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完全免费 | 300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625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4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18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26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7篇 |
2009年 | 34篇 |
2008年 | 18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对华北一次特大台风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58,自引:23,他引:35
通过对9608号台风低压及其外围暴雨位和等熵面上物理量场的分析,揭示了台风低压北上诱发暴雨过程的位涡场的结构及冷空气对暴雨增幅的作用,给出此次暴雨增幅过程的图像。分析表明:对流层低层中高纬度冷空气(高位涡)扩散南下在台风低压环流区附近的“侵入”作用是此次特大暴雨过程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等熵面位涡的分析进一步说明了中高纬地区冷空气的活动状况;对流层高层或平流层低层位涡的下传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相似文献
2.
3.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2003年梅雨期暴雨过程中干冷空气侵入和演变的特征以及干冷空气侵入对暴雨发生、发展和维持的作用,得到以下结论:梅雨期中高纬度环流的演变和调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亚洲北部阻塞高压的建立和维持,使得500 hPa高度上西风锋区南压,导致干冷空气南下,极涡活动的异常偏东和加强有助于冷空气向江淮流域输送,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展.在江淮流域梅雨期间,干冷空气的活跃与暴雨过程相对应.干冷空气来源于中高纬度和中高层,当它南下或下降到达江淮流域以北或上空时,与北上的暖湿气流交汇,使得暴雨产生和发展.中低层30°N以北的正环流的下沉支是干冷空气的输送"载体";江淮流域以北的对流层中低层的北风对淮河流域对流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样,高层北风所产生的高空辐散叠置于低层辐合区之上,有利于江淮流域暴雨的发生发展.而且,干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干层的形成和维持,干层的存在加强了暴雨过程的对流性不稳定,对暴雨的加强和发展起重要作用.干冷空气侵入是梅雨湿度锋形成和维持的一个重要动力和热力原因.卫星云图上分析发现,干冷空气的侵入轨迹为一条明显的暗区,干冷空气南下侵入到黄河以南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干侵入2"从西南方向侵入,与冷锋云系相互作用,对暴雨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Browning等强调的"干侵入"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高原及冷空气对1998和1991年夏季西太副高及雨带的影响 总被引:32,自引:17,他引:15
为了寻找西太副高南北急剧摆动的中、短期预报着眼点 ,本文利用 1998和 1991年 6~ 8月的逐日天气图资料、第二次青藏高原气象科学试验的实测资料 ,以及NCEP/NCAR的 2 .5°× 2 .5°经 /纬度格点的日平均u、v及高度再分析资料等 ,分析了高原涡东移、南亚高压南北摆动 ,以及北方冷空气入侵等对西太副高脊线及其相伴雨带摆动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凡高原东部气柱平均厚度ΔH3 0 050 0 ≥392gpdm时 ,未来高原涡将东移出高原 ,激发西南涡产生东移 ,使西太副高南落 ,长江中、下游流域产生暴雨 ;2 )南亚高压东段脊线和西太副高西段脊线的南北摆动趋势相同 ,但前者更稳定 ,且常提前 3天 ,可据此预报西太副高的摆动及其相伴雨带的位置 ;3)若北方有冷空气持续南下 ,华北与华南、江南分别出现 2m·s-1以上的南风负、正距平 ,将易在该南风正、负距平过渡区且偏于负距平区一侧产生暴雨 ,并使西太副高稳定少动。 相似文献
5.
1998年华南大暴雨冷空气活动的位涡场分析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用位涡分析方法讨论了1998年6月18-26日华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冷空气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在持续的东亚阻塞形势下,中高纬冷空气分三次南下,侵入江南至华南地区,造成三次大暴雨过程;南下冷空气在江南一带被来自低纬的西南暖湿气流和东南暖湿气流所切断,形成一高位涡冷空气中心。冷暖空气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东亚温度场呈现南北暖、中间冷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2001年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大尺度环流背景及天气系统的主要特征,并对秋雨形成的主要物理机制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显示,2001年秋季,华西地区阴雨日数多,雨区集中,强降水时段集中在9月份。该月,巴尔喀什湖地区500hPa呈准稳定的低压槽,其上不断有短波分裂东移,携带冷空气经高原东移,与强大的副热带高压西南佃的东南暖湿气流和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暖湿气流交汇于四川盆地、陇南、陕南一带,致使该地区持续阴雨天气。诊断分析表明,9月,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旺盛,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使其成为一个强大的热源中心;而江谁、江南一带多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为热源低值区;四川盆地处于高原高能量带与盆地以东低能量带之间的能量锋区。此能量锋区的存在促使从巴尔喀什湖低压槽分裂东移的短波槽在该地区发展。同时,东路冷空气的渗入进一步加大了能量锋区的强度,激发不稳定能量释放,造成了四川盆地部分地区出现大暴雨甚至特大暴雨。 相似文献
7.
8.
通过对青藏高原 1 2 3个测站 ,1 961~ 1 998年冬季 ( 1 2月至翌年 2月 )平均温度、相对湿度资料做气候特征分析 ,得到 32°~ 33°N附近地区可能是高原南北温湿变化的分水岭 ,以北主要受干冷空气影响 ,以南主要受暖湿空气影响。用方差极大正交旋转EOF(即REOF)方法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 ,可以将青藏高原温度、相对湿度进行分型、分区 ,并对各区的温度、相对湿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近 40年来 ,各区的温度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升高的。增温时段主要出现在 1 978~ 1 981年及 1 983年至今。 1 983年开始的增温 ,是近 40年来最强的一次 ,增温幅度大且持续时间长 ,但从 90年代开始增温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温度线性倾向来看 ,东部高原增温幅度从南到北存在“大—小—大”的现象。高原大部分地区湿度变化总趋势是在波动中逐步增湿的 ,但高原北界以变干为主。从 80年代后期至今高原进入显著增湿阶段 ,但从 90年代中后期开始增湿幅度及范围出现波动。从湿度线性倾向来看东部高原增湿幅度从南到北存在逐步减小现象 ,甚至祁连山地区出现变干现象。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寒潮、强冷空气的气候特征及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2
本文对影响广东的寒潮、强冷空气与ENSO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多的年份一般出现在中等或强的El Nina期间。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少的年份容易出现在La Nina期间,而较难出现在El Nina期间。 相似文献
10.
1 天气概述2 0 0 1年 4月 9~ 1 0日 ,在西北、华北、东北等地区十几个省的诸多地区先后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尘暴、寒潮、降水天气 ,甘肃省的陇东南出现了大风、降雪、寒潮、沙尘暴天气 ,甘肃中部的定西地区 7县降温 1 2~ 1 4℃ ,最低气温降到了 - 5℃以下。庆阳地区 8县降温1 1 8~ 1 4 4℃ ,最低气温 - 3 0~ 6 4℃ ,陇南地区有 6个县降温幅度在 1 0 0~ 1 0 4℃之间 (见表 1 ) ,武都出现 5~ 6级大风 ,其它县风力也达 3到 4级 ,9日下午到夜间全区出现降雪和雨夹雪 ,其中武都、文县、两当降了霰。这次寒潮和强降温天气 ,在我区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