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洪水对山区乡村房屋冲击作用的试验研究成果,可为山区乡村房屋的抗洪设计和抗洪能力评价提供依据。试验主要研究到溃口不同距离处的乡村房屋所受的洪水冲击作用。采用3种开洞率模型进行试验,研究洪水在不同距离、不同开洞率的情况下对房屋结构的冲击荷载分布、冲击力大小以及冲击弯矩的影响,得出了荷载分布规律和冲击力、冲击弯矩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迎水面冲击荷载沿水平方向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沿竖直方向随着高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冲击力随着房屋到溃口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开洞率对其影响不明显;冲击弯矩、冲击作用力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开洞率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2.
岳斌 《天文爱好者》2014,(11):29-31
星系之间并非虚空,而是充满了电离的气体.它们密度很低,总量却不少。天文学家一般认为这些气体是被星系和类星体发出的光所电离的,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却表明:仅靠星系和类星体提供的光,并不足以把星系际气体电离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种程度。那么,额外的光子是哪里来的?答案尚不为人所知。  相似文献   
3.
岳斌  常国华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14,34(5):1313-1319
为深入研究根系分泌物对根际土中有机物贡献的特点,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对小麦和苜蓿根际土及二者交界地中提出的可溶有机物采用了GC/MS分析测定。从样品的非极性馏分中分析检测出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烷烃及酯类3个系列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并对小麦地、苜蓿地及二者的交界地中的正构烷烃的奇偶优势比(OEP)、∑C22-/∑C23+比值和姥植比(Pr/Ph)进行了分析比较。小麦和苜蓿的GC/MS的主峰均为nC31,正构烷烃奇偶优势比OEP值大小顺序为苜蓿地交界地小麦地,且三者数值均1.4。正构烷烃∑C22-/∑C23+比值大小顺序为小麦地交界地苜蓿地。姥植比(Pr/Ph)的比较结果为苜蓿地交界地小麦地。这表明小麦和苜蓿根系分泌物进入土壤后演化程度不一样,小麦地有机质演化程度高于苜蓿地。  相似文献   
4.
根据清源河流域内雨量站、水文站1956-2016年观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线性回归法分析了61 a来降水、径流的变化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不显著;径流量呈减少趋势,趋势也不显著;年及较大洪水场次降水~径流相关性较好;2000年后较大洪水场次径流系数明显变小。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了解农作物根系分泌物与其根际土中可溶有机物的关系,用柱色层族组成分离方法,对小麦和苜蓿根际土中的有机物采用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测定。对分离出的极性和弱极性馏分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不同农作物的土壤中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差异很大。小麦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2脂肪酸;苜蓿根际土壤中主要分布的是C10-C30脂肪酸;小麦根际土壤中活性物质十六烯酸、亚油酸和顺反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在苜蓿上未检出;小麦根际土壤中有机质演化程度及降解程度均大于苜蓿根际土壤。在低演化状况下,根际土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映根系分泌物的特点。芳烃的甲基菲指数MPI值是判识土壤有机质演化和降解程度的良好参数。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赵有翼  赵廷刚  岳斌  李昂  张仁陟 《中国沙漠》2009,29(6):1178-1185
 从城市用地规模结构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度、对区域环境影响4个方面选择了32个因素作为参评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建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城市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数学模型,并对定西市2006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6年定西市土地利用处于非可持续利用阶段,并针对评价结果,提出可持续利用具体对策,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疆克拉玛依强下坡风暴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冰  史永强  王光辉  岳斌 《气象学报》2014,72(6):1218-1230
利用美国中尺度数值模式 WRF 对2013年3月7—8日克拉玛依强风进行了模拟,对下坡风发生、发展和结束3个阶段的三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克拉玛依强下坡风的形成机制模型:上游地区出现中高层西南风、低层西北风并伴有强冷平流的配置,当风速不断增大时,气流能够翻越加依尔山在背风坡侧形成重力波,重力波相位向气流上游方向倾斜产生非线性效应,促进了波不稳定区域的形成并导致波破碎,形成湍流活跃层,不断把上层的能量向下传播;克拉玛依中低层形成三层夹心的大气层结稳定度分布,出现明显的过渡气流带从而导致强下坡风的形成;南北风分量在低层和中层符号相反,形成了临界层,不断吸收上层波能量并向地面传送,强下坡风暴不断维持发展。最后利用2006—2012年克拉玛依33个强下坡风过程中的探空观测资料对提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