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8篇
大气科学   15篇
海洋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厦门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在汕头登陆的2005年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和2006年1号台风“珍珠”的二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二次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都是螺旋雨带造成的;对应的径向速度场上是风速的辐合,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还有风向的辐合;另外这两个热带气旋,由于它的路径不同,雷达径向速度图上零线和速度极值有不同的特点,10号强热带风暴“珊瑚”速度极值由不相等到相等再到不相等的过程,1号台风“珍珠”的雷达径向速度图上始终是来向的极值大于去向的极值,可根据速度极值不对称来判断环境风,从而预报热带气旋未来的移动。  相似文献   
2.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夏丽花  冯晋勤  黄美金  陈德花 《气象》2006,32(7):110-114
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分析2005年5月5日福建省强对流天气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锋前暖区内,高空弱冷空气的侵入对不稳定能量释放起触发作用,高低空急流的相互配置为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抬升条件,大气的不稳定和良好的水汽输送条件有利于飑线的形成和发展,移入型的回波在福建境内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直接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3.
胡雅君  张伟  赵玉春  陈德花 《气象》2020,46(5):629-642
利用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风廓线雷达、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以及双雷达风场反演资料、地面加密自动观测站资料与FNL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8年5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暖区特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在强盛的超低空西南急流区内;超低空急流具有明显的脉动特征,其突然增强引起低空扰动加强,造成明显的低层辐合;深厚的西南急流导致对流回波形态与回波移动方向高度一致,使得多个强降水对流系统接连经过同一区域,形成列车效应,这是强降水长时间维持的重要原因;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中,水平方向存在风向、风速双重辐合,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的波状运动,上升运动位于强回波前部,使其不断向东北方向移动,同时在强降水对流回波带东南侧存在明显的补偿性次级环流,使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得以维持;高浓度的小雨滴与大雨滴并存是此次暖区强降水云微物理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热带气旋北冕暴雨多普勒雷达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魏锦成  吴陈锋  杨奇志 《气象》2004,30(11):32-34
分析热带气旋北冕在厦门地区造成的暴雨过程中主要降水时段多普勒雷达资料强度场和速度场的特点。分析表明,这次暴雨是多种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阶段的短时大暴雨是停滞在厦门上空的强单体直接造成的,对应的速度场上有低层东南风和西南风辐合;单体的合并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而且单体的分离合并与低空急流的脉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郭林  陈礼斌  施碧霞  李建通 《气象》2003,29(5):41-45
通过对1996—1998年42个短时区域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将天气形势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相结合,建立了3种非台风型的闽南短时区域暴雨的天气及多普勒雷达资料概念模型,并对短时区域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0418号台风"艾利"登陆地点的分析与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位于福建沿海的平潭、福清、平潭澳前、南日岛、崇武、围头和石狮等地的自动气象站在0418号台风“艾利”8月25日至26日影响期间观测获取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艾利”台风在靠近福建沿海后,并没有像中央气象台所预报的那样,于25日16:30分在福清高山登陆,而是擦过平潭岛向西南方向移动,于25日23:00前后在泉州晋江围头附近沿海一带登陆.  相似文献   
7.
9914号台风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钟卓约  帅方红 《气象》2001,27(7):41-44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和控制1999年14号台风在近海及登陆过程中强度场、多普勒速度场的分布特点和演变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多普勒天气雷达在探测台风过程中比一般天气雷达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地面自动站观测、风廓线雷达、ERA5再分析资料、葵花8号高分辨率卫星资料以及FM-120型雾滴谱资料,分析了2019年4月7日闽南沿海一次强浓雾过程的环流形势以及微物理特征。环流形势分析表明,此次海雾过程500 hPa为槽底偏西西北气流,700 hPa至地面为一致的偏南气流,探空形势稳定。海雾发生前,整层风速明显减小,弱风速层厚度迅速增大,为海雾的形成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卫星监测分析表明,海雾首先快速形成于台湾海峡上,在偏南气流作用下,平流至沿海地区。水文条件分析表明,福建近海存在一条冷水带,从海峡中部至沿海海温梯度大,海温在18~24℃,近海气海温差介于0~2℃,有利于海峡内平流冷却雾的形成。雾滴谱分析表明,翔安站能见度显著下降伴随着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显著增加,雾滴谱爆发性拓宽。海雾过程中,5 min平均粒子数浓度最大超过200个·cm-3,瞬时数浓度最大达到468个·cm-3,雾过程平均数浓度为100个·cm-3。5 min平均液态水含量最高达到0.41 g·m-3,瞬时液态水含量最大达到1.35 g·m-3,雾过程平均液态水含量为0.17 g·m-3。粒子浓度呈现双峰结构特征,峰值分别位于4~6和22~26μm,表明小粒子和大粒子对海雾的形成均有明显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厦门市实际情况,在信息传输环节,厦门市自动气象站采集的信息传输更适合采用无线方式完成数据通信。设计了一种基于GPRS网络的多点对单点主从式自动气象站数据通信传输系统。系统中各自动气象站点的数据采集器完成气象要素信息采集,各站点的GPRS通信模块在GPRS网络中通过DDN专线与租用静态IP地址的移动中心服务器构成数据通信传输网络,中心服务器与厦门市气象台网络信息中心通过TCP/IP协议实现实时通信,气象观测终端软件完成数据的存储及加工。截止到2010年9月初,系统已稳定运行8个月。该系统不受传输距离的限制、成本低、建设快,适用于各类气象自动站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提高了气象信息发布效率。  相似文献   
10.
激光雨滴谱仪尺度测量精度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强  陈赛  张垚 《气象科技》2018,46(6):1087-1092
强降水时降雨量测量偏差较大是激光雨滴谱仪在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需要被改善。以探测源头激光器为着眼点,深入研究其特性,针对雨滴谱仪应用原理,采取了光栅设计、优化处理算法和尺度标定措施,以加强降雨粒子尺度测量精度,实现了在强降水过程中较小的测量偏差。经过国内多地强降雨的实际观测检验,结果表明:该雨滴谱仪尺度测量精度的设计,实现了强降水过程中降雨量测量精度平均绝对偏差6%左右,最大偏差不超过10%的目标;设备经受住了台风过程中的强降雨考验,取得了较好的观测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