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321篇
大气科学   346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1年12月30日下午,中国气象局举办的“2011年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评选结果揭晓。  相似文献   
2.
利用中尺度模式WRF3.3对太行山东麓焚风典型个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太行山东麓焚风的发生和移动与山脉背风波密切相关。由此建立了太行山东麓焚风的概念模型:西北或偏西气流途经山西盆地、山西境内的山脉或高原,再越过太行山,在其东麓形成背风波。背风波的下沉气流气温按干绝热方式上升,同时下沉气流也会对低层大气产生压缩增温效应,使得太行山东麓产生焚风。背风波即为重力波,可以伴随着下沉气流向下游移动,正变温区同时也向东移动。变温区移动的速度和重力波的传播速度相同。背风波的产生,需要Scorer数向上足够的减小,而且不连续,即要求大气是稳定的且存在明显的风速切变。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使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汛期大尺度降水条件的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以1978年为界,华北汛期异常水汽先由南边界和西边界供应,后改变为由北边界和东边界供应;水汽收支由异常辐合和盈余,改变为辐散和亏损;先前能够到达华北北部甚至接近华北最北边界的暖湿气团,改变为后来只能抵达黄河南岸;并且沿着太行山走向的冷暖空气的相互作用也由强变弱;华北上空由异常上升运动,改变为异常下沉运动;区域平均的对流层涡度的垂直分布,由先前的两层结构(低层正涡度、高层负涡度)改变为后来的三层结构(对流层中低层负涡度、中高层正涡度和高层负涡度),整层涡度效应值也由大变小。尽管华北区域平均的散度和垂直速度,在垂直方向上的结构没有发生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是整层散度效应值和垂直速度值均由大变小。  相似文献   
4.
借鉴梅雨指数的定义,选取贵溪、德兴、玉山、衢州、龙泉为5个代表站,建立了江南南部初夏雨季指数。近50a来,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平均开始日和结束日分别是6月10日和7月1日,比江淮梅雨早约8d左右;雨季平均长度为20.5d,雨季内雨日数平均为15.5d;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开始日经历了一个显著的“V型”变化过程,结束日呈“纺锤型”振荡变化;雨季的长度和雨日数没有明显的线性趋势变化,但20世纪80年代期间的雨季长度和雨日数年际变化大,旱涝频率高、强度强;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以后雨季偏弱年较多。影响江南南部初夏雨季开始早晚的大气环流关键区主要在乌拉尔山附近,若乌拉尔山附近为阻高型(低槽型),则雨季开始早(晚);中高纬系统、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也都有影响。影响雨季强度的大气环流关键区分别在东半球的北极区、中低纬度西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附近上空。  相似文献   
5.
利用1961—2010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和云南站点降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动力诊断方法分析了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东亚急流)的低频变化特征、形成机理及其与云南雨季开始的关系。研究显示,东亚急流南移增强是云南雨季开始的重要触发因子,即伴随云南雨季开始东亚急流明显南移且强度增强,急流入口区的垂直环流也随之南移增强,而云南正好处于垂直环流上升支的影响范围;与此同时,东亚中纬度冷空气活跃,急流入口区的垂直环流下沉支为干冷气流,十分有利于对流层中低层冷暖空气在云南交汇形成降水。上述过程与欧亚大陆中高纬10~30天低频波列(EU型)的传播密切相关,当波列上的冷性气旋在东亚上空向东南方向移动时即可造成副热带西风急流的增强南移和冷空气的活跃南下。分析还显示EU型波列对4—7月的云南降水也有显著影响,并且波列的年际异常及其与夏季风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云南雨季开始早晚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利用TOGA—TAO赤道次表层海流与海温观测资料,比较清楚地揭示了1997/1998年El Nino期间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上空西风异常的驱动下,次表层异常海流的产生机制和向东传播过程中的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了海表、次表层异常海流的两种热力平流过程,即水平温度平流和因海流水平辐合辐散造成的垂直上翻(或下沉)运动对混合层及海表温度异常的贡献,结果证实了后一效应对ENSO发生发展的重要意义。最后还对文中的海流异常是否就是理论分析得到的Kelvin波在海流场上的反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梅雨期的环流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一汇 《气象》1976,2(5):14-16
梅雨是初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重要天气,它对生产建设有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近几年的资料分析,试图从梅雨期大尺度环流结构和环流维持的原因,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梅雨期低层环流的结构 在梅雨期,沿长江中下游地区维持一条准静止雨带。在雨带附近,水平温度差甚小,近地面约1.5°C/100公里,850毫巴和700毫巴为1°C/100公里,这比冬季冷锋  相似文献   
8.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一汇 《气象》1989,15(5):3-9
本文简述了近百年全球气候和中国气候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和农业产量的影响。对于用模式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影响的方法,也进行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9.
The distributions and daily variations of the apparent heat source (Q1 ) and the apparent moisture sink (Q2 ) in East China in the early summer of 1984 have been estimated with the budget calculation method. It has been found that during this time period, there occurred three significant episodes of strong heating that corresponded to the three events of heavy rainfalls prior to, during and post to the onset of mei-yu (plum rains). The peaks of Q1 were generally found at 200 hPa, with the heating rate of 6°-10℃/day observed, while the peaks of Q2 were located at about 700 hPa, with their magnitudes being 12°-20℃/day.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Q1 and Q2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eddy vertical flux. In other words, the convective activit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es of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in the early summer. This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the finding obtained by Luo and Yanai (1984) in their calculation of the case of 1979. They pointed out that in the early summer of 1979  相似文献   
10.
A contrasting study of the large-scale circulation features responsible for months with many typhoons and months with tew typhoons has revealed that the frequency of typhoon formation 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i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Over the Northwest Pacific, a well-defined ITCZ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extending eastward to 160°E was displaced to 20°N. At 200 mb, an extensive anomalous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prevails over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The condition characteristic of a break in the monsoon prevailed in India. The monsoon trough at 500 mb and at the surface over the Indian Peninsula was relatively weak and was accompanied by higher-than-normal rainfall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India and lower-than-normal rainfall over the peninsula. In addition, the polar vortex tends to be weak and move to the sid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opposite to the North Pacific. Finally, abnormally warm water was observed over the Central and Eastern Pacific and abnormally co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