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东昆仑东段布青山得力斯坦地区出露的上二叠统格曲组砾岩层进行砾石成分、砾度统计及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谱分析。结果表明,格曲组砾岩层砾石成分以石英岩和花岗岩为主,硅质岩和基性岩次之,砂岩和灰岩较少,砾石的分散系数为1.54~2.02,该套砾岩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砾岩碎屑锆石U-Pb年龄可分为3组:1早奥陶世—晚志留世年龄组为499~409Ma,峰值年龄为426Ma,对应早古生代末期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构造岩浆事件;2新元古代年龄组为744~619Ma,峰值年龄为744Ma,对应于全球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3古元古代年龄组为2443Ma,对应东昆仑地区古元古代构造岩浆热事件。结合碎屑锆石年龄及沉积学特征综合分析,花岗质砾石来源于北侧东昆仑造山带加里东期岩浆弧,沉积岩砾石则可能来自造山带早期的沉积地层,石英岩及其他变质岩砾石则多来自东昆仑基底变质岩系。综合判别,格曲组为一套沉积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的滨浅海相磨拉石建造,代表南侧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开始的构造阶段,是初始俯冲的沉积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能源消费的急剧增加,原油储备的建设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原油储存方式为地面油罐储存,其技术成熟、建设周期较短、全世界已经建设有大量的地面原油罐,而另外一种储备型式地下存储原油,则是近年来国内兴起的一种新兴石油储备方式。国内目前一般都选则花岗岩体作为建库岩体,采用此方法建设地下洞库对岩石条件限定较严格,目前国内在建的几座地下洞库都分布于东部沿海花岗岩地区。本文主要研究利用废弃石膏矿存储原油的可行性,通过对国内某石膏矿区的工程地质特性、水文地质特性、围岩稳定性分析、室内原油浸泡试验、原油储备综合分析等综合手段研究,初步得出了该石膏矿区具有较好的地质条件; 场区区域稳定性好无断层通过,石膏矿体平均厚度为458.42m,石膏矿岩样的单轴饱和抗压强度平均为55.45MPa、石膏矿体的岩体质量为Ⅱ级,采房及各种巷道围岩稳定,石膏矿吸水率范围在0.014% ~0.036%,吸油率范围在0.060% ~0.083%。同时石膏矿储备原油具有节约土地、投资省、运营定员少、安全性高、环保污染少、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该石膏矿区已经具备建设地下原油储备的基本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3.
氨基三乙酸对污染土壤中镉活化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氨基三乙酸(NTA)对污染土壤中镉活化迁移的影响,采用批实验研究了淋洗前后镉形态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以及镉的活化量与NTA浓度和pH值的关系。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了淋洗前后土壤颗粒官能团的组成,并采用SEM对淋洗前后土壤颗粒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镉的活化量主要受到NTA浓度和淋洗液pH值的影响。一方面镉的活化量随着NTA的输入浓度增大而增大,且与土壤实际结合NTA量变化趋势一致,土壤颗粒由淋洗前的羟基官能团变为淋洗后的酯基官能团,进而降低了土壤颗粒对镉的固定;另一方面淋洗过程中通过H~+与镉之间的交换反应,导致镉的活化,同时交换反应消耗质子会使得淋洗液pH值升高,在较高的pH值条件下镉会形成Cd(OH)_2沉淀而被部分固定。  相似文献   
4.
闫鹤  张峥  杨森  陈亮 《测绘工程》2012,21(2):50-53
近几年来,虚拟地理环境系统得到广泛应用。专题图制作在制图学上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虚拟地理环境浏览系统中(如Google Earth)对专题要素的表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文中研究如何利用KML制作专题符号,并在三维虚拟地理环境浏览系统中利用基于KML的专题符号实现定点符号法、分区图表法、质别底色法等专题图表示方法。通过实验说明KML在专题图的制作中具有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有一些重点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5.
