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48篇 |
国内免费 | 6篇 |
完全免费 | 315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76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24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25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31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35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44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34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42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4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用NCEP1°×1°分析场资料,对北京地区2000—2005年夏季和2006年5—6月出现的30个雷暴大风日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量(CIN)、大气可降水量(PWAT)、垂直速度(ω)、相对湿度(RH)和抬升指数(LI)等物理量平均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雷暴大风发生之前,CAPE有一个明显增大的过程,与之相对应,CIN有一个减少的过程。垂直速度和相对湿度垂直-时间剖面图显示,在雷暴大风发生前,对流层低层一般为上升运动,来自大气中、上层的干冷空气及其伴随的下沉气流有利于不稳定层结的增强;雷暴大风发生当日的20时,大尺度环境场为较强的上升运动控制,上升运动可达到对流层顶高度附近,与之配合,大气中层(600hPa左右)存在一相对湿度为70%的高值区,其中55%的相对湿度高度可伸展到300hPa,大气可降水量达到最大值,抬升指数最小;从22时左右开始,随着不稳定层结的破坏,500hPa以下逐渐转为下沉气流控制。通过与2004—2005年5—8月期间46个普通雷暴日和非雷暴日平均场对比分析还发现,大气可降水量对雷暴大风和普通雷暴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即普通雷暴要求大气中含有较高的可降水量,而雷暴大风则较低。认真分析不同类型雷暴大风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尤其是多普勒速度图像是做好雷暴大风临近预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3.
北京一次大风和强降水天气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利用3维强风暴冰雹分档模式(IPA—HBM)对2001年8月23日北京的一次伴有大风、暴雨和冰雹的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模拟和分析,并与部分观测资料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对此次强风暴的生命史、降水分布、降雹的大小等要素做了较好的模拟,并能够模拟出伴随强风暴过程所产生的强下沉气流和及地面强风速切变(下去暴流)。从云微物理学角度分析了此次局地性大风的形成原因,认为由高空冰雹粒子的拖曳产生的负浮力作用是促发强下沉气流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冰雹的融化和雨水蒸发冷却对下沉气流起加速作用,冰雹的拖曳和融化作用对下沉气流具有决定性作用。强风暴所产生的爆发性强下沉气流最终导致了局地大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春季滇南冰雹大风天气的螺旋度分析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李英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22(2):164-169
用螺旋度对1997年3月发生在滇南的冰雹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低层螺旋度的演变对冰雹大风天气有一定的指示意义;低层螺旋度的大值中心与降雹区比较靠近,螺旋度的垂直分布反映了降雹区大气的一些动力和热力特征。 相似文献
5.
2009年6月3日在我国河南发生了历史罕见的强飑线天气过程,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灾害.为了解此次飑线天气的特征和产生的机理,本文采用卫星、雷达及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中尺度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了此次飑线产生的天气背景、宏微观结构特征及造成灾害性大风的机理.结果表明,此次飑线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是东北冷涡,其后部横槽引导的南下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河南新乡南部一带交汇促发强对流过程,最后演变为飑线.但由于低层西南风偏弱,水汽条件不足,飑线发生的环境较为干冷.飑线产生区大气处于条件性不稳定状态,对流有效位能(CAPE,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在1300 J/kg左右,并具有适平的垂直风切变.地面气象场显示飑线具有相对冷湿的雷暴高压和强冷池,飑线过程产生的灾害性天气以大风而非强降水为主.数值模式结果显示飑线下沉气流的最大值仅为-13 m/s,而地面风速最大值达到35 m/s,是最大下沉气流的2.7倍.进一步的数值敏感试验表明,降水粒子的蒸发和融化冷却过程对降低地面温度和产生地面强风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雨水蒸发过程产生的最大等效冷却率为-3 K/min,远大于霰融化冷却率-0.7 K/min,因此雨水蒸发过程是影响冷池强度的关键因素,而地面强冷池在此次飑线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新疆大风的时空统计特征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统计了1961-1999年39a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表-1资料,给出新疆大风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平均大风日数的高值区在北疆西北部,东疆和南疆西部,阿拉山口,达坂城大风最多,准噶尔盆地中心,塔里木盆地南缘最少。(2)大风年总日数的变化有明显的波动性,大部分地区80年代起大风日数有减少的趋势。(3)春,夏季大风最多,以5,6月最为频敏,大风主要出现在上年10时到午夜23时,半数以上的大风持续时间在1h以上,以0.5h以内最多。 相似文献
8.
对2009年6月3~4日一次产生地面大风的人字形强飑线过程进行了观测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研究。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人字形回波系统的右半支的结构与一般的飑线系统类似,在系统成熟阶段地面存在明显的雷暴高压、冷池、出流边界、尾流低压等特征;人字形回波的左半支对应的地面风速比右半分支弱,且强对流区后部没有对应层状云、地面雷暴高压、冷池等;灾害性大风的产生主要由这个人字形系统的右半支造成的。高分辨率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系统由线状转变为人字形系统的原因是由于气旋扰动的冷暖切变的作用,冷、暖切变上分别形成了有层状云和无层状云的飑线分支。系统的右半分支在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对流区有比较强烈的下沉气流,系统的后部的中层入流可能会加强这个下沉气流。中层入流是地面大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成熟阶段垂直于飑线系统主要有三股气流,包括从飑线前部向后的入流和中层从后部到前部的入流,以及前部的低层入流到高层的出流。 相似文献
9.
QuikSCAT散射计矢量风统计特征及南海大风遥感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主要分析了QuikSCAT散射计矢量风资料的统计特征,并利用该资料分析了南海大风频数的月变化、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南海各月风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QuikSCAT矢量风在南海具有可信性;利用散射计风场资料分析发现在南海主要盛行两种风,即冬季东北风和夏季西南风,东北风最大中心在巴士海峡、台湾海峡;南海中南部存在东北季风的次大中心和西南季风的极大中心.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