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5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131篇
海洋学   4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江苏强震台网和江苏测震台网的地震记录,采用时间域内实时仿真WA记录方法,对2007~2018年记录到的M2.3以上地震进行近震震级测定。为了定量分析基于加速度测定近震震级的可靠性,首先采用国标规定的新震级测定方法和量规函数测定了基于加速度记录的震级,并将结果与江苏测震台网基于速度记录测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线性拟合关系式:ML(ACC)=0.987ML+1.371;另外计算了15 324组基于加速度测定的震级与人工编目震级之间的绝对偏差,结果显示,偏差在±0.5级以内的结果占87%;通过4阶多项式拟合后发现,在小于200 km范围内测定的震级略低于人工编目的结果,震中距超过200 km后无系统偏差。总体而言,两者结果的一致性较好,表明利用加速度记录仿真WA位移记录来计算近震震级是可行的,得到的结果也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2.
2017年2-11月,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海港和北戴河潮间带大型海藻的组成、分布和季节演替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此次共采集到隶属3门23属的41种大型海藻,其中红藻门13属20种,褐藻门7属9种,绿藻门3属12种,分别占总采集种数的48.78%,21.95%和29.27%;海港大型海藻种类最多为35种,其次是北戴河20种,山海关最少为19种,分别占总采集种数的85.37%,48.78%和46.34%;春季优势种类为长石莼(Ulva linza)、多管藻(Polysiphonia senticulo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绳藻(Chorda filum)、酸藻(Desmarestia viridi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夏季优势种类为长石莼、孔石莼(U.Pertusa)、刺松藻(Codium fragile)、海黍子、小石花菜(Gelidium divaricatum)、亚栉状蜈蚣藻(Grateloupia subpectinata)和假根羽藻(Bryopsis corticulans),秋季优势种类为长石莼和裂片石莼(U. fasciata),冬季优势种类为长石莼。优势种类生物量测定结果表明,优势种类生物量在不同采样点、不同季节表现出明显差异,如海港春季的裙带菜生物量最大(4 110.8 g·m-2),绳藻的生物量最小(92.32 g·m-2)。  相似文献   
3.
含铁建造在整个前寒武纪的地质记录中分布广泛,但针对华北地区青白口系长龙山组出露的含铁建造目前还没有报道。文中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XRD、SEM、ICP-MS等手段,对北京十三陵地区出露的长龙山组含铁建造的分布规律、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等开展研究,并探讨含铁建造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含铁建造的铁质主要为赤铁矿,与石英、海绿石等矿物伴生。含铁建造存在2种分布模式: Ⅰ型含铁建造,与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变化大(1~50 cm),偏光显微镜下海绿石砂岩和铁质条带呈互层状产出,赤铁矿具近球形结构;Ⅱ型含铁建造,无海绿石伴生,产出厚度相对较大(一般大于10 cm),镜下见黑色的富铁层夹碎屑石英透镜体,赤铁矿常发育针状或雪花状结构。依据构造演化和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含铁建造的铁质来源主要为下马岭组顶部的铁质风化壳。Ⅰ型含铁建造为化学胶体沉淀与海绿石风化的混合成因;Ⅱ型含铁建造主要属于胶体化学沉积成因,后期可能经受了糜棱化改造作用。这一结论为华北地区前寒武纪含铁建造的找矿提供了沉积地质依据,对于完善含铁建造成矿机理及华北地区元古代构造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董增产  赵国春  潘峰  王凯  黄博涛 《岩石学报》2019,35(4):1033-1057
