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6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线性分层旋转流体的实验室试验,分析了翻越山脉的大气大尺度运动的模拟问题。分析表明,在f-平面模型条件下其相似标准须包括匹配Rossby数、Burger数和Ekman数以及用流体深度标准化了的山地高度函数。流体深度与地形宽度之比不具有零阶重要性,这使实验室的模型能够使用夸大了的垂直尺度对于水平尺度之比。模型在大气参数变化范围内,让f-平面西凤气流翻越落矶山。对不同深度的平面流型和不同的系统参数值作了定量分析。实验对于山地上空的脊、山地东部的下游槽以及脊和槽的一般走向,都给出了相当合理的结果。试验还指出,当流体以平均风速相对于一个观测者移动时,在山地中部的东南方可以找到一个闭合的气旋性涡旋。当Rossby数增大时,该气旋扰动将越来越移向东北。此外,在山地中心的正北方,沿着山脊有一个静止的反气旋涡旋。该反气旋的位置随着Rossby数的变化并不十分敏感。还展示了落矶山模型南部、中部和北部垂直剖面上流体的运动状况。这些运动呈现尾流流型的特征,尤其垂直运动场是如此。最后,试验给出了一个位于模型中部上空,具有切断低压的槽向东平流的情况。在山脉上游切断低压略微移向东北,而在穿过山峰时明显折向南方;切断低压的中心在翻越山脉时加速,然后在山脉的背风坡减速。实验室中的这些结果定性地类似于大气中切断低压翻越落矶山脉时的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2.
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的一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3,33(2):257-270
本文先根据我国的观測事实,分析了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的一些特性,并在理論上考虑了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水分相变(包括云外未飽和空气混合进云所引起的蒸发)的影响,假定个体积云为結构均匀的云块,由此計算了个体积云发展的层結条件和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性.計算結果指出,水滴拖带和水分相变作用对积云的发展条件很有影响;計算所得的个体积云发展演变特性与观測所得的結果也比較符合,可以对某些实际現象給以初步的理論解释.  相似文献   
3.
陈瑞荣 《大气科学》1981,5(3):247-256
本文利用1979年夏季季风实验期间稠密的飞机下投探空仪资料,对一次阿拉伯海季风气旋的垂直气流分布、云层分布、水平螺旋辐合气流和强风环等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指出了高空次天气尺度和中尺度的一些现象。垂直气流速度是根据探空仪落速变化算出,把它用在天气系统分析是初次尝试。  相似文献   
4.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2,32(4):285-300
本文考虑了降水过程中水滴对空气的拖带作用和降温作用,并考虑到含水量变化时,由于水滴对空气拖带力的变化,而对垂直运动产生的反馈影响,导出了局地积云的运动方程、热力方程和含水量方程,并由此研究在降水过程中云中空气垂直运动、云内外温差和含水量结构的变化。计算结果指出,局地积云在降水过程的影响下,云中空气的垂直运动、云内外温差和含水量都要明显变小,并且很快地由下向上逐渐出现下沉运动,云也由下向上逐渐消散。计算结果与实际观测现象是基本相似的。本文共做了五个不同条件的个例数值计算,并由此分析比较了不同降水强度、不同稳定度、不同云中初始条件和不同云外环境所起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瑞荣 《气象学报》1964,34(1):122-125
在实际观测中,可以看到个体积云降水分布不均匀时,积云往往是向云的非降水方向移动的,亦即降水是在移动方向的后部。本文从理论上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自然,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人工控制积云移动路径问题也将有着一定的意义。 水滴拖带是积云动力机制的一个重要因子。作者对积云降水过程对云结构的影响曾  相似文献   
6.
An experiment is performed to simulate the drag effect of raindrops on the air motion in the atmosphere by means of fine sand particles precipitating through a liquid fluid.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rag effect of the precipitating particles may cause the downward motion in the column where sand particles (or raindrops) precipitate, and produce the updraft around, thus forming a vertical vortex flow pattern around the precipitation area. This effect is also found to be propagating outward, resulting in a multi-vortex flow field. In the stratified fluid, vortexes can be observed at 2 or 3 levels. In the lower layer, the rotating direction of vortexes varies periodically, In addition, the whole flow field induced by the drag effect of precipitating particles is characterized by clear vacillati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can be used to explain the phenomena of multi-layer clouds and multi-belt rainfalll around the severe rai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