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1篇
  免费   952篇
  国内免费   707篇
测绘学   1681篇
大气科学   174篇
地球物理   981篇
地质学   1261篇
海洋学   149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818篇
自然地理   400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50篇
  2021年   364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404篇
  2018年   204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78篇
  2015年   267篇
  2014年   249篇
  2013年   327篇
  2012年   414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458篇
  2008年   382篇
  2007年   398篇
  2006年   439篇
  2005年   467篇
  2004年   447篇
  2003年   467篇
  2002年   544篇
  2001年   171篇
  2000年   373篇
  1999年   285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27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62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9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使用第二代欧洲气象卫星MSG搭载的SEVIRI传感器数据,基于卫星数据稳健分析技术提取了意大利地区2015—2017年间的三次热异常,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热异常的判定条件,利用静止气象卫星的高时间分辨率特性,基于夜间多时相遥感数据探究热异常与地震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通过夜间多时相遥感数据均值可更清晰地展示出研究区热异常的时空变化,基于改进后的判定条件可以有效地判断热异常是否可能与地震有关。此外,夜间多时相热异常的时空分布研究表明,云层的扩散与消失可能对热异常提取结果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周成虎 《地理学报》2021,76(9):2330-2331
中国城市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引导和推动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城市地理学,应1978年改革开放而生,随国家繁荣富强而壮,成为中国地理学最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2018年,科学出版社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全额资助出版《中国城市地理丛书》.这是继《中国自然地理丛书》《中国人文地理丛书》《中国自然地理系列专著》之后,推出的又一套地理学大型丛书,反映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进展和方向,是中国地理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事件. 《中国城市地理丛书》选题既包括了国家层面的城市地理研究,也涵盖了城市分部门的专业研究,是城市地理学新近的优秀成果,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可读性和创新性.丛书第一辑共9册: 《中国城市地理基础》(张小雷等).中国疆域辽阔,地形、地貌、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人文、政治和经济等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别.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本分册重点介绍了中国城市形成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历史基础、经济基础、交通基础、社会基础、文化基础和政治制度基础等,在进行中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价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城市发展的地理分区设想,是研究中国、研究中国城市必备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戚伟 《地理科学》2020,40(6):863-873
在解析支撑能力和东北问题特点的基础上,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出发建立全面振兴社会经济支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以地级市为单元对东北三省进行评估。研究发现:各地市社会经济支撑能力差异显著,哈大沿线核心城市的支撑能力较强,西翼城市以及朝阳、七台河、绥化、葫芦岛、铁岭、双鸭山和鹤岗等资源型城市支撑能力较弱。因此未来东北地区在振兴政策的区域分布上应有所侧重,对不同地区施以不同的振兴或扶持政策。在创新、绿色、开放方面需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而在体制机制改革和共享服务建设方面需要全面覆盖,并重点加强黑龙江北部和辽宁、吉林西翼城市的共享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时少华  李享 《热带地理》2020,40(4):625-635
以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哈尼梯田核心区域2个典型的旅游村寨(大鱼塘村和普高老寨)为例,对两村寨利益相关者从网络凝聚性、网络互惠性、网络核心边缘、网络传递性、网络经纪人等5个方面展开关系数据分析,结果显示:1)大鱼塘村压力集团内部、压力集团与社区、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和联系的紧密性不足;2)两村当地政府和压力集团与社区之间的互惠性低于整体平均互惠性;3)两村利益网络中边缘结构较核心结构更加明显,这导致了利益关系的不平衡;4)两村当地政府利益集团传递性相对较低,当地社区传递性最高;5)两村中利益集团间缺少部分协调人、守门人、代理人、联络人等角色。最后提出相应建议:1)提升哈尼梯田利益关系由弱利益关系转变为强利益关系,改变利益集团间核心边缘利益关系格局;2)进一步加强各利益集团内部及之间的关联性;3)加强以企业和政府机构为顶点的组间利益传递,让利益流动逐步打破哈尼梯田利益集团之间的核心边缘关系结构;4)重点加强社区在利益关系网络中的参与机会与权力,对社区进行增权;5)利益集团内部要重点培育协调人和顾问角色,利益集团之间要重点培育企业与政府、社区、压力集团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和联络人角色,以及社区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守门人、代理人角色。  相似文献   
5.
