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5篇 |
免费 | 14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67篇 |
大气科学 | 49篇 |
地球物理 | 22篇 |
地质学 | 30篇 |
海洋学 | 8篇 |
综合类 | 40篇 |
自然地理 | 160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36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5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5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以Landsat TM/ETM+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定量反演了哈尔滨市1989和2000年的地面亮温和植被指数(NDVI),对标准化地面亮温分级数据进行热力景观指数计算,研究城市热场分布的空间格局、时空变化规律和不同植被指数(NDVI)等级下热环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89和2000年哈尔滨市建成区均存在显著的热岛效应,2000年建成区热岛效应增强,哈尔滨市总体地面亮温升高;热力景观日趋破碎,各景观类型受干扰程度较大,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NDVI与地面亮温的负相关性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升高而增大;植被覆盖度与地面亮温的空间变异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锡林郭勒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植被生长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一直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NDVI作为植被生长的有效指示因子广泛的应用在植被遥感中.多数滞后性响应的研究基于月尺度或季节尺度的NDVI,容易夸大或缩小滞后效应,不利于滞后时间的确定.为了揭示降水对草原植被生长的有效作用尺度,本研究以2001年至2007年MODIS反射率数据和气象站点的降水为数据源,分析了时间间隔8天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草原生长季NDVI的变化特征以及NDVI与不同尺度的累积降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年内生长期草原的NDVI变化呈单峰型,荒漠草原的NDVI变化没有草甸草原和典型草原明显.草原生长对降水存在明显的滞后,一般在50~60天,不同类型的草原滞后时间不同,但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分析指出4~9月草原植被在不同时间段对降水响应的滞后时间分别为64、80、40、40、56和64天,特别是6月和7月份草原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的响应最为敏感.这为NDVI预测干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花间流域旱情监测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2年5月份的小花间流域的MOD IS数据提取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和陆地表面温度(LST),选取合适的NDVI提取窗口尺度,构建LST-NDVI特征空间,采取适宜的干边和湿边的斜率确定方法,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对小花间流域进行旱情监测,平均相对湿度进行定性验证。结果表明:采用多尺度的像元提取窗口,依据像元直方图确定干边和湿边,建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进行小花间流域旱情监测能够较好反映当地旱情。基于旱情监测模型的生产需要,探讨旱情与地表温度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关系,认为地表温度能够反映当地2002年5月份旱情,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4.
5.
为了分析2006 年四川重庆地区夏季干旱对该地区植被生长的影响, 选取该地区多年中分 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增强植被指数( EVI) 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研究, 利用时间序列谐波分析 (HANTS) 算法对EVI 数据进行去云处理, 并根据处理后的结果( 重构的EVI 数据以及HANTS 分 析得到相应频率对应的振幅和相位) , 分析干旱对该地区的影响, 同时结合地面气象数据加以补 充说明。将干旱年份和正常年份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处理后的EVI 时间序列数据能较好地反映 干旱对地表植被的影响, 振幅和相位的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干旱的影响范围。 相似文献
6.
生态过程模型已成为探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手段之一,最适温度作为模型模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其准确性对模型模拟结果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以2001-2010年MODIS-NDVI、2001-2010年气象台站温度数据,以及2000年土地覆盖数据,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将最适温度定义为适宜植物生长温度上下限之间所有月均温度的均值,并从植被类型角度出发,探讨不同植物生长的最适温度,以期为生态过程模型的改进提供参数优化方案。研究表明,不同植被类型植被生长的最适温度存在较大差异。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灌丛、草地、农田和建设用地的最适温度,依次为22.4℃、23.4℃、14.1℃、19.5℃、20.7℃、22.6℃、15.4℃、24.8℃和25.6℃。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煤炭能源基地植被时空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数据集250m分辨率植被指数数据分析了鄂尔多斯内蒙古能源基地植被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表明:内蒙古能源基地的植被空间分布从东南至西北递减,其中东北部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及东胜区植被生长最好。内蒙古能源基地全区总体上植被指数NDVI值不高,植被指数值较低的地区占全区总面积的60%。时间演变上从2000~2008年整体上呈现变好的趋势。植被变好的区域可以占全区总面积的83.7%,植被变差的区域仅占1.39%,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东胜区,以及局域地势低洼的沟谷地区及湖泊的周边区域。对其影响因子地形、地下水及降水的分析表明,大气降水是影响植被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植被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分析,能为能源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促进人类,以及资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is one of the key input variables for developing drought indices.However,the NDVI quickly saturates in high vegetation surfaces,and thus,the generalization of a drought index over different ecosystems becomes a challenge.This paper presents a novel,dynamic stretching algorithm to overcome the saturation effect in NDVI.A scaling transformation function to eliminate saturation effects when the vegetation fraction(VF) is large is proposed.Dynamic range adjustment is conducted using three coefficients,namely,the normalization factor(a),the stretching range controlling factor(m),and the stretching size controlling factor(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tched NDVI(S-NDVI) is more sensitive to vegetation fraction than NDVI when the VF is large,ranging from 0.75 to 1.00.Moreover,the saturation effect in NDVI is effectively removed by using the S-NDVI.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re is a good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NDVI and the leaf area index(LAI).At the same time,the proposed S-NDVI significantly reduces or even eliminates the saturation effect over high biomass.A comparative analysis is performed between drought indices derived from NDVI and S-NDVI,respectively.In the experiment,reflectance data from 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products and in-situ observation data from the meteorological sites at a regional scale are used.In this study,the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 of the stretched drought index(S-DI) is above 0.5,indic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proposed algorithm with surface soil moisture content.Thus,the S-DI is suggested to be used as a drought index in extended regions,thus regional heterogeneity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when applying stretching method. 相似文献
9.
基于ASTER数据的城市热环境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STER数据为数据源,采用同一颗卫星上的MODIS数据得到大气透过率;利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对下垫面类型进行分类和利用JPL(Jet Propulsion Lab)提供的光谱库计算地表比辐射率,进而采用劈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的反演。在此基础上,利用反演的LST、分类结果和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对沧州地区的城市热环境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城市热岛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城市热环境的模拟调控、优化布局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卫星遥感结合气象资料计算的中国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系列卫星观测的1982-2006年历年夏季每半月合成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资料和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区不同下垫面的Ch-INDV参数化关系式,计算了我国110°E以西/35°N以北区域内84个气象站历年夏季各月的地表热力输送系数Ch值和地面感热通量序列,并将其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随后,通过数理统计和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方法,研究其时空分布的基本特征和异常变化的演变规律及其东、西部地面感热年际变化的差异。主要结论为:(1)我国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通量实际计算值与ERA-40再分析感热资料相比,两者在值的大小、分布形势和年际变化趋势上均较一致,但感热实际计算值的空间分布更加明显地突出了各气象站所在区域的局地特征。(2)对西北干旱区夏季地面感热EOF分析表明,第一模态反映了全场一致的空间变化,第二和第三模态在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区具有不同的南北反向或东西反向的空间变化。第一和第二主分量有较明显的年代际或更长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第三主分量的年际变化较明显。(3)西北干旱区东部和西部夏季地面感热输送具有相反的年际变化趋势,干旱区东部呈逐年增加的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