使用Intel编译器优化中尺度模式MM5在奔腾4上的运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森  周小珊 《气象科学》2003,23(3):359-364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奔腾4处理器微机上Linux操作系统下的优化编译方法。作者通过查询、试验发现:使用Intel编译器优化中尺度模式MM5,能够使得MM5在奔腾4上的运行速度提高1.4~1.5倍。利用Intel编译器优化后的MM5模式,进行了三个月资料的计算,模式运行稳定。给出了一个使用Intel编译器和通常使用的PGI编译器分别编译的计算实例,对比表明:使用Intel编译器明显提高了运算速度,两种编译方法预报的降水场和形势场没有太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的试用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周小珊  杨森  张立祥 《气象》2001,27(8):28-32
简单介绍了沈阳区域气象中心在微机上调试和试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V3的情况,MM5V3在前、后处理上使用Fortran90编程,与MM5V2有一定差别,利用T106L19资料和常规探空报形成经、纬网格的初值,预处理场和侧边界,代入模式前处理系统中,模式运行完毕后,预报产品直接进入MICAPS、Vis5d、Grads系统,进行图形显示,在2000年汛期试用中发现,MM5V3对东北地区的强降水过程有一定的预报能力,预报评分表明,MM5V3的降水预报结果和MM5V2互有优劣,总体来看,MM5V3的预报质量略高于MM5V2。  相似文献   
7.
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巨大,生物化石丰富,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但是其地层对比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偏老,属青白口系以下,有的认为偏新,属青白口系以上。微古植物、可疑化石Chuaria、叠层石的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南关岭组底部所产的后生动物化石“水母”、“海绵骨针”和“遗迹化石”,现被查明是非生物成因的;同位素年龄的数据也是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8.
沙德铭  母瑞身  田昌烈  杨森  贾斌 《地质论评》1999,45(7):1088-1094
阿希破火山口构造位于西天山博罗科努山早石炭世吐拉苏—也里莫墩火山岩带西部,呈近等轴状,周边被环状断裂所限,南北直经2.6km,东西向宽2.4km,面积约6km2。火山口缘环状、放射状裂隙、火山岩相的配置格局、地球物理场特征等都十分清晰地显示了破火山口的特征。大型阿希金矿产于破火山口缘环状断裂内,显示了与破火山口形成的密切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9.
沈阳近百年的温度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小珊  李辑  杨森  周广胜 《气象科学》2004,24(4):424-431
沈阳地处全球温度变化的敏感带,在近百年的温度观测记录中,沈阳的温度变化呈逐渐上升之势,近百年增高约1.7℃,这种上升趋势在冬季远比夏季明显。沈阳的年平均温度变化有一个12a的周期,各周期温度基本呈阶梯状上升,20世纪末的周期冬季平均温度比世纪初的周期升温2.8℃左右。从近50a的极端温度的变化趋势来看,极端最低温度明显升高,而极端最高温度并没有上升,变化趋势甚至略下降,以致冬、夏两季温差缩小。从沈阳的最低平均温度和最高平均温度变化来看,两者均随时间逐渐升高,说明沈阳市的增温不仅是最低温度升高造成的,最高温度的增温作用亦十分重要。从冬季环流形势分析来看,东亚大槽及其后弱脊和地面蒙古高压在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明显减弱,使得冷空气向南侵袭的径向气流减弱,是导致位于冷空气通道中的沈阳冬季增温明显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一次强风暴的垂直环境特征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陈力强  周小珊  杨森 《气象》2004,30(9):3-8
应用MM 5模式对东北冷涡诱发的 2 0 0 2年 7月 1 2日强风暴进行了数值模拟 ,较成功地模拟出中尺度强对流风暴。发现冷涡后部中层干冷空气绝热下沉是东北冷涡 70 0hPa附近干暖盖形成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而低层暖湿气流爬升及干暖盖的抑制作用是东北冷涡强对流不稳定能量积累的重要机制。风暴发生前持续的低层西南风到中层西北风的风垂直切变产生的差动平流 ,加剧了层结不稳定 ,而风暴临近风垂直切变方向的快速逆转使热成风不平衡 ,必须通过激发垂直环流以适应其变化 ,对风暴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