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4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A type of authigenic pyrites that fully fill or semi-fill the rock fractures of drillholes with gas hydrate anomalies are found in the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this type of pyrite is known as “fracture-filling” pyrite. The occurrence of “fracture-filling” pyrite has a certain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the hydrate found in this region, and the pyrite is gener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hydrate layer or the hydrate anomaly layer. The morphology, trace elements, rare earth elements, and sulfur isotope analyses of samples from drillhole DK-6 indicate that the “fracture-filling” pyrites are dominated by cubic ones mainly aligned in a step-like fashion along the surfaces of rock fractures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a circular structure, lower Co/Ni and Sr/Ba, lower ΣREE, higher LREE, significant Eu negative anomalies, and Δ34SCDT positive bias. In terms of the pyrites’ unique crystal morphology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the hydrate layers or abnormal layers,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accumulation system of the gas hydrate in the Qilian Mountain permafrost. As climate chan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affect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gas hydrate, formation of fracture-filling pyrites is most likely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econdary change of the metastable gas hydrate under the regional climate warming. The distribution intensity of these pyrites indicates that when the gas hydrate stability zone (GHSZ) is narrowing, the hydrate decomposition at the bottom of the GHSZ is stronger than that at the top of the GHSZ, whereas the hydrate decomposition within the GHSZ is relatively weak. Thus, the zone between the shallowest and the deepest distribution of the fracture-filling pyrite recorded the largest possible original GHSZ.  相似文献   
2.
惠春  潘华  郭星  李金臣  郎从 《地震学报》2018,40(2):241-253
在我国大陆广泛搜集到的45个地震序列的基础上,首先利用最大似然估计法计算出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的变异系数值,然后与其对应的断层源参数作相关性分析,并对具有不同样本量地震序列中的变异系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计算得到一个通用的变异系数值(αc=0.3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变异系数值与断层的长度和滑移速率呈负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通用变异系数值(αc=0.37)的应用进行了分析,通过对αc进行一倍标准差运算得到3个变异系数值(0.21,0.37,0.53),分别适用于特征性具有明显差异的活动断层.   相似文献   
3.
滨海电厂温排水停止排放以及季节更替、寒潮来袭等现象会引起海水温度降低,从而对鱼类等变温生物产生冷冲击效应。本研究通过模拟水温骤降情形,以孵化率、死亡率、畸形率等为指标,探讨了温度骤降对大黄鱼早期发育阶段(鱼卵和仔鱼)的冷冲击作用。研究发现,大黄鱼仔鱼(3日龄)对温度骤降的敏感性略高于鱼卵。在大黄鱼鱼卵和仔鱼的适温范围内,当水温由22 ℃骤降至19 ℃或16 ℃时,鱼卵的孵化率和死亡率无明显变化,而胚胎发育和仔鱼的生长发育均减缓,仔鱼的死亡率提高;水温超出适温范围,由22 ℃骤降至13 ℃或10 ℃时,对鱼卵和仔鱼造成致命的冷冲击伤害,48 h累积死亡率分别为84.6%~100%和72.1%~98.2%。由此推测:当水温骤降超出适温范围后,大黄鱼的早期发育阶段遭受致命的冷冲击伤害,从而影响种群补充和年龄结构。  相似文献   
4.
李亮  潘蓉  骆鹏  路雨 《震灾防御技术》2021,16(2):398-403
我国是目前世界在建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总装机容量世界第三,是名副其实的核大国,核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包括核电厂在内的重大工程建设高度重视自然灾害防御设计。日本311地震海啸引起福岛核事故后,核电厂设计中增强了对超设计基准自然灾害的考虑。本文对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核电厂设计中需考虑的自然灾害及国内外核电厂关于防御自然灾害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我国核电厂防御自然灾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秘鲁中部莫罗科查地区在板块俯冲引发的中新世构造-岩浆-热液作用下,形成了斑岩型、矽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等多种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化.文章选取该地区超大型特罗莫克铜钼矿床为典型矿床实例,通过岩石学、岩相学和年代学系统研究,深入剖析矿床的蚀变类型和矿化地质特征,并结合区域岩浆-热液作用过程,总结其区域成矿特点,以期为该区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作为典型的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特罗莫克铜钼矿的成矿期花岗闪长岩、长石斑岩、石英斑岩及英安斑岩等多期岩体在9.4~7.3 Ma之间相继侵位,并伴随形成多种蚀变矿化,其中铜钼矿化主要形成于8.0~7.8 Ma.矿区主要发育钾硅酸盐化、绢英岩化、绿泥石化、黏土化、矽卡岩化、角岩化等典型的斑岩矿床蚀变特征,而矽卡岩中发育透闪石-阳起石、蛇纹石-滑石等多种钙质和镁质矽卡岩矿物.铜钼矿化以浸染状、细脉状、网脉状、块状等形式产出,且矿化自中心向外围,依次具有铜-钼→铅-锌→铅-银的元素分带.结合莫罗科查区域主要发育的3个持续了3.5~0.3 Ma的中新世岩浆热液中心(北侧Codiciada杂岩体、中部Toromocho岩体和西部Ticlio斑岩),以及与之相关的蚀变和矿化特征,笔者认为,围绕岩浆热液中心,区域成矿呈现中心斑岩-矽卡岩型、外围浅成低温热液脉型多金属矿化的分布规律,矿化整体呈现自中心向外围的铜—铜锌—铅锌银规律性分带特征,该类"多中心式"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的蚀变-矿化规律应在未来区域矿产勘查工作中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6.
