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大气层结演变对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大气层结的演变来探讨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通过为期12年发生在甘肃、宁足和陕西省的六盘山区20多次较强的持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层结的不稳定性、最大不稳定层次的高低及其湿度条件决定着这种特续性雹暴天气过程的兴衰。强、弱雹暴的差异性在300hPa的层结演变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闪电与大气层结因子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喜轩  张翠华 《气象学报》1990,48(1):102-107
众所周知,闪电总是与雷暴等强烈对流性天气的发生相联系在一起的。“闪电造成的总死亡人数,比包括龙卷和台风在内的其他强烈天气现象造成的死亡都多。另一个值得关心的方面是闪电对森林的影响,森林这种自然资源正在失掉其不断增长的趋势”。闪电引起的森林火灾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  相似文献   
3.
冰雹天气的短期预报检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关于冰雹的短期预报课题,我国各地区的气象业务部门大都有适用于当地的经验和方法。本文是作者在甘肃平凉地区对本预报方法的实况检验(本方法已于1980年第4期“气象”上发表过)。显然这一方法的检验时间较短,又局限于甘肃的一个地区。我们发表这一方法的初步检验结果,只是为了使读者们了解它所得到的预报结果如何,以广泛听取意见以求改进。 总之,我们欢迎从事这一方面工作的读者,恨据本地区的实践经验,对这一经验方法提供改进或其他的意见。其中,关于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的预报效果问题,则更是我们期待去尝试的课题。同时我们也希望能向本刊介绍其他的冰雹短期预报方法,以便选择刊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能量的观点出发,通过对甘肃平凉地区1973—1977年夏季68次雷暴云的雷达观测资料和相应的探空观测资料进行了计算分析。发现当天雷暴发展最强时刻的最大云顶高有它的规律性。这个规律性就是:当大气中层(700—400毫巴)处在中等干湿条件下(平均相对湿度在32—62%),计算的云顶高与雷达观测到的最大云顶高几乎完全吻合,这类情况的概率达71%;当层结的水汽条件处于相对比较高湿或比较干时,计算的云顶高和雷达实测到的最大云顶高产生偏离。产生这种偏离和水汽条件有较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在预报雷暴云顶高的问题上,根据在温度对数压力图上,应用作者在1)中的方法计算的云顶高,再结合层结的水汽条件需进行某种经验订正。此法于1978年夏季实践中进行了试报,并用雷达观测进行检验,结果与实际情况很吻合。  相似文献   
5.
预报冰雹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喜轩 《气象》1980,6(4):14-15
目前,预报冰雹的方法很多,但效果都不很好。近来,我们结合层结的水汽条件、余额不稳定度5℃处的环境温度、最大不稳定度大小等条件,综合判断,作冰雹预报,效果较好。今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冰雹大水单站补充预报的一点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喜轩 《高原气象》1989,8(4):357-359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1975年8月2日降雹实况和雷达强回波路径,指出在我国西北平凉地区盛夏季节里存在着从南向北移动的雹暴。这种路径雹暴在国内很少见,而在北美大陆则属常见。文中把北移雹暴与有代表性的南移弱雹暴(1977年8月27日)进行了比较。对比分析表明:两者环流背景、大气温度层结特征、云中正负温度层及其比值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冰雹大小单站补充预报的一点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用60次较为可靠的降雹大小资料,结合单站探空曲线的分析,统计得到了一个较为实用的冰雹大小的预报公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