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0篇
  免费   882篇
  国内免费   790篇
测绘学   431篇
大气科学   437篇
地球物理   435篇
地质学   1539篇
海洋学   604篇
天文学   66篇
综合类   228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182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53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209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12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228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90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7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家元  张向涛  刘培  罗明  张琴  姚佳利  王绪诚  梁杰 《地球科学》2021,46(10):3690-3706
珠一坳陷深层古近系两套优质生烃层系内发育的储层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但其非均质性强、低孔渗的特点制约了油气勘探,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源-汇”系统,对于寻找富烃优储耦合的有利区意义重大.以构造运动和盆山地貌为基础,结合断陷湖盆以半地堑为基本单元的结构特点,划分了盆地级、半地堑级和区带级的三级“源-汇”系统.盆地级分为外源、内源型两类,可用来宏观分析优质烃源岩分布;半地堑级分为陡坡、缓坡和长轴型3类,对于定性评价储层优劣具有较大意义;区带级分为迁移型、转换型、稳定型3类,为有利区目标评价和井点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迁移型和转换型“源-汇”系统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应作为古近系重点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西辽河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分布规律、变化趋势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2000—2018年西辽河流域11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和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数据集,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探讨了生长季各月NDVI与气象因子的时滞性,以及气象站周围10 km缓冲区内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西辽河流域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均呈上升趋势。NDVI呈上升趋势,植被有所改善,不同植被类型NDVI均呈增加趋势,耕地增加趋势最快,耕地长势受益于农事活动的完善和增进。NDVI空间分布呈现中间低,四周高特点。生长季各月NDVI与降水量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为1个月;仅8月NDVI与前1个月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存在滞后性。不同植被类型NDVI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的相关性密切。耕地ND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好。研究结果可为维护西辽河流域生态系统平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河南省111个气象站1961—2017年均一化前后逐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四季和月的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及其空间分布,以期明确非自然因素对河南省平均气温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17年,均一化前后河南省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上升,均一化后增温速率为0.21℃/10 a,较均一化前偏大0.02;季节之间,均一化前后均以冬季增温速率最大,均一化前后分别为0.36℃/10 a和0.38℃/10 a;月份之间,均一化前后均以2月增温速率最大,分别为0.49℃/10 a和0.51℃/10 a。从各站看,全省有41.4%的站点平均气温变化未受到非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余58.6%的站点受非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对于年平均气温,均一化后有96.4%站点气温显著上升,均一化前为90.1%,增加了6.3%,58.6%的站点中有43.3%的站点气候倾向率被低估、15.3%被高估;对于季节平均气温,均一化后冬春两季均有99.1%的站点平均气温显著上升,均一化前分别为98.2%和92.8%;对于月平均气温,均一化前,12个月中月平均气温增温显著的站点超过50%的月份有2月、3月、4月、10月和12月,均一化后,又增加了个1月;非自然因素对平均气温数据的影响导致了对全省气温变暖速率的低估。  相似文献   
4.