张红涛 《探矿工程》2021,48(6):113-117
太原万达广场A2区商住楼基坑工程部分区域为粗砂砾石地层,基坑隔水帷幕中深层搅拌桩无法有效使用。提出了在粗砂砾石地层采用高压旋喷桩隔水帷幕的施工技术方案,采用双套管锚杆钻机引孔、单管高压喷射工艺进行施工,成功实施了这一工程。经检查,喷射注浆体相互咬合良好,有效桩径内水泥含量均匀无夹块现象,隔水帷幕止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1989年美国Mw6.9级Loma Prieta地震、1993年日本Ms7.8级Kushiro-Oki地震、1994年日本Mw8.2级Hokkaido Toho-Oki地震、1995年日本Ms7.2级阪神地震、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1999年土耳其Mw7.4级Kocaeli地震、2001年美国Mw6.8级Nisqually地震以及2011年Mw9.0级东日本地震中场地抗液化工程措施的成功案例,初步分析了各种抗液化工程措施的有效性与优劣性,可以给出如下工程场地抗液化处理的经验:(1)对于易液化的沿海及填海造陆场地,采用适宜的抗液化工程措施应成为地基处理不可缺少的环节;(2)应基于场地条件、经济条件及环境要求,综合考虑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的选择;(3)挤密砂桩法和碎石桩法运用广泛、技术成熟且比较经济,宜优先选择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及以下地区的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4)强夯法使用机具简单、费用低廉,适宜选择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Ⅷ度及以下地区大面积场地的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5)注浆法、深层搅拌法、旋喷法作为抗震设防烈度Ⅸ度及以下地区的场地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是有效的;(6)多种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联合使用的处理效果往往优于单一措施单独使用的处理效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宜选择多种抗液化地基处理措施联合使用,以期达到更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荆旭 《震灾防御技术》2017,12(2):266-275
本文概述了一维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等效线性化方法评价结果不确定性研究的进展,比较了中美两国核设施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中参数不确定性的处理方法。基于实测数据,令参数随机变化,建立土层剖面模型,采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分析了土层动力特性、剪切波速、基岩地震动输入界面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剪切波速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影响最大,主要表现为加速度反应谱平台段的延长。对比参数随机变化模型和最佳估计模型的计算结果可知,随机振动理论反映了土层对基岩地震动的影响,将随机模型分析结果的中值加减1倍标准差基本可以包络最佳估计模型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9.
强震复发概率模型中的参数不确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星  潘华 《地震学报》2016,38(2):298-306
在强震发生概率计算过程中, 往往只考虑参数的随机不确定性, 却很少考虑参数的认知不确定性. 本文以布朗过程时间(BPT)模型为例, 利用贝叶斯估计法定量分析了强震平均复发间隔的认知不确定性; 研究了在强震发生概率计算过程中如何考虑这种认知不确定性. 结果表明: 采用不同的强震复发间隔参数估计方法, 所得的参数认知不确定性存在明显差异; 在计算强震发生概率时, 是否考虑参数认知不确定性所得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0.
首先回顾了地震概率安全评价(Seismic 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SPSA)方法的发展历史及应用现状;然后基于SPSA的要素,研究了SPSA方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重点是地震易损性分析,并根据SPSA的任务描述SPSA流程,主要探讨电厂走访和继电器评价的方法;最后结合我国概率安全评价(Probability Safety Assessment,PSA)的研究进展、SPSA的基础等实际状况,提出适合我国的SPSA实施路线的建议,以保障核电站地震情况下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