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完全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大气科学 | 18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10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10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2.
东亚夏季风期间水汽输送与西北干旱的关系 总被引:36,自引:18,他引:18
利用西北(区)168个测站1961—2000年6~9月月平均降水与温度资料,采用EOF、REOF方法分析了近40年降水异常特征,同时利用同期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强(弱)夏季风年西北区水汽通量场的特征及夏季风西北影响区的净水汽通量。结果表明:西北区6~9月降水可分为7个气候异常区;东亚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主要位于100°E以东的地区;东亚夏季风西北影响区降水的水汽来源于南风水汽通量;强夏季风年,到达东亚夏季风西北影响区的水汽通量显著增加,该区降水偏多,弱夏季风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3.
采用涡动相关方法连续观测2002年10月到2003年12月半干旱地区地气界面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变化,分析水汽和二氧化碳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同时比较农田和退化草地两种不同下垫面物质和能量通量交换过程的差异,得到如下一些主要结果:(1)半干旱地区湿季,相距5 km的两种不同下垫面,即使在同一天气过程控制下,不同植被下垫面的降雨分布仍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表明降雨空间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具有很强的局地特征.(2)在干季近地面层能量收支中,两种不同下垫面上的有效能量(净辐射与地表热流量之差)主要分配为感热通量,潜热通量在非生长季(干季)通常很小.在湿季(生长季),潜热通量与感热通量相当,但农田下垫面的潜热通量大于退化草原下垫面.(3)土壤的温度和湿度日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壤层内,在湿季农田下垫面土壤的湿度有明显的跳跃,这与降雨过程有很好的相关.(4)在非生长季,两种不同下垫面地气间二氧化碳通量差别不大,都很小.白天由于光合作用,在生长季农田下垫面吸收CO2通量较退化草原大,但比湿润地区稻田下垫面小一个量级,远小于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资料、HLAFS格点资料、GMS云图等资料,对形成1998年长江上游8次洪峰的有关强降雨天气过程的影响天气系统,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以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多次强暴雨过程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双阻型或中阻型、中低纬度强越赤道气流、异常活跃的西南季风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生成在青藏高原东部在四川盆地发展的低涡及与其相连的切变线是Bao雨产生的主要的天气系统;Bao雨的加强与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高原涡的特殊结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降水条件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1958-2004年NCEP/NCAR全球逐日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同期我国华南地区45站的逐日降水资料,从水汽条件、不稳定能量及抬升条件对发生在华南地区的157个连续性暴雨进行分析,并结合各自的爆发时间,对暴雨进行分类,讨论了不同类型华南持续性暴雨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6.
7.
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大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通过对2001年9月18-20日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四川盆地西、北部大暴雨过程的分析,得出几点认识:(1)诱发泥石流灾害的暴雨与前期雨日、暴雨强度及地质、地貌有关,此类暴雨预报应以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区域为妥。(2)这次华西秋季大暴雨过程中前、后期500hPa影响系统不同,这是一般暴雨所少见的。(3)大暴雨发生在对流层中低层为气旋性涡旋、流场辐合加强、水汽通量增加、水汽通量辐合加强,并伴有高层较强辐散的情况下。(4)Q矢量辐合带对暴雨有指示意义,尤其是在天气影响系统不明显的情况下,进行Q矢量分析更为有益。 相似文献
8.
9.
利用NCEP资料对 2 0 0 3年淮河流域 6、7月间持续性强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持续性强暴雨发生在我国南方西南水汽输送异常偏强的背景下。水汽从南海北部经副热带高压西南侧向北及从孟加拉湾越过中南半岛到长江中下游两条通道向淮河流域输送。从整个梅汛期和暴雨个例的计算结果来看 ,暴雨区的各个层次上水汽收支有不同的特点 ,主要水汽辐合发生在 850hPa及其以下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在不同层次上的比重有很大差异 ,在暴雨区水汽的主要辐合层上 ,南海是最重要的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10.
台风暴雨与环境水汽场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通过对8407号台风的环境水汽场的数值试验得出,台风中心右侧水汽通道区的水汽的多寡对台风降水的影响最大。台风中心左侧水汽的多少对台风降水几乎没有影响。在对两个登陆台风的水汽通量以及水汽通量散度分析中发现,这两个量的大小并不能决定降水的强弱。 相似文献