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使用全国23个国家测震台站和17个实验台站地震计记录的背景噪声数据,研究特定尺度(限定频带内)的背景噪声特性,分析利用分形方法监测台站观测系统运行状态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分形方法具有较强的时域性,定量化程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基本不受观测系统参数约束,可用于台站观测系统运行状态检测,减少正常记录瞬间中断和引入人为干扰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用采集时钟方波信号加以分析的方法评估地震数据采集器的授时、守时服务精度、稳定性及系统特性。将具有时钟误差日志记录的数采的时间精度测试结果与日志记录相比较,二者完全一致;用时钟方波信号实测的数采经验传递函数与用厂家提供的滤波器系数并校正滤波器时间延迟计算的理论频率特性相符。实测结果显示,由于数采守时误差变化呈非线性,即使同一型号的不同数采间,其守时能力也可以差别很大;对于不同的数采及抽取滤波器,由于滤波延迟时间校正的参考点不一致,可导致数采记录数据的时间服务存在1个采样点左右的时间差,这对时间精度要求高的研究工作是不能接受的。  相似文献   
3.
国际科学钻探计划成立以来,已经在许多国家和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通过回顾深井钻探项目的发展历史,概述近几年对俯冲带内的板块边界断层进行钻探的日本南海海槽孕震带实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项目及美国圣安德列斯断层深部长期观测的板块结构、钻井资料分析的成果,并梳理工程地热系统钻井项目及南非矿山活动断裂带钻探项目对诱发地震的相关研究.旨在为断层深部钻探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Collectors强震动台网数据处理系统软件"的整体设计思路和功能模块的实现过程,统计了近2年所接入的近千个强震动台站的数据汇集及产出情况,重点统计了近2年云南、四川、新疆发生的5.0级及以上地震的地震事件记录回收及强震动参数产出的用时情况。结果表明:系统软件能7×24 h连续、稳定、可靠、高效地自动化运行,在处置地震事件时,一般能在2~10 min内陆续完成地震事件的自动回收和强震动参数的自动产出,速报能力由软件推广前的小时级别跃升至分钟级别。  相似文献   
5.
为适应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测试的需要,采用特定电路将普通参考时钟源输出的分脉冲信号扩展至占空比为50%,再利用扩展后的分脉冲信号在室温、低温恒温及高温恒温环境中对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进行测试,研究环境温度对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间精度及漂移趋势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0.5 h内发生约1 ℃的温度变化可引起地震数据采集器产生μs级时钟精度变化和守时趋势变化,通过温度对时间数值积分反映的温度变化累积效应与地震数据采集器时钟漂移的趋势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恒温环境下地震数据采集器的时标延迟变化表现出单调特性,变化率由个体使用的晶振器件决定,并与环境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6.
"十五"期间广东省数字强震观测台网建成一批强震动台站,台站采用中国移动GPRS无线传输,台站使用的数据采集器只能支持RS232串口数据接口;当前GPRS传输速率慢,个别地方出现GPRS数据业务不能使用,针对GPRS数据传输问题及数据采集器RS232串口数据接口的局限性,作者利用基于3G/4G网络工业无线路由器解决了当前数据传输问题。  相似文献   
7.
选取2014—2018年广东阳江小孔径井下型地震监测台阵记录的连续波形三分量seed观测数据,使用概率功率谱密度(Probabilistic Power Spectral Densities,以下简称PPSD)方法,对该地震监测台阵所属10个子台进行环境地噪声计算,统计数据月连续率和年连续率;通过PPSD计算获得每小时、每天、每月、每年、5年的环境地噪声结果;汇总结果并分析环境地噪声稳定性和异常性。结果显示:①各子台这5年的环境地噪声水平稳定,说明其井下台基变化和仪器运行稳定,井下观测手段能够避免地面生产生活等人为干扰,解决了因城镇长期建设发展破坏地震监测环境的难题;②存在靠近海边的子台易受台风严重干扰、无线网桥通信方式的子台数据连续率较差、仪器垂直分量相对容易出现运行异常、井下设备故障维修周期较长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ing)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0年7月12—13日梅雨期影响江苏的江淮切变线大暴雨过程进行数值试验,重点研究切变线南侧水汽强度、垂直厚度和输送位置变化对降水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揭示湿位涡对江淮切变线降水的指示性。结果表明:对流层高层水汽对降水强度和雨带分布影响较小;中层水汽对整体雨带形态的维持起了重要作用;低层水汽强度的变化主要对大暴雨区域及大暴雨中心降水强度存在影响;而水汽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越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同时,切变线南侧水汽变化对江淮切变线和西南风低空急流发生发展,以及相关高低空散度和上升运动也存在影响,切变线南侧水汽供应越充足、水汽强度越强、水汽柱愈深厚、输送位置离切变线越近,则高低空散度发展耦合愈充分,垂直上升运动愈旺盛,切变形势及切变线上低涡越活跃,相应的降水强度越强、雨带分布越宽阔连续。分析发现湿位涡(Moist Potential Vorticity,MPV)对江淮切变线降水有较好的指示性,且以正压项MPV1的影响和指示为主。MPV1负峰值的出现指示降水峰值出现,当MPV1 <-1.5 PVU时,切变线附近有小时降水量大于20 mm的短时强降雨发生。在MPV1<0条件下,若︱MPV2︱>0.05 PVU且尤其当MPV2>0时,降水强度明显增强,而MPV1为负、MPV2为正维持时间越久、︱MPV1︱和︱MPV2︱峰值越大,则江淮切变线降水持续时间越久、强度越强。  相似文献   
9.
利用FNL再分析资料,结合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卫星资料和数值模式预报产品,对2018年9月16—17日长三角地区一次典型的秋季台风倒槽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暴雨是在远距离台风倒槽、低空急流和高空槽共同影响下,由冷暖空气持续交汇激发的4个中尺度对流云团活动造成。第一阶段长江口区强暴雨发生在3号云团快速增强期间,暴雨出现在云团北侧TBB梯度大值区中,雨强随云顶温度降低快速增强;4号云团缓慢东移造成第二阶段暴雨,降水累积效应使长江口区降水量进一步加大。东北风(偏北风)与东南风(偏东风)形成的地面中尺度辐合线是暴雨的关键触发机制,气旋性辐合中心的形成对雨团增幅具有重要作用。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中气旋的形成提前于强暴雨增幅约30 min,具有良好的先兆性和预报预警意义。(超)低空急流持续的水汽和能量输送、高低空急流耦合及冷空气侵入形成的倾斜上升支和垂直环流圈、上干冷下暖湿的对流不稳定层结有利于中尺度暴雨云团的形成和维持。表征冷暖空气结合的地面辐合线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关键,对于秋季台风倒槽暴雨,要特别重视冷空气对暴雨的触发和增幅作用,基于实况资料监测及时订正模式预报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