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014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14年,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5℃,与1999年并列为1961年以来第六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全国平均降水量636.2 mm,接近常年,比2013年偏少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辽宁、北京和河北偏少明显,冬、春、夏三季降水量均接近常年同期,秋季偏多。华南前汛期开始早、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量少;梅雨区降水量南多北少,江淮出现空梅;华北雨季不明显,出现空汛;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夏季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偏南,南海夏季风爆发晚,东亚夏季风强度略偏弱。2014年,我国气候属正常年景,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少于2013年,暴雨洪涝、干旱等灾害偏轻,因灾造成死亡人数和受灾面积明显偏少,气象灾害属于偏轻年份。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我国南方稻区214站1961-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研究气候变化对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气候变暖使南方稻区活动积温(日平均气温≥10℃)明显增加,49年增加了324.4℃-d.同时水稻生长季长度也明显延长,49年延长了17.9 d.双季稻可种植区北界明显北移,三季稻可种植区北界略有北移,20世纪6...  相似文献   
3.
2019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19年我国气候总体呈现暖湿特征。全国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0.79℃,为1951年以来连续第五暖年,四季气温均偏高,春、秋季明显偏暖;年降水量为645.5 mm,较常年同期偏多2.5%,冬、春、夏季降水偏多,秋季偏少。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为1961年以来最长前汛期,雨量为1961年以来次多;西南雨季开始和结束均偏晚,雨量偏少;入梅晚、出梅早,梅雨量偏少;华北雨季开始晚,结束与常年一致,雨量偏少;东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偏多。2019年,台风生成多,登陆强度总体偏弱,仅台风利奇马灾损重;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低温冷冻害和雪灾、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均偏轻。  相似文献   
4.
2016年汛期中国降水极端特征及与1998年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荣  宋连春  钟海玲 《气象》2018,44(5):699-703
本文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16年全国2341个气象观测站日和小时降水量资料,分析了2016年中国汛期降水的极端特征,并与1998年进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2016年汛期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共有140站汛期降水量突破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极大值,有112站出现历史次极大值,比1998年分别偏多54和47站。1998年降水极值主要出现在东北和长江中上游地区,2016年主要出现在华东地区,而且范围更加集中。共出现6972站次暴雨,其中大暴雨1251站次,为1961年以来最多。44次大范围暴雨过程持续时间达90 d,总体呈现“中间强、前后弱”的特征。有417站出现日降水量极端事件,其中88站突破历史纪录,创1961年以来新高;最大小时降水量共有113站突破历史极值,比1998年偏多29站。从空间分布来看,日降水量极端事件2016年主要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1998年集中在中部地区;破纪录小时降水2016年主要在西部地区,而1998年东部地区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选用中国185个常规气象观测站,从建站~2000年历年沙尘暴日数资料,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异常的响应。结果表明:虽然单个沙尘暴过程具有一定的区域特征,但年沙尘暴日数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在空间上有5个自然尘源区,即河西走廊、南疆盆地南缘、阿拉善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浑善达克沙地等沙尘暴高发区。比较近50年来中国沙尘暴日数的年代际变化,总体趋势在减少,20世纪90年代是近5个年代中最少的。但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沙尘暴日数有明显的回升趋势。进一步研究表明,中国沙尘暴与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关系密切,当春季青藏高原地面感热呈EOF1模态时,当年中国北方沙尘暴日数明显较常年偏多。  相似文献   
6.
2016年中国气候主要特征及主要天气气候事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016年,全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台风和风雹等气象灾害较突出,气候年景差。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为1951年以来第三高;四季气温均偏高,其中,夏季气温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四季降水量均偏多,冬、秋季分别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30.0 mm,较常年偏多16%,为1951年以来最多。华南前汛期和西南雨季开始早;入梅早、出梅晚,梅雨期长,雨量多;华北雨季短,雨量多;华西秋雨短,雨量少。2016年,全国暴雨过程多,南北洪涝并发。登陆台风数量多、平均强度强。强对流天气多,损失偏重,北方风雹灾害突出。气温波动大,夏季高温影响范围广。秋、冬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霾天气频繁。其他灾害如干旱、低温冷冻害、雪灾和春季沙尘影响均偏轻。  相似文献   
7.
利用青藏高原气象台站观测的积雪和冻土资料,建立了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1965—2004年的变化序列,通过滑动T平均、M-K检验、动力学分割算法(BG算法)等方法检验出高原积雪没有发生明显的突变过程,而高原季节冻融层在1987年前后有一次明显的突变,冻结深度减少比较显著.当高原积雪偏少时,华南和西南降水偏多,而当高原冻结较厚时,全国的降水几乎都偏少.通过计算高原积雪和季节冻融层与全国夏季降水的单因子相关和复相关发现,积雪和季节性冻土对中国夏季降水都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是如果共同考虑两个因子的影响,则能够提高夏季降水预测的准确率.考虑两个因子的共同影响,有3个明显的相关带,分别是北部沿大兴安岭经太行山北部到陕北最后到河西走廊,中部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则是沿武夷山经南岭到云贵高原中部.  相似文献   
8.
东北干旱严重 南方高温持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风劲  赵东  尹红  李建东  钟海玲 《气象》2009,35(11):156-157
  相似文献   
9.
2013年中国气候概况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13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53.5 mm,较常年偏多4%,比2012年略偏少;冬季降水偏少,春、夏、秋三季偏多。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6℃,为1961年以来第四暖年,较2012年偏高0.8℃;冬季气温偏低,春、夏、秋三季偏高。2013年,东亚冬季风偏强;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弱;南海夏季风爆发早,结束晚,强度弱。2013年,华南前汛期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长江中下游入梅晚、出梅早、雨量少;华北雨季早、雨量多;华西秋雨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多;西南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量少。2013年,我国暴雨、台风和高温热浪等气象灾害比较突出,局部地区灾情重。总体来看,2013年气象灾害为中等年份,直接经济损失偏重,死亡失踪人数和受灾面积均偏少。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陆表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高荣  韦志刚  钟海玲 《冰川冻土》2017,39(4):741-747
利用青藏高原72个站逐日积雪、冻土观测资料,AVHRR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全国550个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陆表特征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夏季降水在华北和东北南部,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降水空间一致性较好,相邻站点间降水变化趋势近似。华南、长江中下游和淮河降水呈增加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每10年增加37 mm,但华北降水呈减少趋势。华南、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对高原积雪、冻土和植被的变化均较为敏感,而淮河仅对高原植被变化较为敏感。利用高原积雪、冻土和植被建立了代表高原地表特征的变化序列,其对长江中下游、淮河、华北夏季降水均有较好指示意义,与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由南到北表现为"负-正-负"的分布特征。最后,提出一种高原陆表状况影响中国夏季降水的概念模型:高原冬春积雪偏多(少)、冬季冻土偏厚(薄)、春季植被偏多(少)会使得夏季高原地区土壤湿度偏大(小),高原地表感热偏弱(强),从而使得南亚高压和西太副高偏弱(强),南海季风偏弱(强),长江流域降水偏多(少),华南和华北地区降水偏少(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