于近地面温度。在冷空气变性消散阶段,较高层次回暖先于较低层次,冷空气变性消失,降水趋于结束。  相似文献   
992.
使用上饶TWP8风廓线雷达、江西WebGIS雷达拼图、地面自动站等资料,对江西东部走廊地形对四类天气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东部走廊狭管效应△W以 ≥3.5 m·s-1 数值作为初值。风廓线雷达探测范围受到不同天气系统尺度大小的影响,强对流天气探测半径较小,暴雨天气探测范围较大;强降水对风廓线雷达信号影响很大,虽然信号达到饱和形成大值区或者出现“空洞”造成数据失真,但这种现象往往预示着有强降水或强天气的出现。江西东部走廊对冷空气的影响,表现为高空风比较大,随时间推移慢慢往下渗透;冷空气近地面风向有个转换过程,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由于东部走廊狭管效应,冷空气沿东部走廊风速不断加大,且维持数小时。南北走向飑线回波带进入江西后形成弓状回波结构,当移动至东部走廊风场出口处时,峡谷效应使得飑线回波带中段回波发展猛烈,造成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天气。当南侧的西南气流逐渐加强,且当高空西南急流存在动量下传,东部走廊地区的风向转为西南风时,该地区才会出现大暴雨天气。江西暴雪天气风廓线雷达具有:①3 km高度以上为偏西大风区;②0.9~1.2 km高度以下为偏东弱风区;③0.9~3.2 km区间为风向切变区;其中上饶风廓线雷达还存在风随高度顺时针旋转垂直涡旋;风廓线上0.9~3.2 km之间的风切变层与850~700 hPa之间的逆温层关系密切。这些研究成果对了解江西东部走廊峡谷效应对不同天气的影响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93.
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空气质量监测数据、NCEP FNL1°×1°再分析资料和风廓线雷达探测资料,对冷空气影响下2021年1月初佛山地区出现的一次短时污染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冷锋前的偏北风对污染物起传输作用,冷锋后较强偏北风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显著。低空逆温层的厚度增加、高度的下降抑制垂直运动,致使污染物更容易累积在近地面层,加剧了污染形成;利用风廓线雷达分析本地风场,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逆温层的高度,并能发现逆温层出现时间比达到中等污染时间提早了约10 h;对低层风场的风向、风速进行研判能够预测污染物的移动,为下游提前预警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利用1980-2016年站点观测数据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广西秋冬季暴雨进行了天气学分型,并用合成分析的方法给出了各类暴雨的天气形势特征。结果表明:广西秋冬季暴雨可分为台风类、切变类和副高边缘类三类。其中,前两类暴雨发生次数最多,主要发生在9-10月份。高低空系统配置显示,秋冬季暴雨发生时对流层上层都伴有较强的高空急流,而对流层中低层的影响系统不尽相同;在暴雨期间,前两类暴雨副高减弱东退,第三类暴雨副高则加强西伸;广西秋冬季三种类型暴雨在水汽、热力、动力及形成机制方面也各有异同,但与汛期暴雨相比,各类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位置稍有差异,无论是水汽条件,还是动力条件,秋冬季暴雨比汛期暴雨要求都高,其中副高边缘类暴雨在不同季节差异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卫星、风廓线雷达、加密自动站等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2020年6月26日四川省冕宁地区一次致灾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过程是冷空气作用下多尺度天气系统和复杂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尺度小、突发性强。2)降水发生在前倾槽形势下,槽后弱冷平流叠加在低层西南暖湿气流之上,形成“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过程中副热带高压与南亚高压相向而行,中低层冷空气沿四川盆地自北向南推进,与两个高压之间阶段性增强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西南涡随之先减弱后增强并东移,不断被触发对流云团,最终形成“列车效应”,从而导致降水显著增强。3)暴雨带分布和雨团活动与MCS发展演变存在关联。雷暴冷出流、地面冷空气、复杂地形三个因素在强降水云团的触发、组织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中低层冷空气侵入与西南涡强弱变化及降水起止时间有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