宋周莺  祝巧玲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785-1797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6大经济走廊之一,而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环节。研究中巴贸易关系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贸易潜力,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论文从中巴贸易发展态势、商品结构、空间格局等方面揭示中巴贸易关系,运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巴贸易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探析其发展潜力,以期为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提供科学支撑。研究发现:① 中巴贸易发展迅速,中对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中国主要出口机械及电气设备等资本密集型产品,主要进口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等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②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的贸易合作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部沿海省份与巴贸易联系较紧密,西部各省份除新疆外与巴基斯坦贸易额均较小。③ 中国多数省份对巴贸易商品结构发生显著变动,其中,新疆、山东等进出口商品结构多元的省份的变动相对较小。④ 中国各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规模对中巴贸易拉动较强;海运距离对中巴贸易规模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领土接壤为中巴组织边境贸易提供了良好条件;铁路和水运口岸的建设对中巴贸易具有积极影响。⑤ 中国各省份与巴基斯坦均有较大贸易潜力,内蒙古、云南、广西、陕西等省份的合作潜力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7.
中国西北地区是全球鸟类迁徙的关键区域,在全球9条迁徙路线中,有3条迁徙路线涵盖了该区域,西北地区鸟类保护有助于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鸟类保护。识别西北地区的水鸟保护优先区,分析保护空缺是有效保护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以2009年之后的水鸟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重要鸟区(Important Bird Areas,IBAs)标准及《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识别了西北地区水鸟保护优先区,使用"不可替代性指数"对优先区进行排序,并对保护空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西北地区有48个地点满足水鸟保护优先区条件,4个地点"不可替代性指数"超过100,17个地点未受保护。西北地区水鸟数据较少,监测调查能力不足,应对尚未保护的优先区域开展保护行动,提升西北水鸟调查和监测能力、完善保护地体系,更好地保护西北地区水鸟及其栖息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鹏  虞虎  王英杰 《地理科学》2018,38(11):1883-1891
基于中国3 228个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数据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中国3A级以上旅游景区具有典型的“类型极化、区域分化、板块集聚”的分布特征,胡焕庸线两侧景区密度悬殊;中东部地区为凝聚-随机分布,西部地区为凝聚分布,不同区域发育主题和特色不同;5A级景区集聚在经济发达地区,4A级景区沿黄河、长江集中分布,3A级景区多处于东部滨海沿线;历史知名度、自然地理环境、人口经济规模、交通区位条件、审批标准、效仿发展等因素影响较大,循环累积效应显著。据此提出“区域平衡、跨区协调、分类优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全球城市化、逆城市化进程中,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经历了显著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态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和重构(龙花楼等,2017)。国际乡村地理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英国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Michael Woods教授将乡村重构定义为: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因农业经济地位的下降和农村经济的调整、农村服务部门的兴起和地方服务的合理化、城乡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要素重组等不同因素的交互影响导致  相似文献   
10.
南海及沿岸地带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受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南海资源环境正发生快速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带来新压力。本文从地理空间信息角度,以海岸资源、海洋资源和珊瑚礁资源的地理研究为综述内容,梳理了该区域岸线遥感监测、油气资源储量及渔业资源渔获量的地理差异、珊瑚礁地貌遥感监测与珊瑚白化等相关研究进展,讨论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及其薄弱方向,依据发展趋势探讨了未来研究工作的重点。综述发现,南海资源环境的地理空间研究中,主要成果表现在资源环境的大面积快速监测与地理分异性方面,但在资源分布的内在机制及资源开发的环境效应影响方面仍缺少足够的研究。未来可望获得突破的研究主要包括:区域时空多尺度特征及其效应,区域间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分异和规律,多源数据融合的南海资源动态监测的精度与时效的提高,以及资源变化过程的海洋生态与环境综合效应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