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国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理论和实践的基础,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有效刻画有利于国土资源空间优化,提升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水平。由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范畴尚不明晰,目前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研究对形状、斑块分布和结构等方面关注较少,缺乏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同时,格局指标繁多且存在较大的相关性,如何建立指标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对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在深刻理解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内涵的基础上,将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总结为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将结构和多样性总结为土地利用类型特征,建立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刻画指标体系,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分析,明确了指标与空间格局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土地利用几何特征可以划分为简单大斑块型、复杂大斑块型、复杂小斑块型、简单小斑块型和散布型五种,不同的几何特征反映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形状和斑块分布的特点,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关系。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共存在61种不同的结构,但主要的结构类型仅有14种,结构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体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性。中国土地利用多样性以3~5类为主,占比达66.69%,其特征总体上呈现“东北、东南高,西北低”的态势。该研究丰富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的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土地利用整体空间格局刻画的空白。  相似文献   
2.
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深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将北京山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分为系统转移和随机转移。从同时发生的系统性增加和系统性减少推断出土地利用变化的优势信息有:高覆盖度草地和其他林地转换为耕地;耕地和疏林地转换为其他林地;疏林地转换为高覆盖度草地;耕地和高覆盖度草地转换为水域;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其中耕地向其他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的面积都很大,且系统性转换优势明显;其他林地转换为耕地、疏林地转换为高覆盖度草地虽然不具有数量上的转换优势,但该转换属于很强的系统性转换。该方法能快速挖掘最具系统优势的土地利用转移信息,有助于科研人员将土地利用格局和变化过程联系起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有用信息。  相似文献   
3.
Over the past few decades,built-up land in China has increasingly expanded with rapid urbanization,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settlements construction.The expansions encroached upon a large amount of cropland,placing great challenges on national food security.Although the impacts of urban expansion on cropland have been intensively illustrated,few attentions have been paid to differentiating the effects of growing urban areas,rural settlements,and industrial/transportation land.To fill this gap and offer comprehensive implications on framing policies for cropland protection,this study investigates and compares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cropland conversion to urban areas,rural settlements,and industrial/transportation land from 1987 to 2010,based on land use maps interpret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ry.Five indicators were developed to analyze the impact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on cropland in China.We find that 42,822 km2 of cropland were converted into built-up land in China,accounting for 43.8% of total cropland loss during 1987–2010.Urban growth showed a greater impact on cropland loss than the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the expansion of industrial/transportation land after 2000.The con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expansion decreased;however,rural settlement saw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traditional cropland loss which is generally in high quality.The contribution of industrial/transportation land expansion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was mainly distributed in major food production regions.These changes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restructuring,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 and government policies in China.Future cropland conservation should focus on not only finding a reasonable urbanization mode,but also solving the "hollowing village" problem and balanc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  相似文献   
4.
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遥感数据与土地资源在时空特性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土地资源研究长期是遥感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过去数十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土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研究,遥感技术为土地资源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和实现手段,拓展了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强化了土地资源的研究程度。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深入,针对日益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创新研究方法,加强与传统学科的有机结合,在提取系列化专题信息基础上,开展不同时空尺度的综合性分析与评估,切实满足全球变化研究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仍然是土地资源遥感应用研究应该关注的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利用遥感与GIS技术,从结构特征、形态特征、空间散布特征以及变化强度特征4个角度,分析山东省农村居民点用地20世纪80年代(记作1980s)至2005年间的时空变化特征。选择表征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特征的5项指标,即面积比例变化值、双向动态模型变化值、相对于全省的变化率、聚集度变化值及稳定性差异值,利用系统聚类法将全省17个城市分为3类:德州、滨州为第一类,其结构变化最小;枣庄、泰安、菏泽为第二类,其结构变化最大;其余12个城市为第三类,农村居民点用地动态变化速度均处于中等水平,聚集度变化最小。  相似文献   
6.
对石桥小流域碳酸盐岩土壤进行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 灌草丛地、水保幼林荒草地、坡耕地土壤砂粒含量依次减少,物理性粘粒含量依次增多,说明坡耕地土壤粘质化最严重;灌草丛地水稳性团粒含量最多,粒级较大,土壤水稳性最好;灌草丛地有机质含量较多,结构破坏率较低,坡耕地土壤分散率、侵蚀率、受蚀指数分别是灌草丛地、水保幼林荒草地的1. 11、1. 14, 1. 04、1. 13, 1. 87、1. 82倍,耕地土壤团聚度、团聚状况分别是灌草丛地、水保幼林荒草地的0. 83、0. 84, 0. 69、0. 64倍,说明坡耕地分散率最大,土壤团聚状况最差,土壤抗分散能力弱;小流域内土壤的容重、毛管孔隙度较我国其它地区低,约分别为1. 0g /cm3 ,和39. 86% ,而非毛管孔隙度则较我国其它地区的高,均值为25. 88%。区内碳酸盐岩土壤孔隙的这种组合特征很容易导致上层土壤粘粒向下淋失淀积,堵塞下层土壤孔隙,造成土壤上下层间饱和渗透率的显著差异,对于土壤抵抗流水侵蚀很不利。   相似文献   
7.
1973年—2013年经济特区城市空间扩展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1973年—2013年多源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深圳、厦门、海口为例,开展中国经济特区城市建城区的长时序、高频数空间扩展遥感监测。选取城市扩展速度、城市扩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城市形态紧凑度和城市重心迁移作为指标,剖析经济特区城市扩展的时空特征,耦合自然要素与人为要素,对比分析深圳、厦门和海口在城市扩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异同,并探讨其原因。结果表明:(1)近40年来,经济特区城市扩展先后经历了一个缓慢平稳扩展阶段、两个加速扩展阶段和两个减速扩展阶段。深圳的扩展速度最快,其次是厦门,海口的扩展速度最慢;(2)耕地对经济特区城市扩展贡献最大,林地、水域、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海域也是经济特区城市扩展的重要土地来源,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贡献最小;(3)经济特区城市的空间形态总体趋于松散,1973年—2004年城市紧凑度剧烈降低,2004年之后趋于平稳;(4)在政策与填海造地工程的共同影响下,经济特区城市重心有向海岸线方向迁移的趋势,深圳的迁移量最大,海口最小。  相似文献   
8.
遥感石漠化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漠化信息提取是多种信息综合分析、反馈的过程。通过分析当前石漠化分级体系,对比喀斯特地区与石漠化范围、土地利用与石漠化关系,并结合当前石漠化信息提取关键技术研究认为:目前的石漠化分级体系在划分级别、分级指标、分级区域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将尺度划分引入石漠化等级体系是统一石漠化等级划分差异的有力途径;充分利用基于内容的特征识别算法进行喀斯区的圈定可以有效提高石漠化信息提取精度;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通过合理转换进行石漠化信息提取是重要研究思路;传统的建立石漠化解译标志、改进植被指数模型以及建立波谱关系模型等石漠化信息提取方法无法很好融合石漠化综合指征,提出基于遥感的石漠化综合指标度进行石漠化信息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