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倩  周长艳  夏阳  岑思弦  龙园 《冰川冻土》2019,41(4):783-792
利用ERA-Interim提供的地表感热、环流场资料和1979-2013年753站中国春季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东部春季感热通量与我国东部气温的关系。春季高原东部感热与我国东部气温在年际变化上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去除9年滑动平均以后的SVD第一模态结果表明,当高原东部感热出现南弱(强)北强(弱)时,对应我国东北和华南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高)。当春季高原感热呈现南负北正的分布时,高层200 hPa上,高纬东风异常减弱背景西风有利于冷空气的南下,加之副热带西风急流显著增强,有利于东北地区形成气旋性环流。中低层环流场上,我国北方地区上空为一深厚的东北冷涡所控制,从对流层低层到高层,均呈现较强的气旋式环流分布。一方面,它引导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造成我国东北地区气压异常减弱,气温异常偏低;另一方面,其西侧北风异常阻滞了华南地区上空的背景西南风,不利于暖气流的输送。进一步分析得出,与PC1相关的南北温度差值场上,东亚地区上空从低纬到高纬呈现“负-正-负”的分布形势,有利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在我国上空的显著增强。气旋中心上暖下冷的结构,导致位涡显著发展并向低层伸展、侵入,增强了对流层中低层的气旋性环流。气旋中心整个对流层为深厚的异常干空气,湿度负值中心与冷中心相对应,表明干冷空气异常下传发展。干侵入使得冷涡加强发展,维持了异常气旋性环流,导致春季东北、华南地区的异常降温。虽然前冬Nino3.4区海温与春季感热相关较好,但其对我国东部春季气温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梵净山周边区域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和铜仁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2018年铜仁市梵净山周边区域暴雨过程中逐小时分级降水的雷达类型和回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梵净山区域暴雨过程中小雨、中雨、大雨年均总站次的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而暴雨年均总站次呈单锋型,并且具有明显的夜雨特征。②造成梵净山区域暴雨天气的雷达回波类型可分为本地发展型、移入型和合并加强型3种。③小时雨强与回波强度呈正相关,而与移动速度呈反相关。④径向速度图上中雨量级降水有弱辐合特征,大雨量级降水出现弱的逆风区结构,暴雨量级降水有明显的辐合辐散和速度对特征,且存在逆风区结构,逆风区位置对应强回波中心。⑤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大值区及回波顶高度与反射率因子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3.
严小冬  宋燕  夏阳  龙园  杨春艳 《气象》2017,43(9):1064-1072
利用贵州省81站1964—2013年秋季(9—11月)雨日数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借助Morlet小波、合成分析等相关诊断方法,对贵州省秋季雨日数时空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贵州省秋季雨日数分布由东南部向西北部逐渐增多,一般在30.0~52.3 d。近50年秋季全省平均雨日数为40.5 d,总体呈减少趋势,每10年雨日数减少1.9 d。秋季雨日数突变发生在1987年前后,1964—1987年为偏多时段,1988—2013年为偏少时段,其中1997年以后减少趋势最为明显。近50年贵州秋季雨日序列存在准5 a和2~3 a的振荡周期,其中准5 a振荡最为显著。当贵州秋季雨日异常偏多时,南海上空的水汽通量在贵州地区辐合抬升,来自低纬地区的暖湿空气输送更加活跃,东亚大槽偏强,低纬度地区槽脊略有加深,贵州处于印缅槽前,偏南气流强盛,从而有利于冷、暖空气在贵州地区交汇,形成阴雨天气,造成贵州秋季雨日数异常偏多;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4.
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夏阳  龙园  任倩  王芬  高鹏 《热带气象学报》2018,34(2):239-249
基于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编的云贵高原地区81站的1960—2014年夏季(6—8月)日降水资料,利用百分位法得到不同等级的降水阈值来定义相应等级的日降水事件,并对1960—2014年(55 a)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云贵高原夏季不同等级日降水事件的降水阈值均呈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高值区位于广西南部,最低值则位于云南西北。区域平均的99%、95%、90%和75%分位上的降水阈值分别为19.4 mm、15.5 mm、13.1 mm和9.6 mm。在上述4个等级中,75%分位日降水事件的累积降水量占夏季总降水量百分比最大,95%次之,99%分位占比最少。近55 a来,99%分位和95%分位的极端日降水事件的降水日数呈一定程度的增多趋势,90%分位和75%分位则以减少为主。4个等级的云贵高原区域平均极端日降水事件具有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云贵高原夏季累积降水量随大范围日降水量的变化曲线近似于左偏态分布,其中5.0~11.8 mm的日降水量带来的降水占全部累积降水的52.9%,对云贵高原夏季降水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针对低孔、低渗的致密砂岩气藏高效持续开发急需解决的气水分布及产水控制因素问题,通过苏里格气田东二区气藏地质和生产动态资料的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认识:地质构造和生烃强度控制本区气水分布的宏观格局,高产气井绝大多数发育在近烃源岩的低洼部位或微幅构造上;储层物性参数对气水分布起着关键的控制作用,物性好的砂体毛细管阻力小,天然气更易于驱替储集条件好的砂岩储层中的地层水形成气层,研究区气层孔隙度介于7%~14%之间,渗透率为(0.50~2.00)×10-3 μm2;泥岩隔层等因素造成气水分布的复杂化,随着下伏山1段泥岩隔层厚度的增大,对应区域盒8段日产气量减小,日产水量增加;致密砂岩气藏产能受开发方式的影响很大,在气藏合理配产过程中,需要考虑压敏及速敏效应的影响:投产时间越长、配产及生产压差越大,气井出水速率越快,出水量越大。采用水平井开发,可增加气井的泄流面积、减小生产压差、提高产能、降低水气比,可以实现延长无水或低水采气期,从而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6.
