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ERA40再分析资料,分别进行了中国区域在实际植被和理想植被分布情况下各15年时间长度(1987-2001)的积分试验,以研究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对气候的影响。通过两个试验结果的对比,研究了我国土地利用状况对气候的影响。分析主要集中于气温、降水等的变化上,并对结果进行了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当代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加强了中国地区冬、夏季的季风环流,同时改变了地表能量平衡状况,从而对各气候要素产生重要影响。冬季,植被改变引起长江以南降水减少、气温降低,长江以北降水增加。夏季,植被改变显著影响了南方地区的气候,使得这里降水增多,黄淮、江淮气温降低,华南气温上升;同时引起中国北方降水减少,气温在西北部分植被退化地区升高。植被变化对日最低、最高气温的影响更大。总体来说,土地利用引起了年平均降水在南方增加、北方减少,年平均气温在南方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
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气候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13
在一个全球模式中嵌套了RegCM2区域气候模式,进行了CO2加倍对中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表明,在CO2加倍的情况下,这里的气温将明显升高,升高值一般在2.6~2.8℃以上,高于全国平均值。同时降水在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也将明显增加;其中青藏铁路沿线的增加率一般在25%以上,远高于全国平均值水平。温室效应同时会使得青藏铁路沿线的日平均最高气温升高。 相似文献
3.
MODELING THE EFFECTS OF ANTHROPOGENIC SULFATE IN CLIMATE CHANGE BY USING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 INTRODUCTION Being an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atmosphere, aerosol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from the scientif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together with the radiative forcing it causes and effects it imposes on the climate system. The anthropogenic aerosol affects the climate both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The climate is directly affected when solar shortwave radiation is scattered and absorbed in what is known as the 搖mbrella effect? which can be dated back to as early as mor… 相似文献
4.
针对2006年夏季川(四川)渝(重庆)地区的高温干旱事件,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采用双重嵌套和次网格(SUB-BATS)方法,进行中国和三峡地区2005—2006年气候50 km和10 km(通过SUB-BATS方法达到2 km)分辨率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峡地区下垫面改变(三峡水库建成蓄水)的气候效应模拟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中国和三峡地区夏季气候和气候异常的模拟能力,以及三峡水库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模拟出中国和川渝地区的气候及以2006年川渝地区高温干旱为代表的气候异常,双重嵌套和SUB-BATS方法的应用,使模式能够提供局地和区域气候更详细的信息。有无三峡水库的对比试验表明,水库对周边区域气温、降水的影响很小,大部分格点上的变化达不到90%统计信度检验标准,气温变化中少数通过检验的格点基本集中于水库水体本身,邻近区域内气温和降水的变化随距库区的距离变远而变得更弱。除了库区本身降温和降水减少外,模拟结果中出现的变化更多表现为模式中出现的噪音。2006年夏季的川渝高温干旱,更多是由于大的环流场造成的,与局地强迫的关系不大,三峡水库在其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5.
6.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嵌套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15 a(1987-2001年)时间长度的数值积分试验。结果表明:模式可较好地模拟中国地面气温的分布和季节变化,但存在系统性的冷偏差;对降水的变化模拟也较好,但其地理分布模拟存在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7.
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澳大利亚CSIRO R21L9全球海-气耦合模式,进行了温室气体CO2加倍对中国气候变化影响的数值试验研究。该文为第2部分,对敏感性试验结果进行的分析。分析表明:由于温室效应,中国区域的地面气温特别是在冬季和北方将有明显升高,区域年平均的升高值为2.5℃;同时区域内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将明显上升,日较差将减小。结果还表明,在CO2倍增条件下,中国区域降水将呈增加趋势,区域年平均的增加值为12%;以夏季的增加率最大,其次为冬季。中国汛期降水将呈现出“三类雨型”出现频率增多的趋势。南方的大雨日数将有所增加。此外,生成和影响中国的台风数目也将有所增加。温室气体的增加同时对环流场产生影响,如导致500 hPa高度场的升高。 相似文献
8.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气候影响的总体评估,人类活动对中国和东亚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20世纪和21世纪东亚及中国的气候变化.同时给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预测东亚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1∶100万植被图和1∶600万植被区划图,按照通用陆面模式CLM植被功能型分类标准,制作了可用于CLM及RegCM4区域气候模式的25 km×25 km分辨率的中国高精度土地覆盖数据(简称VEG数据).相比CLM默认使用的土地覆盖数据(简称ORG数据),VEG数据不仅能提供更多的土地覆盖局地特征,还纠正了ORG数据中裸地和农作物的比例偏高、灌木的比例偏低等误差.对比使用两套土地覆盖数据的RegCM4多年连续积分结果,分析了不同土地覆盖分布对气温、降水等的影响,并从地表能量收支的角度给出影响机理解释.结果显示:VEG数据的使用,使得模式对冬季气温和降水的模拟能力有一定提高,模式在南部区域偏干偏冷的系统误差有所减弱;采用VEG数据后,由于粗糙度、反照率等下垫面参数的改变及云量的变化,使得地表能量收支发生显著调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温变化与湍流通量和长波辐射的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源自粗糙度引起的湍流通量增加、以及云量引起的向下净长波辐射增加.而在中国中部和南部,短波辐射变化更为明显,它与地表反照率的变化相一致.基于所制作的土地覆盖数据,可广泛应用于CLM模式在中国区域的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0.
使用一个耦合入化学过程的区域气候模式 (RegCM3), 在NCAR/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下, 通过多年时间尺度的连续积分, 进行了亚洲区域气溶胶硫酸盐、 黑碳和有机碳的时空分布及其直接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首先对模式的模拟能力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 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中国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对该区域气溶胶的时空分布有一定的模拟能力。模式模拟得到的气溶胶浓度分布在冬季南北差异较大而夏季较小。气溶胶浓度与其形成的大气层顶和地面负短波辐射强迫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四川盆地是气溶胶浓度及其产生的辐射强迫的高值区。气溶胶对地面气温和降水都产生影响。其中所引起的冬季气温降低, 与气溶胶的分布和浓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但夏季引起的降温中心位于河套及黄河下游地区。气溶胶使得冬季和夏季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减少。同时, 对气温和降水上述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