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9篇 |
免费 | 44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57篇 |
地球物理 | 4篇 |
海洋学 | 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17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1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4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日合作灾害研究中心项目(简称JICA计划)于2007年9月17—2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了第五届科学研讨会暨项目中期评估会会议。中日专家报告表明,项目的第一阶段工程建设———我国高原及周边新一代气象综合监测网已按计划建成,并在观测网管理、数据质量控制、资料处理、研究与业务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尤其是卫星资料与GPS水汽观测系统点面结合、陆面过程模式同化、高原及周边GPS水汽观测网资料模式同化等新技术开发等,已经取得具有重要的学术与业务应用价值的成果。2007年9月17日会议开幕式国家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预测减…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一种采用遗传算法(GA)用于台风移动的多预测结论的客观综合决策方法. 通过对1884~2002年的台风数据超大样本训练学习, 设计了用于台风路径预测的遗传学习人工神经元网络(GLANN), 可以把台风移动的预测转化为在其移动中对运动环境动态变化的适应. 采用GA进行网络结构描述, 提出一种遗传选择适应度函数设计, 并给出获得适应度最高(误差最小)的计算方法. 采用人工神经元网络遗传算法与其他方法, 对近年来异常路径台风进行了预报能力的平行对比分析. 参加对比试验的台风有多种类型, 包括海、陆生命史较长, 且登陆影响严重的9711号台风(Winnie), 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并影响我国的10个疑难路径台风, 1998年登陆及影响我国的台风, 以及2000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国海生成的台风24~48 h预报. 试验结果表明, GA方法优于其他方法, 对异常路径台风表现出明显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4.
采用1980-2011年气象台站地面气象要素观测资料、高空探空资料,时间和空间加密气象观测站资料,以及中国气象档案馆原始天气图表等资料,基于沙尘气溶胶浓度(PM10)潜势源地贡献函数PSCF(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的沙尘系统追踪方法,发展空气质量气象条件PLAM(……)指数对沙尘天气过程的路径跟踪,给出1980-2011年东北亚沙尘天气过程特征分布;采用Spline趋势分析,讨论沙尘天气系统强度的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基于气溶胶浓度PSCF函数和气象条件PLAM指数追踪得出,中国和东亚地区沙尘天气过程年际强度变化并非单调减弱,具有历史持续性与转折突变性并存的波状变化趋势,出现准10 a的高低频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最近十年来,气象科学飞速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气象信息的高速收集与传送及数值天气预报的业务化和天气分析、预报、服务的自动化。通过世界气象组织的协调和各国与地区间的协作逐步建立起配有高速气象通讯电路的世界气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和国家气象中心,获得的信息急剧增多,通讯速度加快。北京气象中心每日可收到的气象信息量达10兆字节,这还没有包括卫星资料、无线传真资料及本中心加工的外传信息。这样庞大的资料信息汇入气象中心,给预报业务人员的实况监视和资料选取使用带来新的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 干旱是危害我国农业生产的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七十年代初,我国经历了历史上较为严重的干旱,1971、1972、1973、1975年都出现了全国大范围的干旱,尤其是1972年,是解放后干旱最重的一年。我国北方和南方出现大面积干旱,其中晋中、冀中、冀北、辽西干旱是五十年来所未有的,不少地区水库干枯、河水断流,海河水位出现最低值,黄河在济南以下曾断流20天,不少地区人畜食水困难。 干旱是一种大尺度灾害性天气,干旱的形成与大气的大尺度运动有关。七十年代,由于干旱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普遍开展了对干旱的成因的研究。一些气候工作者预计,干旱的10年或11年周期在我国颇 相似文献
7.
8.
9.
一、前言1973年7月1—2日,从西南经华中到华北出现了大范围暴雨,主要地区有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内蒙、东北三省以及湖北、四川等地。其中河北、河南、四川等地区出现了100mm以上的暴雨。北京出现了罕见特大暴雨,全过程降雨量超过200 mm,主要降水集中在7月2日的24小时以内。北京站24小时日降水量为169mm,主要集中于7月2日20时至7月3日02时的6小时以内,雨量达92.8mm。北京市区、郊区站点日降水量均在200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动态合成方法, 对登陆后长久维持热带气旋(LTC)和迅速衰亡热带气旋(STC)的涡度、动能、热量和水汽的收支平衡进行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1)LTC在陆上长久维持过程中, 其低层正涡度衰减缓慢并保持一定强度.STC登陆后正涡度减弱较快.(2)热带气旋登陆后涡度的收支主要取决于水平散度项、平流项和剩余项.散度项使LTC低层正涡度增加, 高层减少, 平流项和剩余项则使其低层涡度减弱, 高层涡度增加.总体而言, LTC自高层获得正涡度的补充, STC则没有获得环境正涡度.(3)低层, 摩擦耗散使LTC动能减少, 但动能通量辐合可补充部分动能而减缓衰减.中高层, LTC登陆后36~60 h动能收大于支, 动能的增加一部分来自于斜压动能制造, 一部分来自于次网格尺度.STC有类似的动能耗散, 却无动能补充.(4)LTC登陆后保持一定强度, 并从外界获得热量和水汽补充来支持积云对流发展, 而积云对流对LTC的维持具有正反馈作用.STC登陆后没有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