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0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完全免费 | 2559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5962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06篇 |
2021年 | 90篇 |
2020年 | 104篇 |
2019年 | 100篇 |
2018年 | 117篇 |
2017年 | 102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192篇 |
2014年 | 267篇 |
2013年 | 221篇 |
2012年 | 216篇 |
2011年 | 235篇 |
2010年 | 221篇 |
2009年 | 267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322篇 |
2006年 | 284篇 |
2005年 | 284篇 |
2004年 | 234篇 |
2003年 | 260篇 |
2002年 | 226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88篇 |
1999年 | 169篇 |
1998年 | 140篇 |
1997年 | 203篇 |
1996年 | 184篇 |
1995年 | 186篇 |
1994年 | 156篇 |
1993年 | 103篇 |
1992年 | 84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2篇 |
1989年 | 38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文中利用观测资料 (包括部分‘四大科学试验’资料 )和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 ,对 1998年 6月 16~ 17日发生在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梅雨锋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 :(1)本次梅雨锋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中 β尺度低压南侧的中尺度辐合线上 ;在弱的风垂直切变环境下 ,梅雨锋中α对流云系中有数个中 β尺度云呈塔状强烈垂直发展 ,它们是造成暴雨的中 β尺度对流系统。(2 )基于加密探空观测的对流有效位能计算显示 ,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地区的强暴雨发生前 ,最大对流有效位能可达到 2 6 0 0J/kg ;通过时间加密的探空观测有可能捕捉对流有效位能的中尺度变化特征。(3)利用高分辨率模拟结果对赣闽浙沿武夷山北麓的暴雨中β尺度对流系统 (中 β降水云塔 )的结构分析显示 ,强烈发展的中 β降水云塔为有利的中尺度动力配置结构 ,即对应着一个狭窄的、从地面伸展到 2 5 0hPa的正涡度区 ,其 1.5m/s的垂直上升运动与低层强辐合和高层强辐散相伴随。(4)通过分析与诊断 ,提出了低层中尺度辐合线上强烈发展的梅雨锋暴雨中 β尺度对流系统的气流运动图像 ,即 :在对流层低层 ,空气从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流入中 β降水云塔区 ,在云塔中垂直 (略向东倾斜 )上升 ;靠近云塔南 (北 )侧边缘的上升气 相似文献
2.
3.
4.
丁一汇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1994,52(3):274-284
对近年来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的进展进行了综合评述,这包括(1)暴雨发生的条件;(2)强风暴和中尺度对流系统概念模式;(3)中尺度系统的数值模拟;(4)中尺度动力学问题;(5)暴雨预报等。对于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将来研究的问题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1998年7月20~23日(简称"987”),发生在鄂东和鄂西南地区的突发性特大暴雨过程在长江流域是罕见的.该过程与500hPa短波槽和700hPa低涡切变线以及沿切变线相继生成和强烈发展的β中尺度对流系统密切相关.对该过程采用非静力MM5的二重网格双向嵌套进行了全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其中,可分辨尺度降水采用Reisner混合相微物理显式方案,次网格尺度降水采用Grell积云参数化方案.双向嵌套的细网格模拟结果揭示,武汉周边地区的特大暴雨与700hPa上一个β中尺度低涡的生成和强烈发展直接关联.该低涡具有明显的动力-热力结构特征:特强上升运动与饱和气柱互耦,超强散度柱与强涡柱耦合发展,湿静力不稳定与湿对称不稳定共存,深对流湿气柱内云团发展的微物理场结构比较典型.细网格域内前36h的降水分布和雨强与观测的大体相应,扩展域细网格的降水模拟明显改进了原细网格的模拟,特别是雨带.这一结果还表明,对持续时间较长的大暴雨,大尺度过程对中尺度系统的影响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采用实测资料,对造成7月20日至22日期间的特强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除去副热带高压南退且稳定维持这种有利的大尺度条件外,一系列β中尺度天气系统在长江中游(即鄂东河谷地区)的发生发展是造成本次强暴雨的最直接原因,这类系统的发生发展具有很大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分析表明,对流层中低层的水汽的大量集中以及对流不稳定条件的存在可能对此类系统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对其启动的机制作了初步的讨论,认为地形的热力强迫及梅雨锋上的中尺度扰动可能对此类系统的发生发展起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7.
8.
9.
对9406(Tim)台风登陆北上并与西风带槽相互作用,引发我国东部大暴雨的过程进行了诊断研究,并与北美的个例进行了对比。发现Tim与北美的Hazel、Agnes、Camile飓风虽同属于低纬度系统北移被中纬度西风槽所“捕获”,但上述北美飓风均转变为锋面气旋,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挪威学派经典的A类气旋及Petterssen定义的B类气旋相似,而Tim不属于上述两类情况。对涡度方程的诊断表明,此过程在低层除平流项外,散度项也比垂直输送项和扭转项大一个量级。而高空散度项、垂直输送项和扭转项同量级,此时扭转项的贡献也不可忽视。对水汽来源的诊断表明,对华北和东北的降水而言,尽管孟加拉湾有丰沛的水汽输送至东亚,但是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仍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