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490篇 |
国内免费 | 743篇 |
完全免费 | 8891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2212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36篇 |
2020年 | 262篇 |
2019年 | 371篇 |
2018年 | 641篇 |
2017年 | 495篇 |
2016年 | 564篇 |
2015年 | 1041篇 |
2014年 | 1179篇 |
2013年 | 1559篇 |
2012年 | 1428篇 |
2011年 | 1291篇 |
2010年 | 967篇 |
2009年 | 1128篇 |
2008年 | 749篇 |
2007年 | 1013篇 |
2006年 | 872篇 |
2005年 | 587篇 |
2004年 | 495篇 |
2003年 | 457篇 |
2002年 | 445篇 |
2001年 | 430篇 |
2000年 | 376篇 |
1999年 | 357篇 |
1998年 | 369篇 |
1997年 | 346篇 |
1996年 | 382篇 |
1995年 | 312篇 |
1994年 | 329篇 |
1993年 | 378篇 |
1992年 | 388篇 |
1991年 | 315篇 |
1990年 | 262篇 |
1989年 | 227篇 |
1988年 | 211篇 |
1987年 | 195篇 |
1986年 | 183篇 |
1985年 | 138篇 |
1984年 | 108篇 |
1983年 | 95篇 |
1982年 | 95篇 |
1981年 | 63篇 |
1980年 | 63篇 |
1979年 | 65篇 |
1978年 | 55篇 |
1977年 | 56篇 |
1976年 | 33篇 |
1975年 | 39篇 |
1974年 | 41篇 |
1973年 | 28篇 |
1972年 | 27篇 |
1971年 | 28篇 |
1970年 | 30篇 |
1969年 | 15篇 |
1968年 | 15篇 |
1967年 | 13篇 |
1966年 | 6篇 |
1965年 | 28篇 |
1964年 | 31篇 |
1963年 | 23篇 |
1962年 | 32篇 |
1961年 | 10篇 |
1960年 | 14篇 |
1959年 | 17篇 |
1958年 | 35篇 |
1957年 | 25篇 |
1956年 | 23篇 |
1955年 | 18篇 |
1954年 | 32篇 |
1953年 | 11篇 |
1952年 | 9篇 |
1951年 | 24篇 |
1950年 | 16篇 |
1949年 | 12篇 |
194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完整的原始方程出发,在导出精确形式的湿位涡方程的基础上,证得绝热无摩擦的饱和湿空气具有湿位涡守恒的特性。并由此去研究湿斜压过程中涡旋垂直涡度的发展。结果表明,在湿等熵坐标中,涡旋的发展与对流稳定度的减少,等熵面上的辐合和潜热的释放有关。由于等熵位涡分析的应用受等熵面倾斜的限制,又进而发展了Z坐标及P坐标中的倾斜涡度发展理论。指出无论是湿对称不稳定或对流不稳定大气,还是湿对称稳定或对流稳定大气,除对流稳定度的影响外,风的垂直切变的增加或水平湿斜压的增加均能因湿等熵面的倾斜而引起垂直涡度的增长。湿等熵面的倾斜越大,这种由干湿斜压性加强所引起的涡旋发展更激烈。在梅雨锋附近及其南侧暖湿区的北端,湿等熵面十分陡立,是涡旋发展及暴雨发生的重要地区。对1991年6月12—15日江淮流域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分析表明,湿位涡分析,尤其是等压面上湿位涡量MPV1和MPV2的分析不仅在中高纬有效,在低纬度及低对流层也十分有效,是暴雨诊断和预报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气候变化与全球变化有相当的一致性,但也存在明显差别。在全球变暖背景下,近100 a来中国年平均地表气温明显增加,升温幅度比同期全球平均值略高。近100 a和近50 a的降水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1956年以来出现了微弱增加的趋势。近50 a来中国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研究表明,中国的CO2年排放量呈不断增加趋势,温室气体正辐射强迫的总和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对21世纪气候变化趋势做出的预测表明:未来20~100 a,中国地表气温增加明显,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本世纪中国年平均气温、年总降水量的气候趋势。指出,20世纪中国西北、东北、华北明显变暖;降水趋势值不大,但以负趋势为主。20世纪80年代中国降水、气温的区域特征明显:华北暖干、西南冷干、东北暖略偏湿、长江中下游冷湿。此外,还研究了20世纪4个年代际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差异。指出,在数十年尺度的暖背景下,中国的华北、长江下游等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比冷背景),东北降水偏多。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增暖主要发生在西北、东北;黄河以南的增温还达不到40年代的程度。相应的降水特征:除了黄河以南及江淮流域降水比40年代多以外,其它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少。 相似文献
