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RegCM3模式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使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利用ECMWF的ERA40再分析资料,对东亚地区进行了长达15年(1987-2001年)时间的数值积分试验,重点分析了模式对青藏高原及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气温和降水的模拟。结果表明,RegCM3模式具有模拟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当代降水和气温主要分布特征的能力,尤其在观测站点稀少地区可提供局地降水和气温分布的较可靠信息。模式较好地模拟了青藏铁路沿线地区的降水,特别是气温的年变化趋势,同时也较好地模拟了这一地区气温的年际变化,但对该区降水年际变化的模拟能力则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3.
从短期气候预测关注的外强迫信号角度出发,回顾了国内外在海温异常对东亚夏季风和我国汛期降水影响机理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热带太平洋ENSO循环、热带印度洋全区一致型海温模态、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偶极子、南印度洋偶极子和北大西洋海温三极子模态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的影响。从研究成果在短期气候预测业务中应用的角度,重点关注海温异常和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以及我国汛期降水多雨带位置的关系,总结了海温异常作为外强迫信号对我国汛期降水预测的指示意义以及汛期降水预测的难度。最后指出气候预测业务对东亚夏季风影响的机理研究和动力气候模式发展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On the role of resolution and topography in the simulation of East Asia precipitation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Xuejie Gao Ying Xu Zongci Zhao J. S. Pal F. Giorgi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2006,86(1-4):173-185
Summary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role that horizontal resolution plays in the simulation of East Asia precipitation. Two
sets of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performed using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RegCM2) nested in one-way mode within the CSIRO
global coupled atmosphere-ocean model. In the first set we use the actual RegCM2 topography at the selected model resolutions,
which are 45, 60, 90, 120, 180, 240 and 360 km. In the second set of the experiments, the same coarse CSIRO model topography
is used in all simulations using the different resolutions of the first se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precipitation improves as the horizontal resolution is increased. Moreover, it is shown that the simulations using
a higher resolution along with the coarse CSIRO topography perform better than the simulations using a coarser model resolution
with corresponding model topography. This suggests that over East Asia adequate spatial resolution to resolve the physical
and dynamical process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opography. Lastl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model resolutions of 60 km or
higher are needed to accurately simulate the distribution of precipitation over China and East Asia. 相似文献
5.
利用1951-2007年2-5月我国546个站逐日平均气温和24 h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南方早稻区代表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定义了全国统一的低温连阴雨标准和早稻区低温冷害标准,并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给出了1951-2007年2-5月我国低温连阴雨和低温冷害的时空变化特征.57年中,2-5月低温连阴雨平均日数以四川盆地、贵州、江南西部和华南最多.2-5月,低温连阴雨日数呈现由长江以南向黄河流域逐渐增加且范围扩大的特征.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20世纪50年代较少,1997年后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1963-1996年,各月低温连阴雨日数的EOF第1特征向量呈现出月际反相变化,并有年代际振荡特征.对于各地区的早稻播种而言,1951年以来,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低温冷害较华南地区偏多、偏重,但2000年以来各早稻区的低温冷害都在减少,早稻区低温冷害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周期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6.
采用相关和合成分析方法,研究了热带太平洋地区大尺度高低层纬向风异常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关系及其影响的可能机理。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地区ΔU200-ΔU850〉0,西太平洋热带地区ΔU200-ΔU850〈0,热带太平洋地区沃克环流偏强,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偏多。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年,对流层上、下部环流和对流层中垂直运动有显著的特征。在短期气候预测的时间尺度上,前期高低层纬向风异常可以作为预测热带气旋生成年频数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7.
8.
文中针对以往雨型研究中的不足 ,从动力学角度将相空间引入到大尺度异常雨型的划分 ,通过估计EOF相平面上的概率密度函数、并确定局部极大值区域来划分主要雨型。分析表明 ,新雨型不仅再现了传统的 3类雨型特征 ,还得到了其他分型 ,并且能够反映出异常降水分布的季节内低频变化 ;分别采用 10和 2 0d低通滤波数据划分的雨型形态比较接近 ,但其种类、持续性和季节内分布等特征存在一定差异 ;雨型的气候分布与季风雨带有一定对应关系 ,其形成与夏季风异常关系密切。通过对简单直观的二维相平面问题的探讨 ,不仅证实了在相空间中划分大尺度雨型的可行性 ,也为进一步在高维空间中讨论雨型问题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 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2006年的夏、秋季变得异常暖。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夏季没有出现持续性的较强的阻塞形势,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梅雨较弱。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异常偏高,各季的高度场也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而7-8月、10月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强盛,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并在副高的引导下多为西行路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