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0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94篇
大气科学   620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30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及其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37°E剖面不同深度的海温资料进行了比较细致的整理和分析,发现热带西太平洋海温敏感区(约在6°N,125~150m处)的海温(WSST)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反位相变化关系.在对赤道太平洋海、气运动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简单的二维海气耦合模式.用此模式模拟出在赤道太平洋中存在一类似于大气中Walker环流的赤道太平洋环流,其强弱变化造成了赤道太平洋海温的东西振荡.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青藏高原地表热状况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引起了国内外气象学者的极大兴趣。为进一步弄清当地地表热状况及其对大气的加热作用,现以1979年5—8月青藏高原气象科学实验期间所得的高原西部狮泉河地区的观测资料,用经典的计算方法,求得了地表热量平衡的各个分量,进而讨论了当地夏季地表向大气输送的总热量。  相似文献   
4.
半拉格朗日、半隐式欧拉方程组大气数值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一个具有较高时间积分效率的三维弹性大气数值模式。其中,控制方程为能够描述大气非静力及可压缩性的欧拉方程组,时间积分采用了高效率的“半拉格朗日、半隐式”方案。通过引用一个简化的“云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针对大气中深厚湿对流过程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模式能够对该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和复杂现象进行有效地模拟。试验结果还表明,动力学框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能够实现高效率的时间积分,它还具有较好的频散特性,保证了空间计算的精度,从而完好地描述了风暴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台湾地震与大陆旱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近80年台湾、大陆和环西太平洋的地震资料,简要分析了地震场与我国东部旱涝分布的关系。台湾强震加上华北或蒙古两年内亦有强震是江淮干旱、华北涝的条件;单有台湾强震是江南旱的前兆;台湾弱震年的第一年加上长江中下游有4.5级以上地震发生是长江大涝的条件。对此统计结果从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热交换的观点,提出了一个初步解释。  相似文献   
6.
青藏高原气象学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分高原天气学、高原气候学、高原及邻近地区的大气环流、以及高原数值预报和模拟四方面简要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兼及国外)青藏高原气象学的主要进展,也提出今后研究中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理想解析流场及FGGEⅢ_b实况资料,对假谱诊断模式进行了检验,並与二价和四阶差分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对于次天气尺度的诊断分析而言,在给定格距条件下,假谱分析方法最好,四阶精度差分法次之,而通常用的中央差效果较差。因此假谱诊断模式对短波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精度,更适合于次天气尺度系统的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1982年8月—1983年7月青藏高原热源科学考察期间,甘孜考察站1983年夏季各深度的土壤热通量实测资料,得到了较为准确的确定地表面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并对土壤热通量的几种常用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进而讨论了土壤热通量时空变化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9.
1983年夏季青藏高原地区的地面和大气加热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本文利用1982年8月—1983年7月在青藏高原所取得的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计算和分析了高原主体78个站夏季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结果表明:1983年夏季,高原地区地面加热场为较强的热源,高原主体的最大加热中心在东南部,林芝和甘孜各有一个地面热源中心;地面加热场强度最大值在6月和7月出现。4—9月高原主体为大气热源,最大热源中心位于高原东部和中部,最大热源强度在7月出现。在大气总加热中,高原东部以降水潜热为主,高原中部、西部和南部则以地面有效辐射为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1982年5月至1983年1月兰州的大气冰核观测结果,並分析了大气冰核浓度和其它气象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