阿尔泰造山带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之间,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阿尔泰何时结束造山一直存在争议,阻碍了对中亚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认识。中国阿尔泰造山带南缘发育早二叠世花岗岩,具有碱性或A型花岗岩特征,能够反映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青河岩体位于阿尔泰造山带东南部,主要由二长花岗岩和少量闪长岩组成,具有研究阿尔泰造山带晚期构造演化的条件。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青河岩体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工作。新的测年数据表明似斑状二长花岗岩(283±3Ma)、中细粒二长花岗岩(280±2Ma)、糜棱岩化二长花岗岩(286±2Ma)和辉长闪长玢岩(269±1)均形成于早二叠世。岩体高硅(SiO_2=61. 98%~73. 35%),富碱(K_2O+Na_2O=5. 84%~8. 72%,碱度率AR=2. 12~3. 65),低钙(CaO=1. 29~3. 76%),里特曼指数σ=2. 38~2. 54,K_2O/Na_2O=0. 78~1. 06,属于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微量元素显示Ba、Sr、P、Ti、Nb、Ta亏损,Eu明显负异常(δ_(Eu)=0. 46~0. 78),10000×Ga/Al=2. 85~2. 47,反映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可作为阿尔泰碰撞造山作用结束的标志。另外,这些岩体ε_(Hf)(t)值介于+4. 04~+11. 78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2))分别变化于880~694Ma、923~633Ma、875~555Ma、1030~635Ma,揭示其源区主要由新元古代幔源物质或新生地壳组成。结合区域上同时代、同构造位置富碱性(A型)花岗岩研究结果,认为青河中酸性岩体成因与地幔岩浆底侵早期下地壳有关,是新元古代玄武质物质再熔,并发生结晶分异的结果。因此,阿尔泰造山带于早二叠世(286~280Ma)已经结束了碰撞造山作用,处于伸展的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5.
王志华  王凯  杨博 《中国地质》2021,48(S1):79-88
甘新交界黑山梁幅(K46E015018)1∶50 000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收集前人调查研究成果,吸取中澳合作填图和中加合作填图经验基础上开展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果。调查路线的设计部署以垂直构造线的穿越路线为主、追索路线为辅,不着重强调路线密度,以最大限度收集野外第一手资料为目的,达到精细刻画地质体的目标,最终形成地质图数据集,数据量约为166 MB。本次调查将多种遥感影像资料充分应用到路线地质调查过程中,在中天山原划前寒武纪地质体中解体并厘定出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岩、新元古代闪长质片麻岩以及早古生代弧岩浆岩组合,对其展布范围和时代进行了约束;详细填绘了中天山南缘构造混杂岩的组成和变形特征;精细刻画了红柳河一带中天山及其南缘构造带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图幅的表达尽量实现地质体的展布、属性和演化特征的多层次表达,达到了客观性与认识性的统一,实现了构造—岩性实体填图。本数据集的形成为讨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构造演化以及东天山和北山的构造衔接关系提供野外地质证据。数据集的形成过程和表达形式对于后续地质调查工作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利用ECMWF和NCEP/NCAR 1979-2016年逐月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我国西北地区大气水汽含量的时空分布及其输送特征。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水汽含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呈增多趋势,从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呈减少趋势。就季节而言,西北地区夏季水汽含量最多,占年平均水汽含量的46.6%。(2)西北地区水汽分布与降水分布具有一致性,水汽含量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及其西部的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一带,达12~30 mm,中部水汽含量较少,不足10 mm,水汽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现出“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形式。(3)西北地区水汽输送以西风和季风两大环流系统为主,纬向西风水汽输送可达100~500 kg·m-1·s-1,在全年水汽输送中占主要地位,夏季从印度洋来的强度可达100~200 kg·m-1·s-1的西南季风水汽输送对西北地区东部影响较显著。(4)西北地区水汽源主要位于新疆天山山脉、青海中东部、甘肃河西走廊中西段、宁夏和陕西北部等地区,而水汽汇则位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一带。  相似文献   
7.
