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质学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家骝同志撰写的《冰雹微物理和成雹机制》一书即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关于这方面内容的第一部著作,全书约14万字,共分七章。第一章至第五章叙述了雹块微结构、雹质点动力学和热力学等微物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内容比较系统。著者还介绍了一些他本人的观测分析工作:雹块层次结构和由此推测的生长条件;由高山站的软雹谱推论降水泡结构;雹块和软雹的形态分类和末速度公式等。在目前还不能解决直接进云观  相似文献   
2.
杨颂禧  徐宝祥 《高原气象》1989,8(2):139-145
1958年以后,当时科技工作者走向生产第一线找题目成为时尚,继1958年6月开始的甘肃祁连山融冰化雪试验之后,北京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专家们又率队伍于1958年7月始,在兰州搞飞机人工降雨试验,7月底又在祁连山搞地形积云的地面烧碘化银催化试验。这些新事物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在有关领异的洽谈下于1959年5月在兰州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分所,该分所的气象部分是“室”建制,高由禧先生被派来当室主任,由他又带来三名大学生,规定室里主要搞人工降雨、防雹和干旱气候成因等研究,大家对人工影响天气都是外行,都得重  相似文献   
3.
由10个大雹块(长轴47—64mm)切片中的43个氘样分析得知:雹块的平均δD值为-93.8‰,其相应高度为海拔807m(-14.7℃),干生长层的平均δD值为-101.8‰,相应高度为8803m(-19.5℃),湿生长层的平均δD值为-91.5‰,相应高度为7413m(-11.4℃)。氘含量与冰晶平均长度之间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晶体光学的角度,分析了冰雹切片中晶体轴向与晶体在正交偏光镜间所呈现干涉色之间的关系。其方法是直接通过平行光照明下的在正交偏光镜间的冰雹切片晶体彩色照片,来判断晶体的C轴与切片平面法向所成的角度,为冰雹的晶体生长分析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5.
半导体致冷冰雹切片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仕雄  杨颂禧  王其善 《气象》1982,8(3):33-34
通过冰雹切片,研究雹块切片中雹胚特征,冰晶的层次、密度,冰晶体大小和排列,以及各层次的同位素氚含量等微结构,是现代冰雹物理成因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方法适用易行,便于推广。其关键设备是雹块切片机。国外如美、英、瑞士、加拿大等国冰雹切片设备都沿用R.List[1]的锯床式切片机和专门冷冻风洞,其冷冻设备规模较大,难以在我国各地野外防雹研究中推广。国内徐家骝等[2]曾用电热丝锯弓在干冰和酒精致冷的冰台上取得雹切片;赵仕雄[3]对热丝切具进行了小型、机械式的改进,并引用半导体致冷器件作为雹块冷冻台。本文介绍的是在此基础上,由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和青海无线电一厂协作,使之进一步完善,成  相似文献   
6.
一次雹暴回波和雹块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6年6月4日甘肃平凉发生一次猛烈雹暴。地面降雹前,等效反射率因子 Ze≥10~(4.6)mm~6m(-3)的强回波有二个轴。主轴顶伸展较高,约离地8公里(对应环境温度约-40℃);次轴顶较低,约离地6公里(环境温度约-25℃)。两个轴在离地3—4公里(-5℃—-10℃)间互相连接。地面收集的雹块经切片分析后得知:雹胚有52%为透明和半透明圆球;雹块内部结构有4—5个层次和1—2个层次的各占45.8 %和33.6%。由110个雹块的外形得知,扁球、圆球和半圆球形的各占33%、23%和22%。微结构特征说明雹块主要生长在温度较高和扰动较大的过冷却水滴区。  相似文献   
7.
8.
机床式冰雹切片机及其使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介绍了一台我国自行制造的机床式冰雹切片机的设计依据、结构和使用效果等.这台切片机的功能与List(1961)的相似,但有其特点:1)采用了约为-6℃的冷箱和约为-20℃的冷风作为环境冷冻,因而使切片操作可在通常的温度下进行;2)对雹块的固夹,用半导体致冷器直接冻住的方法代替了真空吸引.  相似文献   
9.
由晶体大小和气泡含量分析雹块生长的垂直轨迹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本文介绍了在六盘山区地面采集的六个雹块(直径2.6—5.9cm)的薄切片结构照片,并用Macklin方案计算得它们的垂直生长轨迹。六个雹块的雹胚(直径3—6mm)生长历时平均为165秒,冻滴胚的生成高度比霰胚的约低1200米。六个雹块由零生长至平均直径3cm的历时为1073秒,其中最大雹块由零生长至直径5.9cm的总历时为2302秒。六个雹块生长的海拔高度在5700—8440米间,相应的温度为-9.2℃—24.2℃。文中也讨论了Macklin方案的可信程度和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0.
人类开展人工影响天气科学试验工作已有四十年历史,我国自1958年至今也有三十多年了。关于人工影响天气效果问题的研究与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正是反映了人们认识不断深化与探求真蒂的过程。尽管科学界有着不同的研究结果,但是,人工影响天气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作为一种防治气象灾害的手段在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冰雹抑制工作占有显著的地位与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