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30篇 |
国内免费 | 1925篇 |
完全免费 | 5610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116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225篇 |
2019年 | 346篇 |
2018年 | 455篇 |
2017年 | 410篇 |
2016年 | 401篇 |
2015年 | 645篇 |
2014年 | 743篇 |
2013年 | 815篇 |
2012年 | 971篇 |
2011年 | 823篇 |
2010年 | 637篇 |
2009年 | 678篇 |
2008年 | 386篇 |
2007年 | 612篇 |
2006年 | 582篇 |
2005年 | 185篇 |
2004年 | 162篇 |
2003年 | 131篇 |
2002年 | 119篇 |
2001年 | 125篇 |
2000年 | 76篇 |
1999年 | 83篇 |
1998年 | 79篇 |
1997年 | 170篇 |
1996年 | 177篇 |
1995年 | 175篇 |
1994年 | 186篇 |
1993年 | 157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77篇 |
1990年 | 87篇 |
1989年 | 74篇 |
1988年 | 67篇 |
1987年 | 61篇 |
1986年 | 43篇 |
1985年 | 47篇 |
1984年 | 31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7篇 |
1980年 | 9篇 |
1979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2.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1951~2004年中国740站逐日温度资料,对中国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寒潮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冬季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冬季风强度与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正相关。秋冬季节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寒潮频次呈显著的负相关。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使得冬季中国地表温度持续升高,而温度的这种变化与中国寒潮频次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的减少均有密切的联系。西伯利亚高压和冬季风强度的减弱,西伯利亚上空低层冷堆温度和中国地表温度的显著升高是中国寒潮及其相伴随大风频次减少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择了1998年、2003年和2005年夏季我国东部雨带位置变化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研究表明:夏季我国东部暴雨带位置的变动,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的调节。当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南撤东退)时,暴雨带向北(向南)移动。在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持续时期,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高温酷暑天气。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是由于欧亚大陆上空存在静止Rossby波列,波的能量沿着高空副热带急流向东传播到我国沿海海岸(115°~130°E)时,在该地区激发出一个长波脊。这个长波脊的建立,使得副热带高压和对流层上部的青藏高压都朝长波脊方向伸展,表现为“相向”而行。而当在沿海海岸上空激发出一个长波槽时,副热带高压南撤东退而青藏高压退回到高原上空。当夏季沿海海岸上空的长波脊持续维持时,长江中下游会出现持久的高温酷暑天气。根据夏季天气预报的经验,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发布的预报对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北跳有较好的可预报性。 相似文献
5.
主要综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自主开发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Nested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ing System)的历史发展与应用情况。模式发展伊始为欧拉污染物输送实用模型,利用其研究东亚硫氧化物的跨国输送问题,得出中国对于周边国家的输送量不大的结论;在系统中嵌入适合东亚的起沙机制模块,用来模拟沙尘发生、输送及沉降等过程,估算亚洲大陆沙尘气溶胶对海洋地区的输送与沉降通量,为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基础数据;利用该系统研究沙尘及其土壤粒子对酸雨的中和作用,发现沙尘输送对东亚酸雨的分布影响很大;发展城市尺度高分辨率气象和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使模式水平分辨率达到500 m,并应用于台北高浓度臭氧和PM10的模拟;研究和集成区域及城市尺度大气污染预报理论和模拟技术,研制成目前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以探讨不同尺度各种污染(如沙尘暴、城市光化学烟雾、酸雨、高浓度悬浮颗粒物等)的变化规律。在模式系统中初步建立资料同化模块,开展大气化学成分及沙尘输送模拟的资料同化研究。系统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郑州等城市环境监测中心实施空气质量的实时预报。未来,系统将集成到全球环境大气输送模式(GEATM),以实现从城市群到全球具有双向耦合功能的模式系统。 相似文献
6.
2008年1月10日至2月初,我国发生了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主要特征为灾害范围广、灾害强度大、连续低温时间长、雨雪持续时间长、冰冻日数多和灾害损失严重.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此类事件的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作者从气候角度分析了这次灾害的可能成因.分析表明,2007年8月发生至今的拉尼娜事件发展非常迅速,其所造成的大气环流异常是导致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在1月,乌拉尔山地区位势高度场异常偏高、中亚至蒙古国西部直到俄罗斯远东地区位势高度场偏低的环流异常持续时间很长,非常有利于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有利于大量暖湿空气向我国输送,并决定了低温暴雪冻雨灾害发生的区域;青藏高原南缘的南支槽异常稳定活跃,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地区的强降雪天气提供了更加充足的水汽来源.分析还表明,1月中旬以来,湖南、贵州等地逆温层不断加强并长时间维持是上述地区大范围冻雨持续出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我国旱涝灾害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表明从1976年之后迄今我国华北地区发生持续干旱,严重影响了此地区的水资源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长江、淮河流域夏季季风降水明显增加,洪涝灾害频繁发生。作者还从东亚气候系统的年代际变化系统地分析了发生在我国旱涝气候灾害年代际变化的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迄今,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并出现“类似于厄尔尼诺(El Ni~no)型”分布的年代际海温距平。这不仅引起了东亚和西太平洋上空EAP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的年代际变化,使得从1976年之后迄今东亚夏季风变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偏西,而且引起了热带Walker环流的变化;并且,由于热带Walker环流的年代际变化,引起了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北非上空下沉气流的加强,从而使得萨赫勒及以东地区上空反气旋环流异常增强,并由于遥相关波列的传播,从而导致我国华南上空反气旋环流距平的增强;此外,中高纬度欧亚型遥相关环流异常分布也发生了年代际变化,使得1976年之后我国华北地区上空出现反气旋环流异常。这些使得到达华北的偏南季风气流减弱和长江、淮河流域水汽输送的辐合,从而导致了我国旱涝的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还表明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迄今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天数增多,深度加深,以及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地气温差增大,这些有利于长江和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增多,而不利于华北地区夏季降水。 相似文献
8.
回顾了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极端降水事件变化观测研究的主要进展,结合全球变化的特点,重点讨论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特征。指出:最近50多年,我国降水强度普遍趋于增加,降水日数除西北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显著减少。极端降水与总降水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很密切,西北西部、长江及长江以南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趋于频繁,华北地区虽然极端降水事件频数明显减少,但极端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例仍有所增加。连阴雨产生的年降水量在华北、东北东部和西南东部地区明显减小,在青藏高原东部和一些东南沿海地区则增加。降水日数和微量降水日数减少是近年来我国干旱化趋势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东亚地区降水数值模拟中水平分辨率和地形的作用,使用RegCM2区域气候模式,采用不同的模式分辨率和地形,对东亚降水进行对比模拟试验。结果表明,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效果取决于模式的水平分辨率,模式分辨率越高,模拟的效果越好。使用实际地形的模拟效果好于使用平滑地形的。但同时,使用较高分辨率的平滑地形的模拟,效果好于使用次高分辨率的实际地形的模拟。这表明在东亚地区降水模拟中,分辨率与地形相比,起着至少同样重要的作用。结果指出,对东亚地区降水的模拟而言,使用60 km及以上分辨率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61~2000年全国610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和暴雨定义,分析我国近40年暴雨发生频率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夏季暴雨多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华南、四川中东部、黄淮地区和华北东部,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各地区暴雨的年代际变化有一定差异。分析结果还表明,我国东部季风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90年代江淮流域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明显增大。作者还初步讨论了夏季暴雨发生频率年代际变化的气候背景,指出:70年代末开始的华北暴雨减少可能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变化有关,而90年代长江以南暴雨增多则可能与热带西太平洋偏东方向热对流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