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3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半球平流层月平均环流的若干基本事实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本文用北半球平流层20年月平均的高度资料分析了北半球平流层30、50和100hPa各层平均高度的时、空分布、年变程、月变程以及平均环流的演变特征。分析指出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环流由冬到夏表现为:由极地涡旋完全转变为极地高压,高层(30 hPa在4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6月完成)早一个月以上;由夏到冬反之,由极地高压完全转变成极地涡旋,高层(50hPa在8月中完成)比低层(100hPa在10月完成)也提前一个月以上。把这些基本事实与对流层的环流年变相结合,将有助于长期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2.
太阳黑子是反映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在日地关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太阳黑子相对数在地震、气象、水文、农业等等学科中的应用日益广泛。1974年,Dodson等发现,10.7cm(2800MHz)太阳射电通量的日平均值的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准地转两层模式以图解方法试作了24小时及48小时亚洲部分的500毫巴高度预报。从所作的几个例子来看,有的预报结果较好,但像阻塞高压的一个例子中高压位置南边的负变高没有预报出来,因此预报图上没有阻塞高压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在准地转两层模式没有恰切地考虑到500毫巴的辐散场。作者指出500毫巴上天气系统有猛烈发展时500毫巴上的辐散场是比较大的,要考虑到后者的作用就必须应用三层模式或不用准地转假定。作者并指出了 Fj(?)rtoft 的图解方法也有不小的误差。  相似文献   
4.
5.
北半球50hPa多年月平均经向剖面上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瞿章  陈芳 《高原气象》1989,8(4):345-350
我们根据1965年1月—1984年12月共20年平均的50hPa高度场资料作出的沿各经度的纬度-高度时间剖面图和逐月纬间高度梯度值表,分析得到如下结论: 1、50hPa上从冬到夏的季变,北带(60—90°N)和南带(10—30°N)中最早的时间都在3—4月,这比中带(30—60°N)各经度上和北、南带其余各地区完成季变都要早一个月。 2、50hPa上从夏到冬的季变,北带最早,大多出现在7—月,少数出现在8—9月;中带全在8—9月完成季变,南带更晚些。显然北带早于中带,中带又早于南带。 3、北半球平流层50hPa的季变,从冬到夏是来自极地和赤道两个方向共同发动的,而自夏到冬,其发动方向仅来自极地。  相似文献   
6.
从一次降雹过程看六盘山脉的一种地形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瞿章 《大气科学》1982,6(2):203-210
本文针对1973年5月27日我国西北部的一条天气尺度的冷锋前颮线,研究了当它自西北向东南移过北南走向的六盘山脉时,山脉对天气系统的影响。分析表明,此颮线向南推进的速度,在六盘山脊区比其东西两侧慢,在相距100公里的同一纬度上,最多时差可达二个小时 ;在颮线向南的推进过程中,六盘山脉两侧的单站诸要素变化甚大,各站的变化峰值的出现时刻,也表现出自西向南的后延现象,而在山脊区则无此特点。  相似文献   
7.
低层平流层大气环流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瞿章 《气象科技》1991,(5):9-16
低层平流层大气环流是大气环流与中层大气物理学中近十年来迅猛发展起来的分支学科,本文综合评述它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相似文献   
8.
《1990——1995日地能量计划》(STEP)是国际科联(ICSU)下属日地物理科学委员会(SCOSTEP)于1990年4月形成的一个庞大计划。 与ICSU的其他计划,如《巨型计划》(mega—program)、《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G)、《国际减灾十年计划》(IDNHR)、《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等一样,STEP也为了解来自地球内部的和外部的以及人类本身的扰动和作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北半球大气臭氧和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北半球21个臭氧站1979年7月1—31日逐日日平均臭氧总量与日平均10—200hPa气温资料,分析了逐日臭氧变化与气温变化的相互联系和影响。结果发现,臭氧总量变化落后于50—200hPa层气温变化,超前于5—50hPa层气温变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根据青藏高原地区各站6—8月多年逐日平均降水曲线的型式,把青藏高原的降水区域分成东、中、西三个地区。上述资料表明,雨季的开始是自东向西推进的,1979年相应的资料也同样显示了上述特征。 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了1979年6—8月青藏高原雨季中断和活跃的各时段,并分别讨论了雨季活跃和中断过程的环流形势特征。关于雨季活跃型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在对流层上层的副热带西风带中,欧洲地区高压(脊)的纬度和强度都比亚洲地区的要高和强;在300和500mb上除了北边的偏北气流外在青藏高原及其以南地区有一支偏南气流。关于风季中断型,欧洲地区高压(脊)配置则与此相反,并且在300和500mb上青藏高原及其以南地区只有偏南气流。 欧洲和高原地区的200和500mb的区域平均值表明:在雨季活跃过程中,欧洲地区的上述高度场值高于亚洲地区;中断过程则相反。在1979年6—8月的诸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此交替出现的。并且高原地区的上述高度场本身也随着中断与活跃而同步振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