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级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技术进展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农业气象业务技术是开展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研发一直是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服务的核心工作。近年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已逐步迈向精细化、定量化,涵盖了农业气象监测评价、作物产量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与影响预报、农用天气预报、农林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等级预报等诸多领域。随着农业气象业务技术的发展,支撑农业气象服务的客观产品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既有站点产品,又有格点产品,涵盖了日、周、月、季、年等不同时间尺度。以农业气象指标、数理统计模型、作物生长模拟、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技术为核心的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平台(CAgMSS)已成为全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的重要品牌。面向现代农业发展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精细化、精准化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作物长势评估与产量预报综合集成技术、农业应对气候变化技术以及农业气象大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技术将是未来国家级农业气象业务技术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的各个环节均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对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需清醒地认识到,在灾害规律演变、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各类自然灾害对国家公共安全仍存在很大的威胁;我国目前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与国家防灾减灾“三个转变”需求以及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本文简要论述了气象、海洋、地质、地震、生物五大自然灾害对国家公共安全的影响,并根据我国目前监测预警状况和存在问题,提出未来5~10 a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发展战略要从加强预测预报基础理论研究、提升综合监测能力、构建高效自然灾害预警系统以及发展减灾避灾和救灾技术四个方面着手推进。  相似文献   
3.
环青海湖地区湿地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主,应用空间对地观测的技术资源和数据资源,结合地面考察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环青海湖地区的湿地类型和面积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研究区内的湿地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其中天然湿地分为沼泽、河流、湖泊。天然湿地的面积在13 a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沼泽面积有所扩大,而河流、湖泊面积缩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4.
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科技部公益研究专项“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项目经过2年多的科学研究,建立了草原蝗虫大爆发与大尺度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揭示了草原蝗虫大爆发的气候背景;研究了草原主要蝗虫发生、发育、世代与气象生态条件的关系;利用主要气象灾害(高温、干旱、洪涝等)的历史序列资料,结合草原蝗虫爆发的统计资料,建立气象灾害与蝗虫大发生的相关模型;建立了遥感数据反演的草原蝗虫发生期地面温度、  相似文献   
5.
1997年 9月至 1 999年 6月在中国气象局固城农业气象试验基地人工控制农田水分试验场进行了冬小麦不同底墒处理的试验 ,结果表明 :底墒显著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 ,对冬小麦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在小麦生长后期比前期明显 ;底墒与植株高度、叶面积系数有良好的二次曲线关系 ;底墒显著影响产量构成因素 ,其与籽粒重有相当好的二次曲线关系 ,并据此确定了冬小麦播种时不同深度土层的最佳底墒 :0~ 1 m为 88% ,0~ 2 m为82 % .  相似文献   
6.
农业干旱综合应变防御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华北地区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干旱特点 ,于 1 996~ 1 998年进行了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秸秆覆盖、底墒科学利用、有限水胁迫效应、深松、多功能防旱剂和有限灌溉等单项农业干旱防御技术试验研究 .在它们的防旱机理、功能和操作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 ,在干旱严重的 1 998~ 1 999年冬小麦生育期内 ,在河南郑州郊区、山东泰安郊区和河北固城 ,根据各地条件因地制宜地对上述技术进行组装配套集成示范试验 .结果表明 ,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具有较显著的抗旱增产效能 ,小麦增产 1 0 .1 %~ 36.0 % ,耗水量减少 1 .0 %~ 1 9.0 % ,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 0 .6%~ 60 .0 % .  相似文献   
7.
基于1958—2018年中国北方冬小麦主产区8个主产省(市)小麦蚜虫发生面积、防治面积和小麦播种面积、产量损失、561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资料和典型农业气象站小麦发育期资料,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构建华北、黄淮及苏皖地区小麦蚜虫分区域的气候致灾指数。以小麦蚜虫年代际气候致灾指数所划分不同致灾等级发生频次作为小麦蚜虫气候危险性指标,采用小麦蚜虫发生面积率作为脆弱性指标,防治面积与发生面积比值作为防灾减灾能力指标,综合评估小麦蚜虫气候风险趋势。结果表明:北方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蚜虫气候危险性呈增加态势,年代际差异明显;小麦蚜虫发生脆弱性随年代变化也呈逐步加重态势;小麦蚜虫防灾减灾能力总体呈逐步增强趋势,20世纪90年代提升显著;90年代起小麦蚜虫气候风险逐步加重,高风险范围逐渐扩大,华北、黄淮分别于21世纪初、2011—2018年风险等级达最高;小麦蚜虫气候风险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中南部大部、山东北部部分地区,较高区域分布在山东大部、河南北部等地。  相似文献   
8.
基于1980-2016年全国稻纵卷叶螟逐年发生面积、产量损失资料、逐月74项大气环流特征量以及南方15省(区、市)地面气象资料,采用因子膨化处理技术、Pearson遥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筛选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有显著影响的大气环流因子,构建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多时相动态大气环流预测模型,探讨大气环流对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46项大气环流因子与稻纵卷叶螟发生关系密切,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环流因子是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的主导影响因子。建立的中国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年前、年后3-10月的月动态预测模型历史拟合较好,对2015年、2016年1月初及3-10月各月初外延预报两年平均准确率分别达86.6%,90.5%,91.8%,93.4%,93.4%,94.0%,94.0%,94.3%,95.4%。关键环流特征因子、当年气候年型和稻区5-9月气象条件对中国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程度具有较好的指示效应,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较大的年份主要出现在干暖年和湿暖年;干冷年型常导致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率偏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黄河源头地区玛多县湖泊变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时间序列数据2001-2006年连续6年的MODIS资料,连续监测了玛多县近几年的湖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玛多全县2006年的湖泊比2001年多35个,湖泊面积增加了56.59km^2,以2003年为最低值,从2001-2003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减少,而从2003-2006年全县湖泊面积逐年增加。各主要湖泊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全县湖泊的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年降水量与全县湖泊面积相关系数最大,说明年降水量对全县湖泊面积的影响较大,各主要湖泊受各气候要素的影响大小也不一样。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大发生的气象生态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刘玲  郭安红 《气象》2004,30(11):55-57
2004年,内蒙古草原蝗虫再度大面积爆发成灾,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盟西部、乌兰察布盟北部、包头以北地区和巴彦淖尔盟北部地区。2004年冬春高温和5月上旬的降水对上述地区蝗虫虫卵的孵化出土比较有利,蝗虫虫蝻的始见期提前11天左右。干旱和荒漠化是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草原蝗虫连续爆发的主要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