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篇 |
免费 | 76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96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18篇 |
海洋学 | 2篇 |
自然地理 | 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3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2篇 |
2018年 | 3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4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8篇 |
2005年 | 7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利用中国710个站(青藏高原72个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的气候特征及与中国区域气候异常的联系。结果表明:中国多雨日区域随季节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华南区、华南一青藏高原东南部区、青藏高原区以及华西区共5个区域,多雨日区自东向西移动。青藏高原东南地区降水特征呈双峰型,西北呈单峰型;西南部存在明显的“高原梅雨”、伏旱和秋雨。林芝地区的遥相关分析表明:冬季温度与青藏高原同期温度为正相关,与我国其它大部分地方为负相关;夏季降水与青藏高原南部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期降水为正相关,与高原北部同期降水呈反相关关系;冬季温度与黄河到长江流域之间区域夏季降水呈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典型干旱地区陆面特征的模拟及分析 总被引:29,自引:15,他引:14
运用NCAR -LSM (Landsurfacemodel)模式对典型干旱区—沙漠站进行了独立试验 (Off line) ,检验了LSM模式在典型干旱地区的性能 ,并分析了典型干旱地区的陆面特征。结果表明 :LSM模式对干旱地区有较好的模拟性能。在不同的季节 ,典型干旱地区的感热和潜热有着不同的特征 ,4月份的感热通量较大 ,约为 4 0 0W·m-2 ;1月和 8月相对较小 ,约为 2 30W·m-2 。 1月和 4月的潜热通量很小 ,约为 4~ 6W·m-2 ,可以忽略 ;但 8月份的潜热通量大 ,平均最大约为 12 0W·m-2 ,当有降水发生时 ,潜热通量可达 5 70W·m-2 ,与感热通量相当。 相似文献
3.
一种改进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新思路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1998年1月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为正异常、1月黑潮-西风漂流区海温为负异常、青藏高原冬春积雪为正异常。通过对1998年汛期降水的预测实践分析研究指出,当此三因子同时异常时,利用其中任何一个单因子都难以较好地同时预测出1998年发生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嫩江流域的多雨区和华北平原的少雨区。而通过EOF分解和动力模式对三因子异常进行综合集成所作的预测和实况基本一致。对多因子异常的综合集成是改进和提高汛期降水预测水平的有效手段,沿着这一新思路,利用EOF筛选出前明显异常的重要因子,选择一个较好的区域气候模式,有希望通过综合集成作出比较可信的预报。 相似文献
4.
5.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60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2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地磁场通过焦耳热的不断释旋影响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6.
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模拟了中国区域植被发生改变后引起的局地或区域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大范围区域植被变化对区域降水、温度的影响非常显著,内蒙古地区土地荒漠化可导致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减少,尤其加剧了华北、西北地区的干旱,西北地区绿化有利于黄河流域降水增加,而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降水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里的洪涝灾害;气温的变化比降水更显著,植被退化使当地气温明显升高,使中、低层大气变得干燥,近地层风速加大,而植树造林却使当地及周围地区冬偏暖、夏偏凉,大气变得湿润,近地层风速减小,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另外,植被变化对东亚冬、夏季风强度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中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分布和冬季低温、冷害事件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1 会议概况 2006年4月6-8日第二届亚洲区域气候监测、预测和评估论坛(The Second Session of the Forum on Regional Climate Monitoring,Assessment and Prediction for Asia)在北京召开。论坛由中国气象局和世界气象组织(WMO)共同主办,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外国专 相似文献
8.
概述了中国因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引发的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分析了中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国策,引证了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并提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的突变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 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冻结深度减少比较显著. 当高原积雪偏少时,华南和西南降水偏多,而当高原冻结较厚时,全国的降水几乎都偏少. 通过计算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与全国夏季降水的单因子相关和复相关发现,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共同考虑两个因子的影响,则能够提高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 考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有3个明显的相关带,分别是北部沿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北部到陕北最后到河西走廊,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则是沿武夷山经南岭到云贵高原中部.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利用青藏高原72个气象台站的冬季逐日冻结深度资料, 采用动力学Q指数和小波分析方法, 研究了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的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发现: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各站点相互间的动力学Q指数在高原大部分地区都比较小, 仅在高原南部部分站点值较大, 表明在高原上总体来说季节性冻土的动力学结构是一致的. 各站季节性冻土1980年代前后的Q指数在高原主体也都比较小, 只是在高原东南部和柴达木盆地的部分地区Q指数较大, 表明在高原大部分地区季节性冻土变化的动力学结构特征没有发生突变. 青藏高原季节性冻土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次均值突变, 突变以前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在93 cm左右, 突变以后的冬季平均冻结深度下降了10 cm左右. 高原季节性冻土冬季平均深度有准4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