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微波辐射计可获取高时间分辨率的大气层结信息,为探索其在短时强降水预报方面的应用潜力,利用微波辐射计仪器获得对流参数特征,提取对短时强降水敏感的对流参数作为预报因子,并利用叠套法建立短时强降水潜势预报。结果表明:液态水路径LWP、SI、LI、CAPE、KOI这5种参数可作为预报因子建立潜势预报,经验证后得出短时强降水的POD、CSI、FAR分别为53.85%、50.01%、12.49%;另外,研究利用LWP的标准偏差在短时强降水发生前明显增大的特征改进预报,POD和CSI分别提升至73.08%、63.33%,FAR虽然增加至17.39%,但增量仅有4.9%。改进后的短时强降水预报效果提升明显,这说明水汽参数LWP在短时强降水预报中有较强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X波段相控阵雷达、S波段双偏振雷达、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毫米波云雷达等多源高时空分辨率新型遥感探测资料,对广州后汛期一次局地强对流过程的大气热力、动力及云物理结构变化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强对流前8小时前,局地LI、CAPE、SI等对流参数就达到并远远超过了短时强降水的阈值;临近降水大气层结仍向不稳定发展,水汽条件向有利的方向发展;(2)午后局地风形成辐合,上升气流加强,近地层出现弱垂直风切变和低空急流脉动,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指示意义;(3) CINRAD/SA-D雷达CR、DBZM HT、TOPS、VIL等变化与强降水和地面大风的发展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同时低层风场观测到阵风锋特征;XPAR-D雷达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可清晰显示对流发展旺盛阶段的ZDR弧、KDP柱、ZDR柱、V型缺口等特征,为判断雷暴云团的发展程度和预警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3.
基于水务部门排水管理中心的内涝灾情信息,运用统计学等研究方法,分析广州市城市内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广州全市内涝点最多的是中心城区天河,最少的是郊区的从化。全年发生内涝次数最多的月份是5、6月,最少的月份是2、12月;全天最容易发生内涝的时间是08:00、13:00和19:00。内涝发生时对应的最大小时雨量主要集中在50~80mm,占55%;过程累计雨量在120mm以上占41.76%。内涝过程的最大小时雨量和累计雨量空间分布和内涝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大致吻合,内涝过程平均小时雨量集中在30~50mm,占61%。从与致涝相关的天气系统来看,主要是东路或者西路冷空气配合中层的线槽及低层切变线的过程;另外副高边缘的摆动加上低层偏南风加大和台风过程也容易致涝。  相似文献   
4.
利用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2008—2019年逐时降水资料,基于4分位、线性统计等方法,对近10年来广州市短时强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的小时雨量和分钟雨量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前35 min内分钟雨量对短时强降水小时雨量的贡献量最大,而0~5 mm雨量等级的降雨频率占比最高;各区短时强降水频率具有明显的月变化,5月各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其次是6、8月,最低是10月;短时强降水存在较强的局地性,从各区汛期期间的降雨频率来看,增城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其次是黄埔区,最低是番禺区;前汛期短时强降水的降雨频率高于后汛期,其中前汛期增城区的降雨频率最高,后汛期则是黄埔区降雨频率高于其他区,而番禺区前、后汛期的降雨频率占比差最小。  相似文献   
5.
2017年5月7日,广州经历了一次罕见的局地特大暴雨事件,刷新了多个雨量历史纪录,造成了严重的国民财产损失。本文利用双偏振雷达、二维雨滴谱仪、微波辐射计和风廓线雷达等多种新型探测资料,分析这次短时暴雨的演变过程和降水特征,并通过大气环境诊断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方法研究其维持机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发生在弱天气系统强迫条件下,大气层结表现为弱对流抑制、低抬升凝结高度、中等对流有效位能、较厚的暖云层,低层受暖湿气流影响但无明显急流。强降水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直接产生的。午夜至凌晨的初始对流主要由偏南暖湿气流与地形相互作用产生,对流单体不断在后部触发并逐渐形成准静止的对流雨带;黎明至早晨,新生对流单体沿着成熟的强降水风暴出流与低层偏南暖湿气流的交界不断激发,后向传播过程更为显著,形成回波列车效应;此后降水以组织化的对流雨带不断南移。此次暴雨过程中的对流云团为典型的低质心降水云团,降水雨滴谱在高湿环境中表现为暖性降水的特征(小雨滴浓度非常高),但同时存在部分大粒子,从而导致更高的降水效率和局地强降水。不断加强的低层偏南暖湿气流对于对流系统的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