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1438篇
测绘学   82篇
大气科学   683篇
地球物理   394篇
地质学   1268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156篇
自然地理   33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74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102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82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78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84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描述了2005年和2010年采自青海柴达木盆地中部地区大红沟背斜和东陵丘背斜的河狸科化石,其中大红沟的材料包括1件下颌、l件门齿和6枚零散颊齿,被归人中国北方中中新世常见的通古尔单沟河狸(Monosaulax tungurensis);其牙齿尺寸较小,门齿的釉质层圆凸,表面光滑;颊齿齿冠低,前臼齿大于臼齿;颊齿的(下)次沟向下延伸几乎到达牙齿基部,所有褶沟均填充白垩质;P4的前沟明显深于中沟和后沟;无次生的小坑发育.东陵丘的材料仅有1枚上臼齿,尺寸较大,冠面仅具4条褶(沟),褶沟有厚实的白垩质填充,次沟向下延伸近至齿根,唇侧沟深浅不一,被归入上新世早期的安氏河狸(Castor anderssoni).河狸科多营半水栖生活,生活于林地的湖或河流边,具有非常强的环境指示意义.柴达木盆地内新近纪河狸科化石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在中中新世和上新世早期,盆地的中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水体和较多的林木.  相似文献   
2.
依据措莫隆锡多金属矿区高山稀疏灌丛草甸下,花岗岩外接触带中2个矽卡岩(透辉符山矽卡岩和萤石透辉矽卡岩)残积风化壳垂向剖面系统取样、分析成果,揭示了高寒湖泊区矽卡岩残积风化壳中元素的表生活动性序列,探讨了其表生地球化学共性、个性及主要控制因素.在这些矽卡岩风化壳中大量地淋失了CaO和F,强烈地集聚了K2O、Na2O、SiO2、P2O5、Sr、TFe,和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Bi、Cu、As;TMn在多数风化层中被淋失;TFe从富有机质风化层中淋出,在低含有机质风化层中被强烈氧化析出;Al2O3、TiO2、Sn、Be等两性元素表生活动能力很大,Sn被较强烈淋失.Al2O3、MgO、Zn、B、Hg等在其含量很高或很低的母岩上覆残积风化壳中分别被淋失或被集聚,呈现出不同的表生性状.母岩中具有很高含量的Ag、Mo,在低含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比富有机质的上覆残积风化壳中表生活动能力小得多.  相似文献   
3.
《中国煤炭地质》2009,(6):I0003-I0004
青海煤炭地质局是一支有着50多年辉煌历史成就和时代风采的煤炭地质队伍。现有职工1874人,其中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07人。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与气候因子的空间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集成了青藏高原气候区149个山地植被垂直带数据,利用国家基本气象台站自建站以来到2001年的地面观测日气象数据,计算了地面的温暖(WI)、寒冷(CI)、湿润(MI)、吉良龙夫(Kira)干湿指数、干燥度(Idm)等水热指数,运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模拟了青藏高原水热条件的空间分布形势,探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分布规律与制约因子的定量指标.结果表明:在高原的东北部、西北边缘,以荒漠、荒漠草原、山地森林、山地草原、灌丛、草甸为组合的半干旱、干旱结构向高原腹地以高寒草原、高山草甸、荒漠带组合的高寒干旱带谱结构的变化;东南、南部边缘,以温暖湿润为特征的以森林带为优势带谱组合结构逐渐向寒冷的高原中心变化;高原的地势效应,致使的水热形势旱现从中央向边缘变化的趋势是致使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带谱分布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分辩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R42L9对青藏高原积雪异常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机理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高原冬春积雪正(负)异常使得从冬到夏高原的地面感热偏低(高)、地面热源偏低(高),造成春夏高原上升运动偏弱(强),长江流域和日本以南西太平洋上升运动较强(弱);另一方面,高原冬春多(少)雪年高原和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偏低(高)、陆海温差的偏低(高)会延迟(促进)东亚夏季风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减弱(增强)了东亚季风的强度,因而西太平洋副高偏南(北),造成夏季我国长江中下游多(少)雨。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高原冬春多(少)雪年,由于融雪增湿效应,高原春夏潜热明显增大(减少),使得空气中水汽增大(减小),可能是高原气温偏低(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了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设立在青藏高原东侧和成都平原的两个大气边界层观测站:理塘站和温江站,并利用2007年2~4月两站获得的近地层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对这两个地区风速、气温和湿度日变化特征及廓线规律,土壤温湿变化特征,以及辐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对比,得到了如下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两站风温湿均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理塘站风速极大值和极小值出现时间均比温江站晚2小时。