为解决单景遥感图像上航行船只航向的自动提取问题,研究了船只尾迹遥感特征和基于尾迹遥感特征的提取方法。对海上航行船只尾迹的形态特征和统计特征研究表明,湍流尾迹在遥感图像上出现概率高且特征稳定,其图像表现以条带状特征为主。考虑到湍流尾迹的线性特性,采用Randon变换算法进行了可以表征航向的尾迹提取。通过对10幅尾迹图像提取实验,与手工提取的结果相比,航向均方根误差能够达到2.74°。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通过航行船只尾迹信息有效实现单景图像上船只航向的自动提取。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解释榆神矿区矿井涌水量较大的涌(突)水事件,为煤矿防治水奠定基础,分析了近年来区内发生的突水事件及矿井较大涌水情况,提出矿井较大涌水形成机理、红土层水文地质性质、矿井涌水量预测的准确性等疑问,阐述了突破“井田”范围,从区域上研究地下水系统和突水水源,关注延安组、直罗组、安定组、洛河组等砂岩弱富水含水层,从导水裂隙带中寻找突水水源,科学评价各岩(土)层的水文地质条件,采动岩层(含水层)渗透性演化以及探索矿井水害源头预防和区域治理思路等几点思考,提出应该从区域上认识水文地质条件及对煤矿涌(突)水的“贡献”,揭示矿井较大涌水形成机理,进一步加强水文地质补充勘探,准确识别含水层、隔水层及其空间赋存关系,探测大采高、大采面环境下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并提出从区域上识别地下水强径流带和局部富水区的基础上,制定矿井水害防控措施的思路,为榆神矿区煤矿水害防治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基于WRFV3.6.1,利用其8个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2010—2016年华南汛期(4—9月)的6个南风型暖区暴雨个例进行数值模拟与多方案集成试验,并采用基于对象的诊断评估方法(MODE)对模拟结果进行评估。结果发现对于大多数个例,WRF模式都能较好地模拟出暖区暴雨的降水带,对暖区降水带模拟最好的参数化方案是WSM6方案,其次是Lin方案;模拟效果较差的参数化方案为CAM5.1与NSSL 2-mon方案。选取模拟结果较好的个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不同参数化方案得到的动力学特征以及云微物理特征相关变量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模拟降水的差异。在单方案模拟的基础上,开展多方案集成试验,发现多方案集成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模式模拟的不确定性,产生更稳定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而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阻碍着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厘清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作用路径,对提高乡村旅游重游意愿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建省乡村旅游地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研373名乡村旅游者,应用Process宏程序揭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对重游意愿的影响机理和效应.结果显示: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正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旅游者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在乡村旅游地居民不规范行为与重游意愿间起中介作用;旅游者自我效能可调节旅游者风险感知与重游意愿间的负向关系,即旅游者自我效能越高,其缓解风险感知对重游意愿的负向影响力越强.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验模态分解(EMD)、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和完备总体经验模态分解(CEEMD)3种方法对原始基线时间序列进行分解,得到各自时间序列的本征函数模态分量(IMF)、相关系数及周期性强度,进而确定其季节项分量,同时通过比较季节项和原始基线时间序列的叠加功率谱图优选分解方法。结果表明,CEEMD方法对基线时间序列季节项提取和重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模式内部变率是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然而它对于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尚不清楚。因此,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的多模式数据研究了模式内部变率对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排放情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模式内部变率对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影响与外强迫的影响相当,单个模式内部不同成员达到全球平均1.5℃或2℃增温的年份相差2~12年;其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影响极大值出现在欧亚大陆以北洋面、白令海峡周围区域、北美东北部及其与格陵兰岛之间的海域、南半球高纬地区等;低排放情景下模式内部变率的影响大于高排放情景。  相似文献   
10.
In this work,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ri-butyl phosphate( TBP) in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lithium extraction from salt lake brine were discussed in detail. The behavior of N,N-bi-( 2-ethylhexyl) acetamide( N523) during lithium extraction was investigated,and its disadvantages were analyzed in the view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 N523-TBP mixture extraction system was proposed to alleviate or avoid the defects that N523 and TBP met when they were used separately. The optimal composition of this mixture extraction system was determined to be 20% N523-30% TBP-50% kerosene.The effects of brine acidity,Fe/Li molarity ratio,phase ratio and chloride ion concentration on lithium extraction efficiency were discussed. The operation conditions in single-stage extraction were optimized as brine acidity = 0. 05 mol/L,Fe/Li molarity ratio = 1. 3,and phase ratio = 2.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chloride ions in brine was beneficial for the extraction of lithium. The structure of the extracted complex was proposed as( LiFeCl_4·n N523·m TBP)·( 2-n) N523·( 2-m) TBP( m + n = 2) by chemical analysis and slope-fitting methods. The extraction thermodynamic functions were calculated preliminarily,an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extraction process was an exothermic( ΔH 0) and spontaneous( ΔG 0) reaction,and the degree of disorder increased( ΔS 0) during the extraction process. This work will give some guidance to the lithium industry of Qinghai in both the fundamental theor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