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篇 |
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篇 |
大气科学 | 68篇 |
地球物理 | 11篇 |
地质学 | 19篇 |
海洋学 | 8篇 |
自然地理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8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1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2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3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本文采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常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一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优势部门为运输和金融;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最为迅速;中国台湾和韩国服务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但韩国的政府服务遥遥领先,建筑业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雷暴大风落区的天气学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971 2008年山东雷暴大风的气候特征、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和物理量参数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雷暴大风的天气系统分为四种类型:槽前型、槽后型、副热带高压(下称副高)边缘型和横槽型。春季和秋季以槽前型为主,6月和8月槽后型较多,副高边缘型只出现在7月。副高边缘型的对流不稳定能量最高,0~6 km风垂直切变最小;槽后型风垂直切变最大,对流不稳定能量也较大;槽前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大;横槽型的风垂直切变和对流不稳定能量都较小。在鲁西北和鲁中地区槽前型最多,鲁南地区槽后型最多,横槽型主要影响山东北部和半岛地区,副高边缘型主要影响鲁西北和鲁中地区。在内陆地区,春季大气湿度小,不稳定能量低、上下层温差大、0~6km风垂直切变大,大风指数大;夏季低层大气暖湿,对流不稳定能量高、风垂直切变小,大风指数小。鲁南地区产生雷暴大风的温湿条件比鲁西北和鲁中地区高。在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低层大气湿度大、温度低,对流不稳定能量小,大风指数较小,但是K指数、θse上下层之差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大,低层大气温度和湿度的月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1951~1980年资料,对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的地面、高空气象要素作了比较全面的统计分析。根据相关系数和马哈拉诺比斯距离挑选预报因子。指出了影响汛期降水的关键气象要素、关键月和关键区。用逐步回归和逐步判别方法作夏季月降水量预报,经独立样本资料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一次长寿命风暴的CINRAD/SA雷达反射率及中气旋产品特征与流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利用济南观测站的探空、涡度、地面资料和CINRAD/SA雷达产品,对2004年6月24日发生在山东西部地区的强风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风暴低层存在中尺度辐合现象,风暴前侧的入流依靠后部低层冷空气池的向前推进而得到支撑,产生逆环境风切变方向的主上升气流区;中层为双涡旋结构,这种深厚的内部涡旋结构可与环境风相持,形成近似刚体的风暴柱,环境风绕风暴而过,不会吹穿风暴,有利于风暴长时间维持;风暴成熟阶段表现为超级单体结构特征并伴有中气旋;三体散射(TBSS)出现在中高层,TBSS出现10~15 min后地面出现大冰雹,TBSS消失后维持10~20 min的降雹。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年12月-2008年2月山东省的气温、降水资料以及北半球500hPa平均环流场和距平资料,分析了2007年冬季山东省天气特点、环流特征和主要天气过程,对季内的主要天气及其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6.
7.
8.
对HLAFS数值预报产品及其对低涡系统的预报能力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在预报时效内预报场的倾向相关关系数较大,均方根误差较小,预报具有较好的可用性,对低涡系统的生消和发展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