西南天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东段特克斯县科克苏河一带首次发现了榴辉岩和含绿辉石的蓝片岩,通过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并运用THERMOCALC软件、在MnNC(K)FMASHO体系下对其进行了相平衡模拟.选择的样品为新鲜的榴辉岩TK003,含绿辉石包体的蓝片岩TK026-8及退变榴辉岩TK027.3个样品石榴石成分均显示出从核部到边部Xpy和Xgrs逐渐升高,Xsps不断降低的变质生长环带特征.相平衡模拟结果显示,榴辉岩和蓝片岩经历了相似的P-T演化轨迹,早期近等压条件下升温至峰期,达到榴辉岩相变质作用温压范围,峰期温压条件为T=480~515℃,P=2.0~2.3 GPa;而后在近等温条件下快速降压,退变初期经历的温压条件为515~519℃,1.78~1.93 GPa.不同样品中变质矿物组合及其含量的不同主要受全岩成分控制的退变路径不同所引起,此外还可能与体系含水量有关.峰期温压条件及其地热梯度(6~7℃km-1)表明科克苏河流域出露的高压变质岩石同样经历了冷俯冲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它与西端的昭苏境内的榴辉岩-蓝片岩带相连,构成了东西向长约200 km的榴辉岩相变质带.但在该区并未发现超高压变质矿物,说明西南天山东段的科克苏河一带可能没有俯冲到达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度.  相似文献   
7.
利用贵阳市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1963—2018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近56 a贵阳市暴雨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暴雨以一般性暴雨最为频繁(占86.7%),区域暴雨与局地暴雨发生频次相当;该市暴雨开始于3月,结束于11月,集中于6月中旬—7月中旬;暴雨贡献率及暴雨日数整体呈现出增多趋势,年降水量中暴雨平均贡献率为17.7%;年暴雨日数与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较为密切,即暴雨日数较多年,年降水量较多,暴雨日数较少年,年降水量较少;近56 a贵阳暴雨日数序列存在准2~4 a的振荡周期;暴雨频次时间序列在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21世纪00年代初到10年代初为较少期,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21世纪10年代中期至今为较多期。  相似文献   
8.
利用贵州84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以及英国Hadley中心全球逐月海温(HadISST)资料,对中国西南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地区有69个站点(占比85.2%)的单次凝冻过程最长连续日数和63个站点(占比77.8%)的冬季凝冻总日数极值出现在1976年、 1983年和2007年,其中以威宁的66 d(1976年)和39 d(2007年)为最多;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的主模态(方差65.04%)呈全区一致型分布,大值中心位于贵州中部;在贵州地区冬季凝冻日数异常偏多年,欧亚中高纬地区的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和东亚大槽共同作用在东亚地区形成稳定的经向环流,而中亚地区低值系统活跃并引导阻塞高压和蒙古冷高压前部的冷空气南下,在贵州及其以北地区的对流层低层形成浅薄的异常冷垫。同时,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对流层低层暖湿气流在异常环流圈作用下沿着云贵准静止锋锋区附近的冷空气堆边缘爬行抬升,在贵州上空对流层中形成上暖下冷的不稳定垂直层结异常,导致贵州冬季凝冻的形成。此外,分别来自上游的北大西洋地区和低纬热带地区的波扰动能量传播...  相似文献   
9.
消解炉消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用经典重铬酸钾氧化-外加热法的原理,建立了消解炉消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土壤样品中有机质的方法。实验选择消解温度为180—200℃,消解时间为10—15min。方法用于大批量区域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有机质的分析,测试值与标准值相符。对国家土壤标准物质进行测定,方法精密度(RSD,n=8)为1.93%~7.96%。  相似文献   
10.
绿洲外围植被防风生态效益的紊流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武  夏阳 《中国沙漠》1995,15(4):392-398
风沙灾害严重地威胁着处于茫茫沙漠中的绿洲,绿洲外围植被则是防御风沙危害的绿色屏障。我们选择位于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受风沙危害极其严重的策勒绿洲外围植被为研究对象,采用k-ε紊流数学模型,对三种典型植被覆盖度:18.75%、37.5%、56.3%,七种风速:4、5、6、7、8、9、10m/s共21种处理的流场细节进行了模拟。每一处理中以4320个数据模拟了i=1,2,…,108,j=1,2,…,20,共2160个点位在u方向和v方向的速度,由此,找出风沙流通过植被区,在顺流方向随植被盖度变化的递变规律,并定量的反映了绿洲外围植被降低风速、降低进入绿洲沙流量的生态效益。试验表明:顺流方向2km厚的植被,盖度由0增至15%~20%,可降低风速37%~40%;增至35%~40%,可降低48%左右;增至55%,可降低54%左右。植被盖度由0增至15%,35%,50%,在地面以上0~20cm的高度内,可不同程度地降低沙流量50%~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