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该文建立了全国雷电灾害(简称雷灾)数据库,对1997-2006年气象部门收集的雷灾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我国雷电灾情的时空分布特征、受损财物情况、受伤害人员情况等.资料包括32071例雷灾事件,其中4287例雷灾造成了4488人死亡,4320人受伤,估计我国每年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击,高于美国、英国.我国雷灾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广东省最为严重,总计上报8770例雷灾事件,造成772人死亡和662人受伤;当考虑人口权重时海南省、西藏自治区的雷灾人员死伤率最高.我国雷灾全年都可以发生,夏季占全年的65%以上,7月最高.人员伤亡雷灾和财产损失雷灾发生在13:00-20:00(北京时)的分别占总数的73%和62%,16:00为峰顶.雷灾中受伤害的农民占总死伤人数的93%,城市人员仅占7%.统计人员伤亡雷灾中的雷击地点,最多的发生在农田,为32%,其次为建构筑物,为23%,以下依次为开阔地、水域、树下、山地等.此外还分析了雷灾中受损行业、财物等信息. 相似文献
2.
3.
利用2004年8月-2005年11月近地面大气电场仪的观测资料,对北京地区不同天气条件下近地面大气电场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晴天近地面大气电场日变化呈双峰双谷,谷值分别出现在北京时05:00和12:00,峰值分别出现在07:00和23:00,并且表现出一定的季节变化;晴天大气电场的变化与气溶胶含量的变化有密切关系,两者呈正相关;晴天大气电场与绝对湿度之间也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水汽对大气电场的作用;沙尘天气下风速均达到一定强度,近地面大气电场为负值,并且变化剧烈,电场强度与PM10之间呈现较强的负相关,而电场强度与风速之间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利用呼和浩特市1962-2007年逐日气温以及采暖期供热部门提供的相关参数,运用数理统计等分析方法,参照采暖供热等相关规范,综合分析了呼和浩特市采暖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变暖对采暖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气候变暖,呼和浩特市采暖期比实际采暖期缩短30 d,尤其是在1988年气温发生突变之后,采暖期缩短趋势更加明显。采暖期能耗的高低与采暖度日和采暖期长度关系极为密切。近46年呼和浩特市采暖度日与采暖期长度均呈现显著下降趋势,说明呼和浩特市冬季寒冷程度减弱,寒冷期变短,如果采取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采暖能耗。呼和浩特市采暖需求偏多年份88%以上出现在20世纪60-70年代,而约有85%的偏少年份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 相似文献
5.
选取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为代表区域。基于该区域1961-2006年定时地面气象观测资料,2002-2006年08时、20时各标准层探空以及2001-2006年主要污染源源强、1961-2006年社会经济数据、2002年卫星遥感反演资料、2003-2020年城市总体规划资料等,利用区域边界层模式模拟方法,分析鄂尔多斯市城市化进程对局地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胜区发展后(2020年)气温低于现状(2002),使城区中心气温与周边地区气温差异变小,对城区大气环境的改善较为有利。东胜城区扩展后,在污染严重的冬季,气流辐合区域减少,辐散能力增强,对减轻城区污染和改善大气环境有利。城区拓展后由于下垫面等布局发生变化, 气流场变化较大,但从污染物的扩散能力来看,按规划发展后城区污染轻于现状。 相似文献
6.
7.
利用1961--2008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5—9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北半球500hPa高度场(5-10网格距)资料。定义了3种不同强度的最高温度日。统计了近48年5—9月各月不同强度最高气温发生频率,进行时空特征分析。分析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的夏季(6—8月)强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年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48年5—9月各月日最高气温日数高发期在夏季(6—8月);7月最多,9月最少;气候变暖使得日最高气温日数有明显增加;日最高气温日数典型偏多年和典型偏少年的北半球500hPa高度距平场在欧亚大陆出现明显相反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