理塘站温度梯度值日变化较一致而温江站早晚温度梯度值要大于白天。两站湿度梯度值都是白天较小早晚较大。(2)两站风速廓线规律相似,基本满足对数律关系。理塘站在18:00~6:00,温江站在18:00~8:00均有逆温现象出现,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温度差分别达到0.54℃和1.02℃。理塘站8:00~18:00在8m和24m高度,温江站10:00~14:00在9.05m和18.25m高度上能观测到逆湿现象,相邻两层高度最大比湿差分别为0.1g/kg和0.04g/kg。(3)理塘站浅层(0cm和5cm)土壤温度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而10cm以下土壤温度日变化幅度很小。温江站4cm,10cm和20cm土壤温度都表现出明显的日变化特征,较之理塘站影响的深度更深。理塘站土壤温度的垂直变化程度要小于温江站。两站各层土壤湿度均无明显日变化特征。(4)温江站向下长波辐射通量日变化不大,其他各个辐射量日变化都很明显。理塘站向下总辐射和反射辐射明显强于温江站。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针对青藏高原云系的气候学特征、物理学特征及其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等方面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合评述,并给出了有关青藏高原云系(尤其是高云)的最新统计结果,最后还提出了青藏高原云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关系及其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影响研究的主要进展。从青藏高原的观测试验、高原热状况、邻近太平洋与印度洋海温,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对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的重要影响,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等方面,总结了关于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海温变化的研究成果及其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和邻近海区热状况及其对环流和天气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青藏高原与邻近海区热状况的关系,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科学题目。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壳弹性应变转化为永久性构造变形的表现形式.2001年昆仑山地震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整体长426km,由西部剪切走滑破裂段、中部张剪切破裂段和东部剪切走滑破裂段等3个相对独立的地表破裂段组成,即昆仑山地震由震级为Mw=6.8,Mw=6.2和Mw≤7.8的3次地震破裂事件组成,其中东段Mw≤7.8级地震为昆仑山地震主震,由4次更次级地震事件组成.野外测量表明,不同段落上单条地表破裂宽度一般介于数米至15m,最大不超过30m;组合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几何结构,特别是次级地表破裂带斜列区的宽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地质速率与GPS监测应变速率一致性,2001年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局部化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与祁连-柴达木两大块体间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东昆仑断裂带宽度有限的剪切走滑错动,东昆仑山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特征.地震破裂局部化特征对确定重大工程、居民住宅和生命线工程等免遭走滑断层同震地表错动引起直接破坏的避让带宽度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表破裂是地壳弹性应变转化为永久性构造变形的表现形式.2001年昆仑山地震在东昆仑断裂带库赛湖段产生的地表破裂带整体长426km,由西部剪切走滑破裂段、中部张剪切破裂段和东部剪切走滑破裂段等3个相对独立的地表破裂段组成,即昆仑山地震由震级为Mw=6.8,Mw=6.2和Mw≤7.8的3次地震破裂事件组成,其中东段Mw≤7.8级地震为昆仑山地震主震,由4次更次级地震事件组成.野外测量表明,不同段落上单条地表破裂宽度一般介于数米至15m,最大不超过30m;组合地表破裂带的宽度主要取决于几何结构,特别是次级地表破裂带斜列区的宽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结合东昆仑断裂带第四纪地质速率与GPS监测应变速率一致性,2001年昆仑山地震地表破裂局部化特征说明,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与祁连.柴达木两大块体间的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东昆仑断裂带宽度有限的剪切走滑错动,东昆仑山断裂带南北两侧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特征.地震破裂局部化特征对确定重大工程、居民住宅和生命线工程等免遭走滑断层同震地表错动引起直接破坏的避让带宽度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