4.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于2007年2月2日发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明确指出,近100 a(1906-2005年)地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74℃,近50 a的线性增温速率为0.13℃/10 a,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2006年。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报告认为人类活动是近50 a全球气候系统变暖的主要原因。 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最权威、最全面的认识,代表了目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认识水平,是国际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十五"攻关课题有关中国温度变化研究的若干进展.在资料质量控制和序列非均一性检验及订正的基础上,更新了中国地面近50年、100年和1 000年气温序列.研究表明,不论是近54年还是近100年全国年平均地面气温升高趋势一般比原来分析结果表明的要强,分别达到0.25℃/10 a和0.08℃/10 a.中国现代增暖最明显的地区包括东北、华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北部,最显著的季节在冬季和春季.近50多年中国近地面气候变暖主要是平均最低气温明显上升的结果,全国范围内极端最低气温也显著升高,而极端最高气温升高不多.中国与温度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强度和频率一般呈降低趋势或稳定态势.研究发现,城市化因素对中国地面平均气温记录具有显著影响,但在现有的全国和区域平均温度变化分析中一般没有考虑,因此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给予密切关注.在增温明显的华北地区,1961~2000年间城市化引起的年平均气温增加值达到0.44℃,占全部增温的38%,城市化引起的增温速率为0.11℃/10 a.中国其他地区的增温趋势中也或多或少反映出增强的城市热岛效应影响.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中国对流层中下层温度变化趋势不明显,仅为0.05℃/10 a,比地面气温变化小一个量级;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年平均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17℃/10 a和-0.22℃/10 a;整个对流层平均温度呈微弱下降趋势.中国对流层温度与地面气温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趋于减小.近千年来中国地面气温变化史上可能确存在"中世纪温暖期"和"小冰期"等特征性气候阶段,但"中世纪温暖期"的温暖程度似乎没有过去认为的那样明显.从全国范围看,11世纪末和13世纪中的温暖程度可能均超过了20世纪30~40年代暖期,表明20世纪的增暖可能并非史无前例.中国20世纪气候增暖的原因目前还不能给出明确回答.一些迹象表明,人类活动可能已经对中国的地面气温变化产生了影响,但太阳活动及气候系统内部的低频振动对现代气候变暖可能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该文根据气温观测,并利用敦德及古里雅冰芯资料及有关史料、树木年轮资料,得到了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台湾、华中、西南、西北、新疆、西藏10个区1880~1996年的年平均气温序列.然后根据每个区的面积加权平均得到代表中国的气温序列.根据这个序列,1880~1996年增温为0.44℃/100a,显著高于过去对中国气候变暖的估计值0.09℃/100a.这主要是因为新计算的中国气温包括了我国西部地区,而那里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气温显著偏低.另外本世纪90年代的迅速增暖也加强了这个趋势. 相似文献
7.
8.
自1958年以来,中国一直重视人工消雾试验和雾的物理学研究。文中总结了40余年来中国在 人工消雾、雾的物理化学特性、雾生消物理过程研究等方面的成就,介绍了 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紧密关系及雾数值模式研究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果。 雾是贴地层空气中悬浮着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见距离降到1 km以内的天气现象 。它不仅对水陆空交通有不利影响,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也带来了严重危害。 纯净 雾水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云南省南部的雾对生产高质量的茶叶及发展橡胶林十分有利。对 一些干旱地区还可“雾中取水”。近些年来发现,雾与生态环境关系密切,研究雾可为保护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文中分析了南亚季风水汽输送关键区“大三角扇型”区域特征 ,即该区域以高原地区为顶端 ,南海季风与印度季风涉及的低纬活动源区为“底边”构成了类似“大三角扇型”的南亚季风水循环相关影响域 ,此“大三角扇型”水汽输送特征分布描述了副热带高压环流以及中纬度扰动等亚洲季风系统成员的总体动力影响效应 ;反映了该区域南半球跨赤道气流 ,赤道西太平洋季风槽及季风活动等水份循环特征。表现了东亚海陆热力强迫、青藏高原非绝热效应、海洋“暖池”及异常孟加拉湾对流活动等诸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 ,大三角区域热源强信号源 (高原地 气与孟加拉湾、菲律宾、南海等海 气过程 )区域的水份循环时空演变、遥相关特征及其对亚洲季风爆发的综合影响等均是认识中国及东亚旱、涝异常成因的重要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1954、1959、1961等三年7月江淮流域持久性严重旱涝的夭气现象,分析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环流的特征。 分析指出,在江淮流域持久性干旱时期,在中纬度500毫巴的高度场表现有一定的流型。高度距平的分布也有一定的型式。在副热带地区流型也有一定的特点。不论在中纬度和副热带地区流型的稳定度均甚大。 在江淮流域大水时期,表现在该年大气环流上季节变化推迟一个月,而且在大水持续期间,环流型式的稳定度也很显著。 最后,用简单的两层模式,计算了1954和1959年7月北半球加热场的分布,并将计算结果和多年平均情形比较,发现两者的偏差甚大。例如1959年7月加热场的分布和平均情况完全相反,在1954年7月加热场的分布却和多年平均的6月份情况相近。加热场的分布和该两月稳定的长波型式很相配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