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针对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样本,应用海河流域加密自动站降水资料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CWF)降水预报资料,利用滑动相关分析方法建立重组预报序列,基于加密自动站24 h累积降水量及重组24 h降水预报序列的Gamma累积概率分布曲线,采用预报—实况概率匹配方法建立1~3日的短期订正模型并进行试报检验。结果表明:欧洲中心数值模式对于海河流域东北冷涡降水的预报较实况偏慢;概率匹配法主要通过订正降水量级来改善预报结果,订正后降水预报对于小雨、大雨、暴雨预报的TS(Threat Score)评分技巧均有提升,尤其对于大雨和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订正后预报量级及预报落区大小均与实况更加接近,订正效果显著。东北冷涡降水对流性强,模式预报能力弱,而订正后预报能有效提高此类强降水的预报技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智协飞  田笑  朱丹  宋斌  侯美夷 《大气科学》2017,41(5):999-1009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客观判定和追踪方法,研究了1948~2013年欧亚地区冬季温带反气旋的年代际气候变化的活动特征。结果发现,反气旋的高频分布区也是反气旋气候变化最大的区域,其中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最活跃。反气旋的频数和强度既有长期趋势也有年代际变化。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反气旋频数具有2~6年和16~30年周期,且具有变频特征。EOF分解发现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的反气旋频数分布均在较高纬度和较低纬度地区呈现显著相反的偶子极态分布形式。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基本可以体现欧亚大陆反气旋强度的变化。反气旋分布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可以用对流层低层经向温度梯度表示的斜压锋的位置和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来解释,但斜压锋对欧亚反气旋的影响具有区域性。蒙古高原的反气旋在1960~1975年50°N以北较多,1990~2005年50°N以南较多的偶极子态变化与80°~12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自55°N南移到45°N有密切关系,30°~80°E区域的斜压锋纬度位置变化不能单独解释伊朗高原反气旋偶极子态年代际变化。自21世纪00年代中期斜压锋偏强对反气旋强度偏强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欧亚冬季温带反气旋活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笑  智协飞 《气象学报》2016,74(6):850-859
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通过判定和追踪温带反气旋的客观方法统计分析了1948-2013年欧亚地区冬季温带反气旋的生成、消亡、移动、生命史、强度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反气旋的主要源地位于蒙古高原、伊朗及其周边地区、地中海沿岸、中西伯利亚、波罗的海西北部、俄罗斯东北部等地,其中,蒙古高原和伊朗等地也是强反气旋最主要的源地。反气旋活动的大值分布区和反气旋生成的大值中心分布十分相似,主要活跃区对应低空平均经向温度梯度大值区和高空脊前。除源于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亚东北部的强、弱反气旋的移动距离差别不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反气旋移动距离与强度有密切关系。持续1-2 d的反气旋占总数的44.2%,而只有3.2%的反气旋生命史超过一周,且强反气旋比弱反气旋更易持续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4.
田笑  余文韬  从靖  周红梅 《干旱气象》2022,40(1):135-145
基于ECWMF模式预报数据对2018年3—11月降水和2 m温度进行统计降尺度,利用先频率匹配法、再阈值法对插值后的降水订正,利用Kalman滤波型的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法对插值后的温度订正,最终获得逐小时降水量和温度的预报。结果表明:(1)对于晴雨预报准确率,绝大多数预报时效频率匹配法和阈值法均对其有明显提高,前者最大改进幅度可达20%以上。对于相对误差,阈值法对空报现象有较显著改进。对于1 h降雨量大于等于20 mm的短时强降水,频率匹配法订正后的TS评分有明显提高。对2018年"安比"台风事件,除具有以上改进效果外,频率匹配法提高了降水主体形态和量级的预报水平,阈值法对空报站订正正确。(2)对于温度的ECWMF模式预报检验,几乎在任何预报时效内都是3月的绝对误差最大。通过Kalman滤波型的递减平均统计降尺度法后,各月的绝对误差都有不同程度减小。总体上,订正后的绝对误差曲线仍具有订正前的周期性波动,波峰、波谷位置也与订正前基本一致,且绝对误差越大,订正幅度越大。个例分析也表明订正后保留了温度预报空间分布的准确性,且绝对误差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客观判定和追踪反气旋的方法统计分析了1948~2013年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的时空分布、周期和生命史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北半球冬季温带反气旋主要活动在东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美落基山脉东部和加拿大、美国东部、欧洲、亚洲中部和东亚地区。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气旋的生成区分布较分散,于大洋西部生成,在中、东部达到成熟期,最后主要在大洋东部和大陆西岸消亡。大西洋上反气旋消亡区域的大值区从大西洋中部到欧洲西海岸呈西南—东北带状分布,而太平洋上的反气旋消亡区域的两个大值区独立分布。大陆上反气旋多生成于较高纬度和极地地区,主要向东、向东南方移动。北半球各区域反气旋数均具有显著的2~3年周期变化特征,欧亚地区则具有显著的16~18年周期的年代际变化特征。除了欧亚大陆,其他三个区域的反气旋偏强时,其运动轨迹偏北。北美地区反气旋越强,其运动的纬度范围越大;而欧亚大陆反气旋越强,其运动的纬度范围越小。生命史越长的反气旋数比例越少,只有不到10%的反气旋生命史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