露天矿的开采会形成较大的边坡高度,大部分的露天矿都存在断层,使得边坡体的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问题变得极为复杂,对矿山人员以及安全的生产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本文应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露天矿含断层边坡两种开挖进行模拟研究。根据现场工程地质情况,选择合适的剖面作为研究对象,之后进行模型的建立、开挖、变形的监测,最终总结出边坡开挖时边坡上观测点的位移变形的规律以及开挖对断层所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竖向开挖与横向开挖均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水平位移量增加,垂直位移量减少。断层的埋藏越深其垂直的位移量越大。竖向开挖与横向开挖均表明随着开挖的进行,水平主应力和垂直主应力的的值均在减小。整个断层面的水平主应力越靠近开挖区域越大,垂直主应力则越来越小。两种开挖方式的结果为断层面上的剪应力和正应力比值竖向开挖要大于横向开挖的。剪应力和正应力比值越大,那么断层就越不稳定。所以横向的开挖方式更加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安庆铁铜矿床是安徽沿江地区具代表性的大型铁铜矿床之一,其形成机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在分析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研究了矿石和围岩的硫、碳、氧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与成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矿床具有显著的水平分带特征。矿石硫化物δ~(34)S值范围为-6.5‰~10.6‰,变化大,闪长岩浆为成矿提供了大部分硫,前三叠纪碎屑地层和三叠纪围岩提供了部分硫;从闪长岩体到围岩,δ~(34)S值呈V字型变化,是不同来源硫混合的结果。碳酸盐矿物δ~(13)C范围为-5.5‰~2.0‰,从外带到内带呈下降趋势,表明碳主要源自岩浆热液,混入了部分地层碳。近矿围岩中δ~(13)C和δ~(18)O值相对地层偏低,是流体改造作用的结果。外接触带致密块状磁铁矿体具有最低的δ~(18)O值和部分贯入成因地质特征,可能为高温流体沿接触带和断层贯入充填的产物。综合研究认为,该矿床可能存在流体贯入充填与热液交代两种成矿形式。高温富铁流体贯入接触带形成了外带块状磁铁矿体,其分异热液与闪长岩体的交代作用、地层流体混入等综合作用形成了矽卡岩型铜矿体和含铜蚀变闪长岩,二者在空间上的叠加构成了矽卡岩型铁铜矿床,不同成矿方式的叠加导致了矿床分带及元素迁移特征有别于典型矽卡岩矿床。  相似文献   
9.
接收机是射电天文中用于探测微弱射电信号的重要接收设备.接收机的强度校准就是将接收机对射电源的响应转换为天文意义上的流量密度.常规方法就是使用经典的冷热负载法,将接收机自身的强度响应转换为一个等效的温度值,之后再据此对射电源做进一步标定.通过搭建基于斩波轮技术的K波段接收机强度校准平台,使用斩波轮法测试K波段常温接收机的噪声温度,并与传统冷热负载法的测试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在晴好天气条件下,斩波轮法在30°、90°仰角下噪声温度的最大测试误差为7.5%和8.4%,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实际噪声温度测试中;但在5°仰角测试中,由于过低仰角引入了地面噪声,使得斩波轮法的测试误差上升至20%–30%之间而无法使用.希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K波段天空亮温度的理论计算与实测,从而完善斩波轮技术的应用,使之可以满足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噪声校准测试需求.  相似文献   
10.
Anthropogenic nutrient discharge poses widespread threats to coastal ecosystems and has increased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from coast to sea. Bacterioplankton play crucial roles in coastal biogeochemical cycling, and a variety of factors af fect bacterial community diversity and structure. We used 16 S r RNA gene pyrosequencing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in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BCC) across five sites on a coast-of fshore gradi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Overall, bacterial alpha-diversity did not diff er across sites, except that richness and phylogenetic diversity were lower in the of fshore sites, and the highest alpha-diversity was found in the most landward site, with Chl-abeing the main factor. BCCs generally clustered into coastal and of fshore groups. Chl-a explained 12.3% of the variation in BCCs, more than that explained by either the physicochemical(5.7%) or spatial(8.5%) variables. Nutrients(particularly nitrate and phosphate), along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we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 physicochemical factors, co-explaining 20.0% of the variation in BCCs. Additionally, a series of discriminant families(primarily affiliated with Gammaproteobacteria and Alphaproteobacteria), whose relative abundances correlated with Chl-a, DIN, and 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were identified, implying their potential to indicate phytoplankton blooms and nutrient enrichment in this marine ecosystem. This study provides insight into bacterioplankton response patterns along a coast-of fshore gradient, with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increasing in the of fshore sites. Time-series sampling across multiple transects should be performed to determine the seasonal and spatial patterns in bacter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along this grad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